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西凉。
西凉方面,文官集团由贾诩官职最高,位居西凉总参谋,大汉九卿之一。
得益于如今交通便利,水陆运输发达,刘辰命贾诩坐镇西凉,以镇压西域诸国。
经过汉朝群雄割据、逐鹿中原的戏码,原本的西域都护府各国,不少出现一些异心。
想要借着汉朝大乱,谋取一番基业。
但很显然,哪怕汉朝大乱,群雄割据,依旧足以吊打异族。
由郭汜李傕等将坐镇玉门关附近,也导致西域诸国心有余而力不足。
徐荣、张绣、华雄在入川之战居功至伟,获得赫赫战功。李傕郭汜等将驻守玉门关附近,也是功劳不菲。
刘辰并没有厚此薄彼,全部论功行赏。
如今西凉方面武将官职最高之人,乃是左将军马超,假节钺,督统凉州军团西进事宜。
凭借汉中之战的军功,以及之后对益州战事的贡献,马超顺利进入四将军之列。
随着凉州军团平定益州,最后张绣率军和黄忠率军合围曹操,击溃这位诸侯之后。
益州终于完全平定下来。
最后刘辰登基为帝,他们凭借从龙之功再进一级,但已经没有其他多余的战役,可以供给军功给他们擢升了。
这段时间,凉州军团将目标放在西进之上。
刘辰统一大汉,登基为帝之时,就提出过十年休生养息计划,发展国内人口、经济、民生、工业、科技等事宜。
国内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于西域诸国的贸易往来也逐渐展开,丝绸之路陆上贸易线也在进行之中。
贸易往来,不仅可以增强国内经济,也能互通有无,收刮海外原料,占据海外市场。
更可以逐渐将触手伸到西方各国之中,同时展示大汉的强大和发达之处,从精神上和**上令万邦臣服!
这也是刘辰让贾诩坐镇西凉的原因,有这位智谋顶尖,而且还是凉州本地人士的总参谋坐镇,可以更加放心。
当徐晃和黄忠率军攻破高句丽的消息传来,倒是让西凉上下的文臣武将有些眼热心动!
他们西凉对于未来刘辰的横征全世界计划,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甚至是西进的跳板所在!
可惜短时间之内,大汉不会开启对海外的远征计划。
其实制约这一点的主要原因,不是经济科技等问题,而是人口发展之上。
汉朝群雄割据大混乱,虽然在刘辰横扫千军之下,一统天下,让战乱快速终止。
但这一场席卷全国的战斗,依旧导致百姓们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某些地方甚至达到了十室九空的骇人地步。
这也导致大汉的人口,急剧减少。
若非有刘辰的横空出世,汉末三国时代汉人总人口将从六千多万缩减到几百万。
也是这种惨痛的战乱,后面才会给异族有机可乘,才会有神州陆沉的悲恸经历。
这一世有着刘辰的插手,快速统一冀州等地,让河北百姓安居乐业,让其他地区百姓们纷纷向着河北迁徙。
后面逐渐的将常山军南下征战,逐渐的将执掌之地休生养息,发展壮大,开发建设。
到最后的统一全国。
因为刘辰终结汉末之乱,最后汉朝总人口总算不至于衰减到几百万之数,还保留着将近五千多万的数量。
刘辰登基为帝前后这几年,休生养息,将赋税、兵役、力役等劳民伤财之举减免的减免、取消的取消。
百姓们生活富余之后,再加上人头税变成户籍税,敞开了生产,终于将人口提升到七千多万,将近八千万的地步。
当然,医疗水平的提升,让百姓们不再惧怕瘟疫等传染病,也让新生儿的夭折率降低,同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八千多万人口,面对全世界这个市场,依旧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这才有了刘辰十年休生养息计划。
西凉武将都在养精蓄锐,练兵训练,等待着西进计划的到来。
西凉的文臣也在通过丝绸之路的恢复,逐渐将触手伸到西方各个国家。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同样想要进攻西方国家,至少要师出有名。
若是没有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若是没有东西方的互通有无和交流,怎么找得到师出有名的机会。
西凉的文臣武将,一直再为十年后的西进计划卯足了劲,做足了准备。
当然,对于凉州经济、民生、科技、人口的发展,他们也在快速开发建设。
随着黄忠和徐晃攻下高句丽,开辟远东战线之后。又一件震撼全国的大事终于到来了!
