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建智自己都是越读越是震惊。
更别说朝堂之上的一众大臣们,自然也包括了赵匡胤。
当然,唯独赵德昭一人,始终负手独立,傲然不动如山。
因为只有他一人知道,只要赵元佐和方正奇完全照着自己的锦囊妙计走,起码不会输。
“水洛城!居然打赢了!”
“我没听错吧!八万宋军对战三十万北汉大军,居然真的把敌人打跑了!”
“这……这可是天大的功勋啊!”
除了赵德昭外,所有人都觉得难以置信,不可思议。
八万对三十万!能撑住城池不破,已经是奇迹了!
而赵元佐居然能够做到击败北汉,迫使其全面撤退,实在是太了不起了!
然而赵匡胤先生点了点头,随即又摇了摇头。
“这是内臣密报!还算不得前线的正式战报。”
这话也对!此一战,前线总指挥自然是镇边特使赵元佐了。
而前线主将则是忠武军节度使高怀德。
这两个人的名义,发来的战报,才算是正规正式的战报。
还不等赵匡胤去催,忽然殿外又太监大喊道,
“陛下!前线水洛城,有镇边特使赵元佐战报到!忠武军节度使高怀德战报到!”
“快快!快读给朕听……”
正式的战报终于到了,而且还是双份儿,赵匡胤迫不及待,立即叫内侍当堂读了起来。
高怀德的战报略微简单,但是欣喜之情也见于笔墨,说的也是在镇边特使的带领之下,确实是打败了北汉军,请皇帝为特使赏功!
而赵元佐的战报却是十分详尽,几乎也是从刚到水洛城写起,把至今的战局态势说的十分透彻,每个人都听懂了,边城之战,宋军是怎么以少胜多,把三十万北汉军打得落花流水!
“陛下!臣要为镇边特使请功!特使称为当世张辽,也不为过矣!”
唐继先一顶大帽子送了上来,看着是在夸赵元佐,实则是在夸赞赵光义。
当年三国时期,魏将张辽在合肥,曾以七千军破孙权十万众。
将才谋略,展露的淋漓尽致。
而现在的赵元佐,表现只怕不下于张辽啊,所以称他为当世张辽!
赵光义听了,自然是满脸的荣光。
内心窃喜不已,心想这一波算是赚到了,不但没有把儿子搭进去,反而收获了至高无上的荣誉。
这时,老臣赵普却忽然道,“且慢!陛下!镇边特使这封战报,其实并没有读完……”
赵匡胤一愣,赵光义却是一惊,敏感的感觉,这老东西怕是要干什么花样,暗算我儿。
这时赵普身边其他大臣,离得近的,也纷纷说道,“陛下!这战报背后,还有满满的一页纸!内侍并没有读到。”
那内侍连忙翻过战报,见果然是背后,还有写的满满的一页纸,连忙继续读了起来。
这一读又再次震惊了满朝的文武大臣。
赵光义脸色发黑,颇有些垂头丧气。
原来这一页纸上,都是赵元佐写的夸赞赵德昭的话。
从赵元佐奉父命去拜访赵德昭开始,说起在书房见到赵德昭“王师北定太原日”,到摆的熟练的北汉交界沙盘。
再到两人促膝谈心,到赵德昭交给他兵法,然后就是赵元佐被他推荐为镇边特使,当晚赵德昭就给他分析了边境的局势,又教他怎样利用好王继恩,用他做枪,到水洛城的第二天就要手机大户家的粮食作为军粮……
总之大家算是听明白了,原来赵元佐在边城的每一个决断,每一个措施,都有赵德昭在背后的教导。
这水洛城的一场拉锯般的攻防战,其实就等于是赵元佐作为赵德昭的代理人,在水洛城打了一场战争。
最后,赵元佐也明说,自己等同于齐王殿下的傀儡,全程由他操纵之下,才打了这个大大的胜仗。
马植等人大喜,开始把刚刚晋王系那些人,夸赞赵元佐的那些话,全部都拿回来再次套在了赵德昭的身上。
晋王系众人,尤其是晋王赵光义,满脸尴尬,苦笑不已。
而赵德昭依然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赵匡胤虽然也是一幅面无表情的样子,但是内心里却是乐开了花。
看来这次自己果然没有选错,这个儿子确实很带劲!
有此等智计谋略不新奇,奇的是他年纪轻轻,就有了如此高深的战略眼光,和见效甚快的对敌策略。
赵匡胤压下欣喜,抛开这个话题,正容问众文武道,“边城之战既以北汉军撤走为结束,那么接下来,会是怎样?诸卿都有什么看法呢?”
赵光义不等别人说话,先一步站了出来,
“陛下!臣以为,北汉此番战败,必能极大打击其国内民心军心的过度膨胀!让他们认识到,于我大宋比,他们还差得远。无论军事,谋略,甚至经济,粮草,他们都远不是对手。”
“短时间内,北汉将无力再起,会以休养生息为未来几年的主要战略。至于契丹辽国,虽然一度曾有过异心,但是经此北汉军的惨败,也将暂时老实一段时间,不敢直撄我大宋之锋芒!”
这一番话不无道理,加上他的身份,他既然开口,其他人也就不敢再接话。
赵光义继续道,“其实臣觉得,我们还可以乘机尝试拉拢辽国,一起对付北汉。或者,干脆将目光转向西南的大理,见大理平复,彻底打通我大宋南方的所有通道。”
“如此一来,齐王下南洋,赚钱以充国库的抱负,也可更快的实现。”
赵德昭听了,连连点头。
这一番话应该算是晋王为了回报自己调教赵元佐,所做的投桃报李之举吧。
赵匡胤见儿子也颇认可晋王的话,就应允了。
“拟旨!诏赵元佐得胜还朝,高太尉继续驻守渭州!”
说完,赵匡胤就宣布今天的朝会结束。
不过他却留下了赵德昭,要与他商议建船下南洋,以及国库空虚等事。
众大臣于是纷纷散朝而去。
赵光义却是极其不爽。
这已经是连续两三次,圣上散朝留下赵德昭,与他商议大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