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9章:巧手篾匠
    第9章:巧手篾匠

    “等等!这是变魔术吗?为什么他手里的竹条才过了多久一会儿,就变成一个筐了???”

    “原来筐是这样编造的吗?我还是第一次看见呢。”

    “哈哈哈,你们这群城市里的井底之蛙,少见识了吧,这叫箩筐,就是用竹片编制城的!”

    “这人绝对是个篾匠,我爷爷就是个篾匠,小时候经常看他老人家这样编箩筐,虽然他的手艺不像我也也那么娴熟,但编得很稳!”

    “好家伙,他们这是在自己制造工具吗?”

    “别人第一天还在想办法找吃的,想办法生活,想办法找庇护所,他们倒好,直接开始制造工具了。”

    “那个小胖子在干嘛?给木棒开孔?”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这是在用火炭在木棒上烧穿出一个孔,这样就可以把石头镶嵌进去,然后绑起来,变成一把石斧。”

    “我记得以前看的某部原始人动画片就有这样的石斧,我那时还在想他们怎么把木头凿出孔的,原来是用火炭烧穿的!”

    “这就是古人的智慧啊!”

    “应该是原始人的智慧!”

    大家正在欢乐的讨论着,突然屏幕里出现了几个奇怪的发言。

    “箩筐这种技术这是我们棒子国的!思密达!”

    “叶君绝对是我们棒子国人!才会我们棒子国的传统艺能,思密达!”

    由于节目组的神豪直播间是面向全世界的直播,所以有很多其他国家的观众也在观看,这突然闯入的几个思密达人,很快就引起了众人的怒火。

    “沙比棒子!只会偷盗,偷月饼,偷粽子,偷古人,现在连活人都偷了是吧?”

    “就知道偷我们的东西,连太极图都偷,你们怎么不去偷樱花过的膏药旗啊?沙比偷国!”

    “得得得,扬子江以北你们棒子国的故地,扬子江以南,安南过的故地,对吧?”

    “每次看见棒子像猩猩一样兴奋得手舞足蹈的样子,我就很羡慕,无知真幸福啊。”

    只有少数几个棒子在辩论什么,但因为直播间自带的翻译器水平一般,偶尔还会屏蔽或翻译不出一些词汇,所以变成了龙国观众逮着几个棒子观众在哪儿喷。

    不仅如此,龙国的观众们还跑去其他人气更高的直播间,或者去聊天群里呼朋唤友。

    只见759号小组的直播间人数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攀升。

    十万人,二十万人,三十万人,五十万人!

    二十分钟后,这场网络对喷结束的时候,759号小组直播间已经人数过百万了!

    对于一个原本没有任何人气和关注度的普通参赛者直播间,一天之内突破百万观众,已经实属不易了。

    而且在喷完了棒子国的沙比网友后,大家看了看直播间,也忽然被这传统艺能所吸引,留了下来。

    由于没有互动功能,观众们只能单向的看到参赛选手的直播,所以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以为叶炜编的是一个箩筐。

    但随着筐越来越高,直径却比一般的箩筐小了不少时候,大家又纷纷猜测其他来。

    等叶炜编完筐的整体后,出现在观众们眼前的,是一个高不到一米,有点长方形的框。

    随后只见叶炜拿起几根更细长的竹条,把它们放在手里揉搓,然后一根根卷在一起,渐渐揉成了一根竹绳。

    再把这竹绳从框的上面一圈小孔中穿过,另一头从框的下面穿过,如此两根竹绳子都在框的一面穿过,形成了两根肩带。

    “哦!这是背筐!我说怎么看来来比箩筐要小,要高。”

    “原来是用来背在背上的,这个小哥哥好聪明啊,手也灵巧,这才一个多小时吧,就徒手做了一个背筐出来。”

    “还是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情况下,用自己作的石头工具切个的竹子,厉害了!”

    “篾匠!这小哥绝对是个老篾匠了!”

    “这种纯手工艺品在城市里基本看不到了。”

    “别说城市里了,现在乡下也看不到几个,只有一些老人还会边框,手艺都快失传了吧。”

    “真厉害啊,有了这么一个背筐,以后就方便很多了。”

    “看别人荒野求生都是带工具求生,像露营一样,还是这小哥厉害,手工活做得这叫一个娴熟。”

    “诶,这小哥拿起石头还要干嘛?”

    直播间里一条条弹幕飘过,不少人为了不让弹幕挡住都选择了屏蔽一些无关紧要的弹幕。

    只见屏幕里,做完背筐的叶炜拿起背筐在火上烤了烤,把多余的竹毛烤掉。

    然后放下背筐,从周祥哪儿接过已经烧穿孔的木棒,拿起一块一头大一头小的长方体石头,开始把小的那一头往木棒的孔里塞。

    塞进去试了试,发现有些地方卡住了,又拔出来,用两根树枝夹起一块木炭放在木棒的孔里继续烧。

    如此反复,直到长方形的石头能和木棒的孔完美契合后,再用编制的竹绳把石头和木棒的连接处绑起来。

    一把石斧就完工了。

    PS:有书友看吗?觉得这个题材怎么样?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言。

    如果大家觉得这个题材可以,喜欢看,请投一些鲜花、评分票,让我知道还有人在关注着。

    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