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69章 他要来
    有何看法?

    山洪爆发毫无规律可言,一旦发生便是死的死,伤的伤,房屋倒塌,庄稼尽毁,实乃祸患。

    而每几年洪水爆发,朝廷治理洪灾就那几样方法。现在陛下问他们怎么看,不是送上来的表现机会吗?

    有那着急想立功的官员开始蠢蠢欲动。

    “启禀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选派朝中大臣,前往岭南,治理灾情。其次,每每灾害,受苦的总是百姓。臣以为当施粥,防止流民暴乱。”

    “除此之外,灾情发生,百姓一年生计毁于一旦。臣以为还需减免税费,以定民心。”

    他说完,便有人接上,“洪水爆发乃天神发怒,臣以为还应开坛祭祀,以平天神之怒。”

    两人几乎将这些年治灾手段说完,朝堂之上,许多人点头赞同。

    周武煦不置可否,不动声色观察众人,“诸位爱卿还有其他看法吗?”

    其他看法?有人低头思索,有人欲言又止。而队伍前面的那些人,则气定神闲,若有所思。

    按照八百里加急来看,朝廷收到这封文书已是二十天后。那这二十天,惠州洪水发展到什么情况,众人还未可知。

    但有一点很清楚,就是朝廷选派的官员到达惠州已是一个多月后,很明显已经晚了。

    “臣以为现在派人已经来不及,”有想到这一层的人说,“想必广南东路的转运使,已经前往岭南。而今朝廷要做的,应当是安抚百姓,恢复岭南生机,论功行赏。”

    周武煦点了点头,看向诸位,“还有吗?”

    谢太师等老臣闭口不言,此等险情,陛下早有定论,必然还有后手。

    果然,就见堂上威武尊贵之人,将手中奏折扔于案上,发出“啪”的声音。

    群臣颤抖。

    就见他冷笑,“选派大臣?开坛祭祀?朕来告诉你们惠州通判是如何做的!”

    “提前发布预警,随时做好撤退准备。官府设立安置区,医疗区。州县上下联动,内部分工合作,治病救人,维护治安,纹丝不乱。不仅如此,死亡人数,失踪人数,都已经报了上来,还指望你去抗洪?人都开始灾后重建了。”

    这哪里是向朝廷求救?分明是告知朝廷还差不多!

    方才那几位义正言辞之人,纷纷羞愧地低下头颅。与这一比,他们见识浅薄,拘泥于前人智慧,实在是食古不化。

    惠州通判实在厉害,提前预警,举全州之力,调动所有人马,联合百姓,齐心协力,真真令人震撼。

    就不知她如何预判洪灾的。

    她的每一步骤,明明看起来那样普通,可又那样协调合理,纹丝不乱。这需要多强的掌控能力?

    与他比起来,在场大部分人都是辣鸡。

    “不知惠州通……”判是哪位神人?

    想问之人及时住口。

    还有哪位?不就是那位刚被发配到岭南的苏大人?

    除了她,还能有谁?

    登州时疫他们就已经见证到她的厉害之处。小小年纪,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其治理能力,协调能力,均首屈一指。

    可惜管不住手和嘴,恃才傲物,诋毁先帝。

    可惜啊,可惜。

    若没那错处,这种人才就该待在朝廷,为国效力,为君分忧,直至寿终就寝。

    周武煦余怒未消,底下那片乌泱泱的黑色头顶,让他恨铁不成钢。

    一个个实事不干,钩心斗角,党派之争倒是一把好手。

    好好的人才被踢出京,劣币追逐良币,剩下来的一群都是饭桶。

    吴王、楚王心思微妙,这苏希锦确实是个人才。可惜站错了队,若跟着自己,何需吃这样的苦?

    不过,现在将她踢出京城也好,等将来他们登上帝位,再召她回京,重新重用。

    “论功行赏,自然是应该的。”周武煦气罢,又沉思,她“诋毁”先帝,一时半会儿回不来。

    否则百姓也好,士族也罢,都会抵着他的额头咒骂他不孝。

    底下众人听陛下要论功行赏,心头一揪。好不容易将她踢出京,这货不会又要卷土重来吧?

