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64章 见证奇迹的时刻
    下一个主动送上门来的,是顾倾城。

    作为吴郡顾氏的族人,又是大名鼎鼎的江南第一才子,在来到会宁之后,应酬肯定是少不了的,别的先不说,光是去拜见那些在会宁的同族前辈,就得花上不少时间。

    因此,在会宁安顿下来之后,他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来跟郑经汇合。

    但作为郑经的忠实信众,他在拜见完前辈族人之后,还是先想到了郑经,一连推了好几场聚会邀约,第一时间赶去了醉香楼,想去跟郑经汇合,并且又顺着线索找到了书局。

    只可惜他抵达书局时,郑经却外出了。

    但他也并没有因此而离开,而是一直等到郑经带着徐玄机等人回来。

    就这样,他沦为了郑经的第二个宰割目标。

    “唉,倾城兄,你怎么来了?不多跟友朋聚一聚再说吗?”

    一看到第二个宰割目标,郑经自然是把眼睛睁得锃亮锃亮的。

    道家的韭菜虽然多,可毕竟天静宫还远在涡阳,哪怕徐玄机她师父即刻写信去跟诸糅真人商量,这一去一回,也得耗费不少时间,等真正实施,起码是个把月之后的事。

    这叫远水解不了近渴。

    因此,他还得另外再找来钱快的韭菜。

    在他看来,吴郡顾氏就是挺大的一兜。

    “唉,惭愧惭愧,先生办事如此神速,我却还在外呼朋唤友浪费时光,又怎能让我心安?”

    顾倾城立即惭愧地回道。

    谦谦君子的脑回路跟别的士子是不一样的。

    换做别的世家之子,一定会觉得,到了会宁之后拜亲访友是极为正常的事,至于根本就不能给自己立即带来直接好处的真理社,那先放一边再说。

    而顾倾城则不同。

    作为吴郡顾氏的后人,他一向以顾氏先祖,有魏晋八君子之美名,三国时期吴国丞相顾雍为楷模。

    而顾雍又以随能所任、事必躬亲、公正无私、教子有方等特点闻名于世。

    因此,当他得知郑经在抵达会宁的第二天一早就来接手了德意书局,并早已忙碌了起来时,他早已心生愧意。

    此时的他还不知道,郑经不仅接手了书局,还又一连折腾了好几件大事,否则的话,就更是愧疚了。

    “那你来得正好,我先来让你见证一下奇迹。”

    面对韭菜,郑经也不矫情,准备开始下刀子。

    割韭菜要想长期都有得割,是得讲技巧的,最起码一点,不能割得韭菜心里不舒服。

    正因为如此,郑经在借道家之手割富人韭菜时,并没有过于贪心,把利润的大头让给了道家。

    而现在,他要割吴郡顾氏,则是准备先画饼。

    这饼,就是他的新型印刷术,再加上精装版《三字经》。

    在他又去了一趟铁匠铺,把定制的滚筒支架取回来之后,这新型印刷术,已经可以真正开始试机了。

    很快,他把顾倾城带到了木匠房。

    木匠房正一片忙碌之中。

    费老头等两位雕版工,自然正忙于雕刻着精装版《三字经》刻板工作。

    其实刻板还真是一件细致活,像费老头这样的熟练雕刻师,一天下来,就算加班加点,顶多也就刻个两百个字,不加班的话,一块三四百字的雕版,起码得刻上四到五天。

    而现在,新东家的《三字经》,费老头自然是得加班加点的,因此近两天时间下来,极为重要的第一块板已经快雕刻完成。

    而其他木匠,包括临时请回来的那两位,因为切字的工作因为车床还没做好已暂停,此时也正忙碌着别的活,其中两位在帮忙制版,另外一位则在细致地打磨着已做好的简易印刷机架子。

    而小鲁一回来后,则立即也忙碌起来,开始完成滚筒的最后制作。

    滚筒的辊芯,是用木头做的,他现在要做的,是把辊芯装到刚拿回来的铁质支架上,然后再给支架装上把手,给辊芯裹上用来沾油墨的厚棉布等。

    单从形状上来说,郑经所设计的滚筒,跟他所熟悉的油印机的滚筒并没太大区别,只不过在取材上稍受局限。

    头一回进书局木匠房的顾倾城自然是被这一片忙碌景象给惊到了。

    因为保密的需要,郑经早已吩咐,任何无关人士,未经他允许,都不许进工匠房,事关书局的事,也不许外泄,因此,哪怕顾倾城来时,自称是郑先生的弟子,也只能在第一进等。

    “先生,这是……”

    此时的他还不知道,眼前的忙碌,跟郑经所说的奇迹有什么关联。

    “倾城兄,你先看看这精装版的《三字经》内容如何?”