科举!
对于这个科举制度,贾诩是举双手赞同的。
当初若是有科举制度,他贾文和也不会蹉跎半辈子,直到四十多岁才能一展抱负!
大汉天下像贾诩这样被察举制埋没的人才,不知有多少。
吸纳人才、培养人才,对于未来的西进计划,也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若是未来有科举制度,那些黔首、那些寒门子弟,终于不再需要寻求士族官吏的举荐。
可以凭借真本事,一展抱负了!
但贾诩不可否认的是,
这第一届科举制度,全国上下甚至连汉帝刘辰都极为关注的科举制度,他们凉州终究是小打小闹。
还是因为人口少,可以参加科举制的人口更少!
不过哪怕如此,贾诩、马超、庞德等文臣武将,依旧对科举制度十分上心,率重兵把守书院。
势必要让第一届科举顺利完成。
……
科举即将来临,像凉州这般重视的画面,出现在大汉天下各州各郡之中。
比如荆州南阳。
诸葛亮、庞统等南阳名士,这段时间都在疯狂学习。
自从科举制度出现之后,天下名士对于这个考试无比期待,纷纷抱着一举成名,报效朝廷的想法。
按照刘辰的政令所说,考取的名次越高,他们可以直接参与一方政务处理的层次也就越高。
简而言之就是,成绩越好,收入越高,官职越高。
实际上在政令传遍天下的时候,刘辰就已经将考试的科目和范围告知天下了。
考试的范围,包括数学、科学、天文、地理、律法、经义、政务、科技、发展、建设、爱国、军事等十五科目。
这十五个科目从选拔考试、乡试、会试,难度从简单到容易。
涉猎之广,需求之大,科目之多,超乎想像!
这当然不是刘辰经历过后世应试教育的毒打之后,丧心病狂的想要虐待一下汉朝的士子。
而是刘辰想要通过这种大范围的考试,择优选取各种各样的人才,包括偏科型人才。
若是精通数理化,哪怕其他科目零分,依旧可以录取代表。
若是对时政、政务处理得心应手之辈,哪怕一些科目不及格,同样可以被破格录取。
若是对科技、对发明创造等有着高屋建瓴的建议,同样可以得到优先提拔。
总之哪怕偏科也无所谓。
大汉人才济济,科目如此之多,总有那么一两个是精通的。
这就是这项全国性质考试的目的,从各行各业之中选拔人才,给这些人才提供发光发热的机会和途径!
当然。
所知更多,精通更广,知识面更全的才子,成绩自然也是越高的。
像那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栋梁之才,绝对会在这种公平公正的考试中脱颖而出。
那时候就是他们鱼跃龙门,一步登天的时刻了!
对于这样的治国能臣、军事奇才,亦或者发明家、创造大师等等人才,刘辰都会给予重任!
这传达出来的信息,自然就让天下士子趋之若鹜了!
哪怕士族豪强因此失去这个‘察举制’的举荐机会,失去垄断学识、垄断举孝廉当官的途径。
可是他们这些士族子弟,依旧是占据优势的。
因为就算刘辰已经建设学校十多年,培养出数之不尽的学子,造福底层的寒门子弟、黔首人家。
但也无法与他们这些士族,几十年上百年的底蕴相提并论。
这一次科举制度,对于他们士族而言,无疑也是一个极大的机会,甚至比那些平民百姓的机会更大。
就在众人怀揣着心思各异的想法之时,科举终于在黄忠和徐晃击败高句丽之后月余,浩浩荡荡的拉开帷幕了。
率先开始的是选拔考试,主要目的是选择茂才(秀才)。
若是曾经通过察举制得到茂才身份,汉朝朝廷也是认可的。
但含金量自然不如通过这个全国性质的考试,所获得的茂才身份。
相当于函授和全日制的区别!
前者花钱走后门就能解决。
后者要经过国家统一考试、就读年份学分、毕业证明等等一系列考核,才能得到的学位证明!
这也就导致那些近几年得到茂才身份的士子,毫不犹豫的选择重新考试。
他们想要证明自己!
他们也认为自己是出类拔萃的人才!
没有人会认为自己不行!
