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来想去,始终找不到头绪,陈胜索性放弃了猜测。
季布说的对,没有确凿的证据,还是不要瞎怀疑。
季布一诺千金,准时回归义军,打消了义军许多官员和将领对他的怀疑,也让他迅速融入了这个团队。
随着大雪的降临,寒冬到来。
这个时代的冬季,受制于落后的生产力,大家除了在家啃腌咸菜之外甚至吃不到什么像样的蔬菜。
娱乐活动更是乏善可陈,有老婆的还可以尝试造人,没老婆的光棍汉只能看着大雪发呆。
这个冬天也确实没什么大事。
现代化装备的德军都做不到在大雪飘飞的隆冬季节打胜仗,靠着两条腿走路的秦军自然也做不到。
函谷关外无战事。
然而关东的各家势力却不敢怠慢。
谁在这个冬天懈怠,春天到来时死的会很抽象。
就在各大势力整军备战时,义军也没闲着。
陈胜严格按照选人标准,选拔了差不多七万大军。
三个郡的收入供养十万大军稍微有些紧张,五万又太过宽松,七万是精确计算过的折中数字。
比起其他势力动不动就用一两个郡硬起十万大军的操作,陈胜的统治算是相当温和。
相比于其他人可持续性的涸泽而渔,陈胜考虑了长远发展。
在他看来,古代战争的偶然性很大。
这个时代的军队组织能力十分感人,超过十万人的大兵团作战,结果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十万人能打赢的仗,训练有素的七万人也可以做到。
没必要非得养那么多硬拉来的军队。
精兵强将才是他的建军思想。
这支军队的统帅自然是陈胜本人,副统帅是涂山瑶和吴广。
虽然涂山瑶也没什么实战经验,但她的理论知识丰富,赵括在她面前都得甘拜下风,值得培养。
吴广在军队中声望出众,是公认的军队系统二号人物,担任副统帅自然也是合情合理。
陈胜没有采用这个时代通常的军制,而是将七万人分为两个军,每个军由3个师组成。
每个师的人数在一万一到一万三之间。
军的指挥官为都统,师的指挥官是都尉,团级指挥官是校尉,再往下就是尉官了。
军衔制度参照现代军队制度进行了一些改进,将军级以下是校官、尉官和士官、士兵。
士兵也可以做基层军官,但想要担任校官以上的军管必须进入军校学习。
(军校:别催,在建了在建了!)
季布、周平等人分别担任各师的都尉,军衔都是准将。
涂山瑶和吴广分别担任军都统和全军副统帅,军衔是少将。
起步军衔定这么低,按照陈胜的说法,这是要给大家充分的上升空间。
对此,涂山瑶不以为然。
说白了就是想省点薪水呗,真是铁公鸡。
义军依托琅琊三郡,伙食保障良好,即便是冬天也没有耽误训练。
陈胜要求各部队军官按照戚将军的兵书开始操练士兵。
训练刚刚开始,他就发现了大问题,这个时代识字的人太少,导致很多军官无法准确领悟他的意图。
于是,陈胜的嘴角微微上扬,贴心的为他们开办了夜间识字班。
军官们都傻眼了。
别人部队的军官都是老爷,都有人伺候。在陈胜这边完全不同,这种事情听都没听过。
陈胜宣称官兵在人格上一律平等。
这倒是有些贴合诸子百家中墨家的思想。
这也就罢了,都是大老爷们,没人伺候也没啥。
但陈胜要求军官必须识字,这可要了这些大老粗的命。
啥玩意?
军人不是看谁更能杀敌吗?
读书那是文官的事情,武将和笔墨纸砚是绝缘的!
很多人提出了抗议,但陈胜只是冷冰冰的回答,“不想学可以主动辞官去做大头兵。”
“对了,大头兵也得学,不愿意识字的最好立即退役。”
虽然很不爽,但考虑到义军的伙食水平和陈胜的威望,众人还是选择了无奈服从。
他们本想着随便糊弄糊弄也就过去了,但陈胜哪会给他们机会。
每周小考,每月大考,学没学用成绩说话。
谁不合格直接加量,再不合格超级加倍。
在众人的哀嚎声中,陈胜冷着脸不说话,然而考核标准却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
他对军队的建设有很多构想,但无论什么构想,都得建立在军人具备一定的素质上。
若是军队的绝大多数人连大字都不识几个,他的构想全都是镜花水月。
他的教材非常简单,没有四书五经,没有诗词歌赋,就是用简单而有趣的故事增强官兵们的学习兴趣。
首先,大家要学会书写自己的名字,然后是身边熟悉的事务,最后是一些常用字。
小篆和隶书都得学。
学小篆是为了现在不当文盲,学隶书是因为这东西真的比小篆方便。
同时学习不太方便的小篆和更方便的隶书,也是通过这种做法在官兵们的脑海中种下一个印象,暴秦的文化非常糟糕。
陈胜非常注意在平时的言行中潜移默化,塑造大秦残暴昏庸的固有印象,让反抗暴秦成为士兵们脑海中的思维钢印。
就在大家热火朝天学习时,陈胜又推出了新花样。
他将识字课的教学成绩与晋升挂钩,并且在军队中开展学习标兵、训练标兵等荣誉的评选。
果然如他所料,这些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军队的积极性。
只要是人,骨子里都有好胜的基因,只是因为环境不公平导致无论怎么反抗都无济于事,才早就了麻木的人群。
陈胜要做的很简单,就是让他们不要继续麻木。
只有让他们认可反抗大秦是为了自己的理念,他们才会真正的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