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应已经割据一方了,拥兵数万。
再让他南下讨伐黄巾,以后势必壮大发展起来,朝廷就会不放心啊。
何况几次问他意见想让他回京担任要职,刘应都不乐意。
兵马在手,这才是一切。
其他的高官厚禄都是虚的。
现在收到朝廷回信,众人心情复杂。
一个个已经对朝廷失去希望了。
但是刘应很快就想开了,黄巾的事情没有那么快结束的。
自己还有机会。
他就算没有亲自带兵南下,还有许多操作空间呢。
田丰举起刚刚温好的酒,一饮而尽,远望南方,叹道:“如此江山,如此江山。若不是宦官作梗,主公必定横扫贼寇,我等必提三尺剑,登天子堂,与英雄谋,为天下除害,还海内晏然。”
其他将领心情也很不好。
大家磨拳擦掌,本来以为能吃一顿大餐,大丈夫借此机会建功立业。
结果一端上来,每人一碗粥。
还是稀的!
刘应还能说啥,他和贾诩努力的安抚手下人,在上党继续等机会,只有他清楚黄巾不是那么快能结束的。
他作为老大只能努力安抚下属了。
最可惜最难受的难道不是自己啊,眼睁睁看着贾诩的刺史要没了没机会了。
其他人召集兵马可没有那么快,可是刘应的并州军能够直接挥师南下,不明白皇帝怎么想的。
心情郁闷无处发泄,刘应还想多搞点现代东西出来给他们转移注意力。
典韦他们无处发泄,天天打架比武。
大家对朝廷越来越失望了,如果不是朝廷昏庸为什么会出现黄巾,出现了还不肯让刘应出手。
他们现在谁都信不过,只信任刘应。
每天看着南边的情况,眼巴巴看着。
这天刘应和贾诩又开始密谋了。
“我就不是坐以待毙的人,我打算悄悄南下!”刘应说一下自己的想法。
他现在对朝廷已经肆无忌惮了,大不了反了他了。
刺史擅自离开驻地是大罪。
本来多等几年才好。
再说了自己也未必会出事,他隐藏行踪不一定会暴露。
想回一趟冀州看看自己有没有威望,效仿刘表单骑入冀州。
冀州他们是势在必得的,很多事情可以偷偷摸摸去做。
背地里联络一些人,以后让他们归服就顺其自然了。
“主公一切小心!”
冀州的情况也没有这么严重,再有典韦和许诸保护,这两个人都不是地方官职,反而是汉威侯属臣的身份。
而且刘应本人武艺高强。
安全问题不用考虑。
他帮忙把手底下整理好的情报给刘应一份。
然后贾诩和他分析一下这次皇帝的行径。
一方面确实怕刘应到时候还灭掉黄巾的话,势必功高震主,封无可封。
其实他觉得主要原因还是朝堂没有人!
没人支持他啊,没人为他说话!
所以什么事情都办不成。
朝堂现在两股势力,士人和宦官,争斗多年了。
一直以来宦官占据上风!
哪怕后来解除了党锢,宦官还是把持了朝堂话语权啊。
在灵帝时代至少是这样的。
灵帝驾崩之后,那又是另外的局面了。
所以刘应不管怎么样,他不想投靠任何一方,哪怕两方都在拉拢他,哪怕两方都不为他说话。
但是无所谓,只要他们不对付自己,刘应无所谓。
自己大不了继续割据一方,等到后来局势变化再说。
贾诩想到了一个办法,可以试一试。
不要忘了刘应最大的身份和优势。
他觉得可以拉拢其他刘氏子弟,未必不能形成第三支势力!
先让大家帮刘应发声开始啊,也会有人替他说话的。
这天下姓刘的真数不过来!
先说世袭王位的:赵王、齐王、北海王、东海王、阜陵王、东平王、沛王、淮阳王、下邳王、梁王……自己真的数不过来。
刘家人要帮刘家人啊。
凭自己本事挣到官身的也不少,刘璋、刘岱和他弟弟刘繇,后面两个还是孝廉茂才出身的。
他和贾诩先商量一下那些人可以联络的,写信交流一下感情总不犯法吧,大家可以都是笔友,我们聊的也是祖上的荣光。
然后希望他们帮忙说说话。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河间王和济南王两个亲兄弟了,公开上书说冀州的情况不容乐观啊,黄巾肆虐,我提议让刘应南下平叛,他熟悉当地情况,在并州也有抵御黄巾的经验,这是最好的人选!
其他刘姓子弟也纷纷举荐刘应。
这就是拼家世和出身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