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七十七章 激烈的大朝会
    天启二年六月十五,周宁麾下的锦衣卫缇骑,自德胜门入京都。

    锦衣卫将随行所携带的建奴首级,运送到了菜市口处,由兵部的官员负责清点。

    这些建奴首级,已经被洒了石灰粉,做了防腐措施。

    虽然看起来皮肤干瘪枯萎了许多,但是并不影响兵部官员的检查。

    忙忙活活半个时辰,兵部终于确认点清了三千七百多具尸体的身份。

    最终,所有汉人叛军的尸体,被裹了一张席子扔到了乱葬岗上。

    至于那些建奴和鞑子的首级,则是被堆积在一起,铸成了一座京观。

    本该是骇人心魄的人头景观,眼下却是吸引了无数京城百姓的围观。

    这些百姓的面容之上,皆尽是挂满了同仇敌忾、义愤填膺的神色。

    显而易见,对于建奴,哪怕是大明的寻常百姓,亦是十分地痛恨。

    当兵部核查完广宁大捷的详情以后,兴奋不已的朱由校,直接迫不及待地召开了大朝会。

    此次广宁大捷,可谓是大明对建奴最大的一次胜利,甚至是唯一一次大捷。

    自萨尔浒之战失利以后,大明朝野之间就渐渐地升起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尤其是朱由校扶持魏忠贤开始打压朝堂的各个党派以后,更是舍得朝堂之内愈发地混乱了起来。

    在东林党一些首要人物的示意之下,国子监的学子们,甚至当众批判起了朱由校不务正业,并且宠信奸佞小人的事情。

    虽然朱由校完全不在乎这些,他依旧按照自己心里面的部署,在治理这个国家,整治这个王朝。

    但是有此广宁大捷以后,无疑会缓解大明朝野之间内忧外患地紧张气氛。

    除此之外,朱由校还能够在朝堂之上,进一步提升自己皇帝的威严。

    他天启皇帝,矢志中兴大明!

    太和殿之内,天启皇帝端坐于高台龙椅之上。

    金灿灿的阳光照耀进殿,在他的身上渲染出了一层神圣而又威严的辉煌。

    此次广宁城大捷,拢共斩杀建奴一方三千七百多人,其中甚至还包括了两位和硕贝勒,以及李永芳那个叛逆。

    如此大胜,使得本就极为强势的朱由校,更是披上了一层不败金身。

    以往就算是有着朱由校的镇压,也免不了喋喋不休,争吵不断的朝堂,今日却是难得地肃静庄严了起来。

    甚至就连那些二话不说,首先就要弹劾一番的言官御史们,眼下亦是难得地老实了起来。

    他们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就那么静静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

    不是他们不想发出自己的声音,实在是没有理由站出来啊!

    广宁城的捷报,是周宁直接越过了山海关的孙承宗,直接发往京都之内的。

    除去面呈给天启皇帝的那一封捷报以外,其他的捷报,仅仅只是阐述了广宁城西平堡一战的结果。

    至于具体的过程,周宁是一字未提。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先前下令射杀那些被建奴裹挟而来的难民之事,根本无从被朝堂之上这些言官御史所知晓。

    提督东厂,现如今情报系统遍及大明疆域的魏忠贤,他虽然清楚这一点。

    但是眼下周宁深得天启皇帝的信赖依仗,而且又和魏忠贤处于同一阵营之内,一同为天启皇帝效力。

    魏忠贤虽然有心给周宁添一添堵,不过他却也绝对不敢明目张胆地去捅天启皇帝背后的刀子。

    除此之外,周宁就没有什么值得弹劾的地方了。

    难道说要去弹劾他杀了太多的后金建奴?弹劾他西平堡守军战死的人数太少?

    那些言官御史们也不是缺心眼,自然不会在眼下天启皇帝的兴头上,去捋对方的虎须。

    倘若他们当真胆敢如此的话,甚至无需天启皇帝动怒,朝堂之上的其他官员,都会直接舞着拳头冲上来。

    在大明朝堂之上,不同官员因为政见不合而大打出手的事情,绝对算不上少见。

    毕竟不隔三差五打上一架的话,又怎么能显示得出自己的铮铮铁骨呢?

    无法弹劾周宁,就不代表那些言官御史们,不会在此次大朝会之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了。

    当即有御史言官另辟蹊径,将矛头对准了山海关的孙承宗。

    他们怒批孙承宗毫无作为,任由建奴攻打广宁城而不闻不问。

    不过这些言辞,全部都被朱由校给驳斥了回去。

    朱由校又不是白痴,他自然清楚孙承宗对于辽东防线的重要性。

    更何况,在先前那种情况之下,孙承宗也并非是没有任何的动作。

    他让辽东的边军,皆尽调动了起来,严阵以待。

    只要努尔哈赤胆敢有任何一丁点合兵一处的想法,那么整个辽东边军就会倾巢而出。

    直接合围努尔哈赤,与他展开新一轮的决战。

    也正是因为有着孙承宗的震慑,后金一方在西平堡之外丢了将近四千人的性命,最终却没有任何一丁点报复西平堡的打算。

    如若不然的话,单单凭借周宁手底下那点人马。

    即便是借助西平堡的城墙之坚固,以及火器之凶猛,也断然不会是六万后金大军的对手。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以后,最终天启皇帝乾纲独断,他拍板定下了最后的基调。

    此次广宁城大捷,广宁城守军上下,皆尽有大功存在。

    至于孙承宗和辽东边军,虽然没有直接剿灭敌人的功劳,却也有辅佐震慑后金建奴的苦劳。

    既然是有功有劳,那就必须要降下赏赐。

    这广宁城大捷,论及头功者,自然要属周宁无疑。

    因此对于周宁的封赏,朝臣们的争吵亦是十分激烈。

    其中大致分为两个阵营,一方主张要重重地赏赐周宁。

    毕竟周宁此次的功劳确实十分庞大,乃是自萨尔浒之战以后的第一次大捷,封赏自然不能够太过简陋了。

    至于另外一方,则是主张暂时压一压周宁的功劳。

    实在是周宁的岁数太过于年轻了,而他眼下却身具正二品的都督佥事之位,甚至还是大明伯爵。

    倘若再次封赏周宁的话,难道要让他成为大明侯爵,成为正一品的武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