“主公,其他人都可以迎接,但只有主公你不行!”
白夜直接了当的就打消了刘备的念头。
他若不打着汉室宗亲的名号。
刘备自然是可以将汉献帝给迎接过来。
但是,他打了这个名号,并且这个时候的刘备根本就不适合把刘协给带过来。
东汉末年之时,群雄逐鹿。
汉献帝刘协因为李淮郭汜的叛乱,被迫逃出京都。
曹操看准时机,将汉献帝迎接到了自己的地盘。
便有了后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时机的抓取对于曹操来说是恰到好处的。
不仅赢得了名声,同时也有利于自己吸纳人才。
刘备当年起家的时候,打的旗号便是中兴汉室。
迎接献帝,虽然完成了口号,那可是刘备收拢人才的根本,可一旦局面被打破,手下的人何去何从?
谁都愿意自己跟着的老大越混越上升,怎么跟着您,您的地位越来越下降?
您都下降了,我们的地位如何自保?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咱们怎能容忍越活越抽抽?
手下人的心态决定了刘备的未来必须自己称帝。
这才能使大家心安。
说白了,汉献帝在刘备手下根本没有号召力。
有些时候,在位者肯定要考虑自己手下人的心思。
否则你刘备把汉献帝给迎接了过来。
然后你做一个臣子,他们手底下的人跟着刘备还是跟着刘协?
其他人会怎么想?
“主公,我觉得军师所言极是,若是主公想要做一个中兴之臣,那就将汉献帝给迎奉过来,但主公可能要失去目前所拥有的,但不迎的话,其他人带走肯定对我们会有麻烦。”
陈登倒也不管这么多。
他对于刘备的抉择其实也不太关心。
只是帮刘备将这个分析了出来。
若是刘备只是想要中兴汉室,那直接叫过来就成。
趁着班底还不算特别的成熟。
以后若是手下越来越多,估计手底下的臣子都不愿意。
毕竟刘备不能做皇帝对于他们这投资不就等于是失败了吗?
“我......”
刘备沉默了。
他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办。
看了看关羽张飞。
有看了看白夜、陈登。
刘备彻底的犹豫了。
说刘备没有野心只想匡扶汉室是真的吗?
白夜绝对不相信。
历史上刘备能够一步一步走到当下,十分不易。
从最初的十八路诸侯共讨董卓,到后来四处飘零。
在三顾茅庐之后,拥有了专属自己的得力文臣。
从赤壁之战开始,刘备便开始了自己的发家之路。
从荆州开始,到后来的巴蜀之地。
从自称为汉中王,到后来的蜀汉皇帝。
所有的一步步行程,着实不易,也无一不处处透露着刘备的野心。
当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刘备一直在隐忍等待机会。
在争夺天下的道路上,刘备也是一直在积蓄力量。
入川作战的胜利,想必是刘备最风光的时候。
此时的天下三分鼎立的局面已然形成。
刘备已经成为了一方诸侯。
从当年的三顾茅庐制定的隆中对策,到跨有荆益。
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正在一步步的实现。
还有便是刘备的“忠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
为什么要给一个和自己毫无关系的汉献帝呢?
即使是现在。
刘备也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
好不容易坐上了徐州牧。
自己把刚刚得到手没热乎的让出去。
他愿意嘛?
刘备在从小或许就有梦想,那就是有朝一日成为贵人。
不管是中兴汉室还是匡扶汉室,这只不过是刘备进行创业的口号。
或许最初的时候,刘备也的确想过要中兴汉室。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自己手中实力的不断壮大。
迎接汉帝渐渐地就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曹操和刘备不同。
曹操可以迎,并且好处巨大,但刘备迎了那就是个巨坑。
可随着后来的实力的不断转变。
汉室逐渐的没落,随机演变成了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刘备本来就和刘协没有多大关系。
他们之间只是一种名义上的大汉宗亲关系。
在中兴汉室的过程当中,刘备收纳了众多的人才,都表示为大汉皇叔效力。
迎不迎接汉献帝,其实也没有那么重要。
只要维护汉室的旗帜不倒,那么匡扶汉室的口号便可以一直喊下去。
并且在曹丕代汉称帝之后,刘备直接宣布汉献帝被曹丕杀害。
之所以放出这个风声,更加展示了刘备的政治手腕的不一般。
汉室早已经名存实亡,刘备自己扛起大旗。
效果会比汉献帝更强一些。
“主公,其实迎接献帝百害无一利,给其他人迎了,我们一样可以打着中兴汉室的口号,若是主公能和刘秀一般重振汉室,岂不是恢复大汉当年之勇否?!”
刘备称帝,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下属都更加有利。
可谓是皆大欢喜,这样既延续了大汉朝的名义,也满足了自己当皇帝的欲望。
还占有了道德高地,属下也能保证既得利益。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能走到最后的,不管是曹操、孙权还有刘备都不是省油的灯。
何况刘焉、刘表这群人都没动静,你搁这里把献帝迎接过来不是给自己挖坑吗?
...........................................................................................................................................
PS:求鲜花、评价、月票、打赏、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