    郑经从费老头那里要过了那一叠他亲自释义的《三字经》手稿递给了顾倾城。

    也因为保密的需要,之前他在船上日夜赶工所写出来的这一释义版《三字经》,在船上时并没有给任何人看过。

    包括德王妃。

    也包括顾倾城。

    顾倾城立即接过去细细看了起来。

    很快又是满脸的震惊。

    要知道,简版《三字经》虽然堪比圣人书,但总共也就八百来字,而这释义版,则是多达三万多字。

    字多还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每一句的释义,要么包括具体的解释,要么蕴含典故,释义再跟《三字经》的原文合到一起,那只要能识字的,都能看得明明白白。

    也就是说,有了这本释义版《三字经》,哪怕是一个从来没教过书的秀才甚至是童生,都可以去当幼童启蒙老师了。

    这实在是太了不得了!

    而最让他震惊的是……

    这么多典故有根有据地引入到此书中,那得读过多少书,了解多少史实才能做到?

    他自愧做不到。

    因此,他立即又是一躬身,佩服道:“先生厉害,学生自愧不如。”

    而郑经则得意地笑了笑,继续等待费老头完成第一板的刻制,以及小鲁将两个滚筒给最终制作完成。

    真正的奇迹,不是这叠手稿,而是用新型印刷机所印出来的书。

    两位匠人也并没有让他等多久。

    很快,费老头在细细检查过已经雕好的第一块板之后,开始往简易印刷机预制的版槽里安装。

    小鲁,也拎着两把已制作完成的滚筒走了过来。

    而一名印刷工,则期待地把一罐昨天熬好,但用陶罐密封了的新型油墨递给了郑经。

    见证奇迹的时刻来了。

    所有的工匠都放下了手中的活,围到了郑经的身边。

    这华夏书局成立后的第一印,自然还是得由郑经亲自来操刀。

    这是要干什么?

    不明所以的顾倾城一脸狐疑地站在了郑经身边,紧盯着那个看似有点稀奇简易印刷机。

    而明白一点所以的徐玄机,则颇为期待地站在了郑经的另一边。

    她已经知晓了简易印刷机的事。

    也已经知晓了新型油墨的存在。

    但并没有看过新型油墨的试印,也不知道,这新型印刷机,印起书来会不会快得像郑经所说的那么夸张。

    真要是又快又好,那道家的道藏,是不是真的来这里印上一批了?

    此时的她,还在纠结要不要回国师府,让师父帮登徒子给师伯写那封信。

    郑经则没有犹豫,先拿了一个勺子,从陶罐里挖了一勺油墨,置入了简易印刷机上专门用来盛油墨的凹槽,紧接着,又拿起了一把滚筒,沾上油墨,反复在墨槽前方的斜坡上滚动了起来。

    别看这滚筒是木制的,但滚动起来还蛮灵活的,一点都不卡。

    而辊芯上所包裹的厚棉布,在吸墨方面也没有让郑经失望,一番滚动调整之后,油墨已均匀地分布到了棉布之上。

    他立即伸长了手臂,让遍布油墨的滚筒在反置于板槽的雕版上滚了一个来回。

    滚筒的宽度和雕版的刻字宽度基本同宽,并且在铁架的限位下,只需小心一点,并不会让滚动上的油墨刷到雕版之外。

    完美的操作!

    郑经臭不要脸地暗暗给自己点了个赞之后,示意负责供纸的小鲁将一张纸覆到雕版之上,自己则搁下了沾墨的滚筒,在雕版的前方拿起了另一把未沾墨的滚筒,又在已覆绵纸的雕版上滚了一个来回。

    而他的手一停,负责取书页的费老头就迫不及待地把雕版上已经印好的书页取了下来,细细检查了起来,然后惊呼:“哦,天哪,这是老头这辈子所见过的,印得最为漂亮的书页。”

    奇迹已经产生。

    费老头这话一点都不夸张。

    并不是说之前传统印法所印出来的书页品质不佳,而是因为传统印法所采用的墨汁,就算用毛刷小心地刷,也很难在雕版上刷得均匀。

    不仅如此,印到纸上的字,一旦墨汁稍多的地方,就会浸染书页。

    这样一来,同一张书页上的字,很能印得浓淡一致。

    而这一问题,采用新型印刷机印出来是不存在的。

    不仅如此,因为新型油墨不仅速干,而且里面还加了蜂蜡,因此印出来的字,不仅均匀整齐,还会散发着淡淡的光泽。

    这样看起来,当然比用传统印刷方法印出来的书页要漂亮得多。

    “给顾公子好好欣赏欣赏吧。”

    郑经笑着吩咐道。

    当然,因为顾倾城是他盯上的韭菜,这奇迹的诞生,虽然第一见证者被费老头抢了先,那这二个,也该轮到顾大韭菜了。

    至于他自己,则又拿起了那把沾油墨的滚筒,再次给雕版上墨。

    现在只见证了好,还没完全见证快。

    于是他加快了动作。

    刷,一个来回上墨。

    刷,一个来回印刷。

    而负责上纸的小鲁,以及负责取书页的费老头则麻利地配合了起来。

    很快,一叠厚厚的书页出现在了众人眼前。

    所有人都被这速度和质量给惊呆了。

    包括手里还拿着第一张书页的顾倾城。

    郑经则笑着停了下来,把印刷位让给了正职的印刷工,示意他来试试,至于自己,则转向了顾倾城。

    又该割韭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