这就演变成,选拔考试的人数,竟然高达近千万之巨!
要知道现在汉朝的总人口数量,满打满算也不过八千万左右,这还是有很多孩童计算在内。
近千万的考生,哪怕就是后世的考试,都没有这么夸张震撼!
这也足以证明,这第一届的科举考试,是多么的震撼人心,多么的引人注目!
当刘辰得到这份数据之后,他心下也是有些振奋的!
这科举考试乃是刘辰提出。
因为他经历过后世的应试教育,因此什么都想要添加进去,想法千奇百怪,因此显得有些沉疴繁重的感觉。
甚至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不过没关系,毕竟只是第一次,他可以慢慢摸索出最佳的科目制度、最适合汉朝的科举制度。
而这第一届科举制度,就是刘辰的试金石。
年,5月1日。
选拔考试,就在这一日隆重召开了。
大汉十三州,各州各郡近千万士子,年龄从十二岁到五十岁不等,汇聚在郡治考试地点,参加这项茂才选拔考试。
这一日注定会载入史册之中。
……
荆州南阳。
“.〃孔明、士元…〃」…”
徐庶看着自己的老友,淡笑说道:“恭喜你们高中!”
“这只是茂才选拔考试,会试之后才算是高中!”庞统淡笑的说道:“我们总不会连选拔考试都无法通过吧?”
“哈哈哈……”
诸葛亮哈哈笑了起来:
“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政治军事、治国时政、经济民生、绘画音律等等,无一不精、无一不通。
此次若是无法高中,亮终生不在离开草庐。”
诸葛亮一直以来都十分自信,对于常以管仲乐毅自比的他而言,茂才选拔考试乃小儿科罢了。
诸葛四友石广元、崔州平、孟公威等等,都准备参加这一次的考试。
像徐庶已经是一郡太守,自然不会自降身份了。
“那就恭祝孔明、士元……顺利通过选拔考试。”徐庶拱手笑道。
这也只是缓解老友之间的紧张情绪,别看诸葛亮他们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
但考试科目高达十五科,还是亚历山大的。
与诸葛亮、庞统等人一样的士子,在场成千上万。都在等着开考的时间到来。
这一幕出现在大汉天下各州各郡之中。
很快吉时到来,考院大门打开,官吏有序出列,四周的把守将士更加严阵
以待。
在这种戒备森严之中,考生携带笔墨纸砚,干粮等书箱排队等候。
考试时间需要五天,一天考取三四门,考生会自带干粮饮水入内充饥。
身上从头到脚都(了好的)会被搜身,避免将资料带入考场。
“士元,我是乙区,就此别过。”
“我乃是甲区,一切顺利!”
士子们在院门口抽中考区之后,纷纷与好友拜别离开。
诸葛亮走向自己的考区,这一路之上三步一岗十步一哨,戒备森严,学生若是作弊都需要提心吊胆的。
当他走过一间间红砖水泥墙隔绝的考场,终于来到属于自己的考区。
长约两米左右,一块木板横亘其中充当书桌,上面竟有红薯和土豆准备,还有床铺供考生休息的。
诸葛亮满意颔首,然后入内等待考试的开始,他闭目养神,养精蓄锐。
时间不知过去多久,一声大锣敲响,然后传来众将士的喊声:“开考!~~~”
“第一门:数学!时间一个时辰!”
诸葛亮心下了然,数学就是明算,虽然不明白汉帝为什么改名,但对于明算他足以举一反三、驾轻就熟。
就是这个时间,竟然只有一个时辰,也不知题目有多少,深浅如何,够不够用。
“呵呵,也只有这种竞争,才能区分学子的学识程度,以成绩论输赢,倒是公平公正。”
诸葛亮摇头失笑,取出毛笔和砚台研磨。
将士派发试卷,很快来到诸葛亮这一边,将几张纸放下离开。除了试卷之外,还有草稿纸。
因为刘辰的造纸术改良,如今大汉纸张便宜。还有印刷术让书籍不在是普通士子求之不得之物。
这也让刘辰受到了天下士子的感激。
诸葛亮余光扫了一眼试卷,研磨之手不停,脸上露出轻笑:“简单叼。”
第一题:一加到一百等于几?
=?
诸葛亮提笔,不假思索的写到5050。
第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