    不行,绝对不行。

    “论功行赏自是应该,不过当务之急如惠州通判所言,应灾后重建,帮助百姓重回家园。”头顶周武煦画风一变,生生打了个弯儿。

    闻言,许多人心底一松,陛下重视孝道,对她心有顾忌。

    韩韫玉垂首立于其中,听着周围人讨论惠州洪灾之事。明明没有一个字聊到她,却都是她的影子。

    “惠州减税一年,至于其他,待朕细细想过后,自有定夺。

    ……

    下朝之后,周武煦将韩韫玉留了下来,说得却不是洪灾之事,而是乌衣教。

    方才来信,惠州苏通判将乌衣教之事和盘托出。

    “岭南山高水远,蛮荒偏僻,想不到竟是这副场景。”

    “如此嚣张行事,必有人为其保驾护航。”韩韫玉声音和缓,“臣以为当派密探前往,暗中调查。”

    周武煦请他来,自是为了此事:“宴清可有人推荐?”

    “臣愿意前往。”他一本正经拱手,面上倒不见得有多大波动。

    周武煦暗自挑眉,惠州有苏希锦在,他毛遂自荐,不知是为了治洪还是想同她团圆。

    “你不行,旒儿那边离不开你。”

    是了,他是六皇子之师,若有一日六皇子为储君,他便是东宫之师,责任重大。

    韩韫玉心头想着得来的情报,不想放弃此次机会。“陛下,臣是最合适的人选,只有臣去,才不会惹人怀疑。”

    他去,满朝之人会以为他是借此机会,看望未婚门的妻子,而不会联想到乌衣教。

    周武煦深觉有理,正细思考就听景福殿的宫人来报,六皇子中毒,危在旦夕,淑妃娘娘已经请了御医前去诊治。

    惠州,有玉华公子带头施粥,许多富人紧随其后。大大缓解了官府财政压力。

    其实若按苏希锦预想的那般,救助的百姓应当自费买粥。只不过许多百姓原本就勉强吃饱,经此大难,失去住宅,更是拮据潦倒。

    且按照往常洪灾习惯,官府都会架蓬施粥,或低价售粮。历朝历代这样做,自然有他的好处。

    六月这场大雨一共下了二十来天,前头几天是暴雨,之后便是阴雨绵绵。许多村庄相继沦陷,救助小队救完州城附近之人,又被安排下县。

    历时二十来天,许多士兵早就疲惫不堪。

    苏希锦与范大人以及几位参军同坐一处,商量灾后重建之事。

    “如今形势已稳,围困的百姓相继被救出。相信过不了多久雨就会停,咱们得为灾后做准备。”她说。

    经过这么些天的磨合,几位参军对她已心有怨言,反倒是兵曹的将士对她恭敬有加。

    “何需准备?”司法参军奚大人说,“咱们倾尽全力,救助百姓,保其性命。待雨停、洪水退去,让他们各自回家便是。”

    “我们提前示警,相信百姓已经保全了自家财物,如此也不至于揭不开锅。”

    自古官民两家,渭泾分明,总不能还让他们替百姓搭房吧?

    苏希锦摇了摇头,“此次水灾,波及十二县,三十七个村庄。其中死亡一百零一人,失踪一百二十三人,紧急安置三万余人。农田受灾面积和房屋倒塌面积还不得而知。不过可以预料的是,安置的百姓大多无家可归。”

    因气候原因,岭南这边多住木屋,其中第一层饲养家畜,第二层才是人为居住。水灾将家畜和房子摧毁,那些听话的百姓,身上可能有些钱财。剩下的就身无分文。

    若令他们浪荡在外,必然影响各处治安。

    什么,死亡人数才一百零一?

