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吧!”
这时威严的声音从远处传来。
刘盛借着起身的时机,也微微抬了抬头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只见一位年纪大概在四五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身穿龙袍,坐在龙椅上,双眼炯炯有神的看着自己,就好像猛兽一样想要第一时间就把自己看透。而朱元璋身边还站着一位青年男子,其身着黄色蟒袍,与朱元璋长相十分相似,同样的国字脸,只不过是少了几分威严,多了几分和善。
“老朱长得并没有画里那么丑啊,可是太子朱标为何在此,为什么我感觉好像在哪见过他?”
刘盛静静的站着,将心中的杂念全都挥散,将状态调整到最佳,一条条来自后世的理论全部在脑海中浮现,现在只有将老朱给说服才能活命,如果回答的不满意还是只有死路一条!
“这是你写的?”朱元璋晃了晃手中的折子,对着刘盛说道
“是罪人所写”刘盛不知道老朱在卖什么关子,只好老老实实回答
只见老朱往后晃了晃身子,接着问道:“既然你说朝廷毫无节制,毫无计划的下放大明宝钞有巨大的隐患,那就给朕解释解释,该怎么样下放大明宝钞?”
虽然现阶段的对话看起来是像是毫无波澜的平静湖面,殊不知那种隐藏在背后的压抑感却缓缓的朝着刘盛的心头涌去!
来了!刘盛知道现在则是最关键的时候,可对于熟读历史的刘盛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从洪武八年开始,朱元璋便不断的印制大明宝钞,其原因真的只是民间缺少铜钱吗?其实不然,老朱下放宝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单纯的朝廷没钱,随着与蒙古族的年年征战,很多铜钱都流失在外,明朝本身所储备的铜钱并没有多少,并不是支撑市场上的正常贸易进行。再加上,明朝可以开采的矿石并不多,制作铜钱的工艺过于繁杂,成本太高,在短时间内发行大量的铜钱填补是不太现实的事情,所以就只能用通过印纸币来缓解市场上的缺口。
所以说,宝钞弄好了,朝廷还会缺钱吗?自然是不会,根本就不可能缺钱,可是盲目发行却是本末倒置了。
“罪人斗胆,想问陛下借十两银子和二十贯宝钞,当然还需要太子殿下以及这位公公的协助,罪人给陛下做一个示范,陛下看过之后自然就懂了。”
刘盛为了因对这次问答,思来想去决定把后世货币与等量黄金作为储备保证金的关系用人员流动演示的办法直观的表达出来。
“准!”听到刘盛的回答,朱元璋当时就答应了下来,虽然朱元璋杀人杀的挺狠的,但是平时还是很明事理的,而且朱元璋内心还是很喜欢读书人的,显然刘盛在朱元璋眼里就是这样的一类人。
而太子作为第一个和刘盛接触过的人,自然是对刘盛很感兴趣的,从刘盛进殿之后,便一直在暗中观察,毕竟能够在牢狱之中写出这般策论的人才只是一个刚刚及第的人。
拿到宝钞和银子的刘盛,看着老朱说道:“陛下,万物皆有序,而人也一样,天下分为士农工商,太子殿下代表朝廷公公代表工农,而罪人代表商”
说罢,刘盛便将宝钞双手奉到了太子面前“还请殿下拿着宝钞”
太子见状也未多说什么,拿起宝钞后微微一笑,表示回应。同样刘盛将五两银子交给了太监。
一切安排妥当后,接着朝老朱一拜并禀报道:“太子殿下,这位公公以及罪人代表了整个天下,在洪武八年以前,市井之中还没有宝钞,所以交易的方式还很单一,那么现在罪人代表的商人就与公公所代表的工农进行交易,罪人可以用手里的银子换到公公手中的粮食布匹等等,这样,我们各有所需,谁都没有吃亏。”
“而后大明开始发放宝钞,在最初的阶段,宝钞对于人们的生活也并没有造成什么影响,而且从买卖方式上来说,甚至比以前方便了很多,这也促进了市井买卖的效率,所以说下放宝钞对于百姓来说是一件好事”
“哼,算你小子有点真材实料,能够看出这一点,也可以称得上大才。”
看着朱元璋稍微有点笑意的脸,刘盛此时趁热大火,继续往下解释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如果人们缺失了七情六欲的话,大明宝钞哪怕经过百年千年也不会有问题,可是这只是妄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明宝钞下放的数量肯定会越来越多,而这时就会出现弊端,而这个弊端出现的时机,也就是宝钞远远多于大明朝廷以及民间银子铜钱以及各种物品分量的时候。”
说到这里刘盛将目光看向太子,行了个礼说到:“太子殿下,现在您所代表的朝廷将向民间下放十贯大明宝钞,分别给我和这位公公各五贯”
随后刘盛拿着五贯宝钞和五两银子继续说道:“此时弊端还并没有显示出来,因为百姓们这时都单纯的觉得手中的财物变多了,可是所有人都忽略了最根本的问题。”
“那就是宝钞其实就是朝廷做出来的纸罢了,说来说去是没有什么价值的纸,如果朝廷继续下发宝钞,情况就会往不好的地步发生。还请太子殿下将剩余的宝钞全部下发”
太子愣了一下后,将手中的十贯宝钞分别分给刘盛和太监。
刘盛此时看了看分发完毕的道具,接着看向朱元璋道:“陛下请看,罪人手里有十贯宝钞和五两银子,当五贯宝钞和五两银子时,天下的财富几乎是没有什么影响的,因为我随时可以用五贯宝钞换五两银子,可是到了十贯宝钞时,却没有十两银子,也就说到了这个阶段想要换取五两银子则需要十贯宝钞,这还只是初始阶段,宝钞的价值便已经下降了一半,这种情况罪人总结为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