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殿。
朱祁贤刚沐浴完,休息连半个时辰都没到。
就被青袅从床上拽了起来。
“王爷,于谦他们已经在外面等了很久了。”
“本王知道了。”
朱祁贤揉了揉发胀的脑袋,苦笑一声,“青袅啊,你说他们怎么保持如此精力旺盛的状态呢?”
“奴婢不清楚。”
青袅嘴角含笑,除了在外人面前不苟言笑外,对于朱祁贤还是毫不吝啬自己的笑容的。
“不过奴婢觉得,国家的兴衰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精神支柱。”
“只要大明能够长久以往的强盛,少活几年于谦他们应该也是愿意的。”
朱祁贤似笑非笑的看着青袅,调侃道:“说的很有道理,青袅啊,最近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全面了啊!”
青袅含蓄道:“都是拜王爷您所赐。”
“哈哈哈!”
朱祁贤爽朗一笑,“那些大臣是不是很絮叨?”
“不过你多听听也好。”
“奴婢知道了!”
“行,出去吧!”
朱祁贤留恋的看了一眼温暖的被窝,无奈摇了摇头。
好想眯一会儿啊!
于谦等人见贤王走出来,作揖道:“王爷。”
朱祁贤摆摆手,“是因为诏狱的事情?”
“不是!诏狱之事,吾等都已经知晓,181名官吏罪有应得,我们并不是来求情的。”
于谦先是摇头,随后恭敬道:“是杨阁老他们想要请辞。”
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同时开口道:“请王爷恩准。”
“你们这是何意?”
朱祁贤微微皱眉,略显不悦,“本王还未登基称帝,你们就想不干了?”
“王爷,吾等三人,年岁已高,身子一年不如一年,处理政务已经力不从心。”
杨士奇苦笑连连,不是不想做,而是真的做不动了。“若是身体还能坚持,定不会请辞的。”
朱祁贤叹了口气,轻声道:“是觉得愧对于宣德皇帝对你们的信任?”
杨士奇有学行,杨荣有才识,杨溥有雅操,这三位是极为难得的贤相,做事高效,配合默契,实打实的四朝元老。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才有了后世人所熟悉的仁宣盛世。
猛然间听他们亲口说出请辞的话,朱祁贤还是非常不舍得。
杨荣道:“宣德皇帝托孤于吾等,实属荣幸,可最终的结果,却是让吾等汗颜。”
“此次京师的危机,也是因为我们处理不当所导致的。”
杨溥接口道:“是的,正是因为我们的疏忽才导致王振这等宵小之徒独揽大权。”
“等意识到此人的危害后,已经为时已晚。”
杨士奇面色发苦,“王爷,经历此事,我们才不得不认亲事实,年纪大了,缺乏进取之心,遇事有了犹豫和退缩之意。正是我们的一在让步,才是导致王振真正做大的原因。”
朱祁贤听明白了三杨的意思,辅佐了四朝皇帝,到最后差点葬送掉大明的万里江山。
年老体衰是其次,最重要的就是过不去心里的这道坎。
短短几句话,朱祁贤能够清晰的感受到,为明朝鞠躬尽瘁的三位老人,那深深的自责。
他真想说自己不在意的,可是话到嘴边,最终化作一声叹息。
“杨士奇、杨荣、杨溥,你们心意已决?”
三杨同时道:“臣有愧,心难安,希望王爷成全。”
朱祁贤点点头,没有拒绝。
深深的看了几人一眼。
三个老人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儒臣,而非权臣。
并不会有意识的去扩张自己在朝堂上的话语权和手中的政治权利。
儒臣,实现政治途径是辅佐君主,他们只会通过献计献策或是通过规劝诤谏的方式,解决某些问题。
但是儒臣想要真的实现政治抱负,需要的就是皇帝的绝对的信任。
像仁宗、宣宗就是最好的例子,而自己肯定也能够做到。
可是朱祁镇不同,如同小孩儿一样,任性妄为。
三杨的规劝和建议被采纳的几率就会无底线的被降低。
这种处理政务的方式就会相对被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越发不受皇帝的重视。
朱祁贤心中再次对朱祁镇吐槽起来,喜欢听谗言媚语没有错,可心中要明白谁是对的,谁是错的。
王振喜欢说,就让他说去呗。
该听三杨的听三杨,又不冲突。
朱祁镇,愚蠢至极,名副其实。
算了!
越想越气,毕竟已经是死人一个。
朱祁贤与于谦对视一眼,从他的眼中也看到了颇多无奈,想必也劝解了许久。
事已至此,只能语重心长道:“请辞,本王准了,不过在此之前,你们需要为本王主持登基大典。”
杨士奇松了口气,能够见证新皇登基,也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作揖道:“微臣,荣幸之至。”
杨荣、杨溥同样没有拒绝。
“好!”
朱祁贤笑了,“对于你们走后,心中有没有推荐入阁的人选?”
杨士奇点头,“我们三人已经商议过了。”
“户部侍郎李贤,礼部侍郎胡濙,吏部侍郎彭时,这三人可以接替吾等。”
“他们还年轻,可以更好的辅佐王爷。”
“好嘛!果然已经为本王找好了接班人。”
朱祁贤没有拒绝,“就依你们。”
除了这三人,他心中还有两位入阁的人选,一人就是张居正,另一人是曹鼐。
再加上于谦,整个内阁可以说完美至极。
蓬勃又充满生机。
有了他们处理国家政务,自己就能够抽出身,去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
比如,开疆扩土,将蒙古地区牢牢的控制在手中。
又比如,想办法,看看能不能磨平某座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