    各参军听后心里一阵激动,其中犹以范大人更为突出。

    要知道庆feng三年那场水灾,岭南死了五百多人。而今在他的带领下,岭南水灾只死了一百零一人?才五分之一啊。

    啧啧,若将这次成果报上去,加官进禄,指日可待。

    苏希锦如何不知他们心中所想,这群人做事的时候推三阻四,揽功劳时勇争第一,一个个跑得比兔子还快。

    可惜与蒋家绑定太深,跑再快也没用。

    此次水灾,她已经下定决心尽快除去乌衣教。有这群祸害在,再好的政策都将大打折扣。

    “抗洪这一部分,我们做得很好。然历史上比我们做得好的,大有人在。因此我们还应在其他方面,做得更为突出,陛下才会重视我们。”

    范大人笑得合不拢嘴,“苏大人言之有理,咱们得有始有终,有始有终。都听你的,只要你在上报朝廷时,多为咱们勾勒两笔。”

    几位参军俱盯着苏希锦,等她回话。

    她勾了勾唇,“这是应该的,此次成就是咱们大家的功劳。没有你们的支持,我一个人也成不了器不是?”

    “哪里哪里,苏大人谦虚了。”

    “还是苏大人功劳最大。”

    苏希锦垂目,谁不想往上迁?这几位参军与蒋家沆瀣一气,听蒋二爷那个粗人指挥,更是想往上走。

    在雨停后的前几天,广南东路的两位副转运使也赶到了惠州。

    他们一位姓潘,一位姓林,甫一到达惠州,就接过了苏希锦的工作,指挥调度士兵,整一个激情昂扬。

    蛋糕做大了,谁都想咬一口。

    对此苏希锦痛快放手,反正急报已经送回京都,他们想抢也抢不走。就不知上面来的是哪位大人物。

    又过了三天,雨停,水势渐缓有降低的征兆。各县开始做最后的统计,等待州里颁布命令。

    蒋府,潘转运使与蒋老爷子,两位年过六十的老人,围着鸟笼逗鹦鹉。

    “那位苏大人来惠州后,可有为难你们?”葛大人问。

    “她倒有分寸,不过是些小打小闹,”蒋老爷子颤声说着,声音虚弱,听着中气不足。

    葛大人心里担忧,明明两人年龄差不多,自己尚且精神矍铄,雄心勃勃,义兄却已是入土之人。

    “此次惠州水灾办得很好,”他想了想,提起重要之事,“若愚弟有这功绩,即便不被召回,也能转正。”

    蒋老爷子比他大几岁,几次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对世间之物早已看淡。而今撑着一口气,不过是等孙子回归,或为乌衣教培养一个好的领头人。

    “你如今年纪都大了,还这么拼命做甚?”

    潘大人哈哈大笑,“年纪大了就不能有想法了?岂不知京里几位大人物,都是我这年纪,而今天天面见圣颜,子孙后代更是威风八面。我若能长留京城,必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正所谓人老心不老,说的就是他。

    “对了,沐儿还没找到?”

    蒋老爷子摇了摇头。

    “哎,”多半是遭遇了不测,“最近几月,让二郎低调些,那个乌丝带的生意,最好先放一放。”

    停是不能停的,停了他管谁要钱去?放一放,待他升上去,一切都好说。

    蒋二爷以为自己的靠山来了,怎么也能将苏希锦捆了送到自己的床上上。然事情却没往他想的那样发展。

    譬如这次州里吃宴,按照往常习惯,潘叔都会带他认个门,打声招呼。然而此次对方只字不提带他之事,说是时候不到。

    州府,潘大人与林大人手握白瓷酒杯,纷纷向苏希锦敬酒。

    “此次多亏苏大人,惠州才转危为安。”潘大人道,“苏大人真乃惠州福星。”

    也是他的福星。

    “是下官分内之事。”

    相比潘大人,林大人则正派许多,问的都是些灾情相关之事。

    “不知夔州首商林家,与大人是何关系?”

    苏希锦笑回:“是下官外家。”

    “如此,说来倒巧了。”林大人感叹。

    众人竖起耳朵听他后话,他却摇了摇手,故作高深,“只不过有些许渊源。”

    明摆着不想多说。

    潘大人目光一闪,心骂老狐狸,转身问苏希锦:“不知苏大人对灾后之事,有何看法?”

    苏希锦低头抿了一口茶,慢条斯理道,“正与几位参军大人商量着,也没个定论。大人身经百战,丰富经验,下官都听大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