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太子殿下,又不按套路出牌?
“孔孟文章不可丢啊!先贤经典,光芒万丈!”
“十年寒窗苦读,天下士子不容易啊!望殿下能体恤士子.......”
“四书五经,八股文章,这些可都是读书人时时刻刻不能忘的东西啊......”
诸如此类的议论声此起彼伏,看样子,文官们再一次占据了上风。
李善长观望一番,明智地保持沉默,毕竟,谁知道太子殿下还有没有底牌呢?
刘伯温则露出一脸耐人寻味的笑容,望着朱标。
朱元璋也跟着来兴趣了,两眼一眯,摸着下颌一绺胡须,笑盈盈看着朱标。
如何处理官员的日常集体抗议,也是一名合格君王的必备修养......
此时,朱标镇定自若地观察四周,笑而不语。
孔孟文章,光芒万丈?
那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汉王朝,难道是靠儒家经典来富国强兵,驱除匈奴的?
那个万邦来朝,举世敬仰的贞观盛世,难道是靠四书五经来震慑诸国,傲立东方的?
顺便提一句,大宋王朝倒是崇尚孔孟诗书,尊敬儒家读书人.......
可是后来北宋、南宋的下场,朱标也懒得再说了......
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难道真的要寄托在这几本书上?
朱标差点没笑岔气。
不可否认,儒家经典的确有一部分可取之处。
但,它更多层面讨论的东西,都是“仁义礼智信”那一套。
陶冶人的精神生活还差不多,至于安邦定国,开拓疆土——
难道这些,还能比得上坚船利炮和百万雄师?
王朝的统治者为什么要用儒家教义来束缚读书人,身为当朝太子,朱标心里比谁都清楚。
不过他没想到的是,胡惟庸这厮,竟然敢跳出来公开唱反调。
要么,就是也背后有倚仗;要么,这根本就是所有文官早就想好的主意。
目前看来,前者的可能性比较大。
文官集团真没那么容易应付。朱标心想着。
“胡大人果然心思缜密。不过,你似乎忘记一件事情了。”
朱标一脸云淡风轻地解释:“第一,我什么时候说了,科举废除孔孟文章了?”
“第二,我什么时候说过要把科举改得面目全非,让今科士子难以适应?”
“我根本什么都没说,这些,不过是胡大人自己臆造出来的而已。”
从头到尾,我只说了要改科举,可是具体怎么改,我可没说啊!
朱标当场表示,这些都是你们自己脑补出来的罢了。
说白了,胡惟庸完全是在和空气斗智斗勇。
朱标一席话,又让不少人清醒过来。
尤其是胡惟庸,他这才恍然大悟,自己一拳打在棉花上了!
太子说要改变科举制,几乎所有人都下意识以为,他会对八股文下手。
这么一来,第一个不高兴的,肯定是那些钻研了多年八股文的读书人。
可现在的情况是。
太子既不打算废除八股,也不打算大改科举制。
他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啊!
意识到了自己语言中的漏洞,胡惟庸才发现自己操之过急,被太子钻了空子。
不过他何其机智,很快将话锋一转:“既然如此,臣斗胆问殿下一句,这科举制,该如何改?”
下一刻,朱标目光凝缩,紧盯着胡惟庸。
这家伙今天代表文官集团站出来针对自己,恐怕是为了以后的仕途!
难怪胡惟庸能在李善长之后登上宰相之位,原来,他早就在暗中取得了文官集团上下的支持!
狼狈为奸,蛇鼠一窝啊!
在场文官,被胡惟庸一番话这么一鼓舞,精神重新抖擞起来。
不废八股文章,保留孔孟经典,那这科举制改了和没改有什么区别?
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胡惟庸巧妙地将矛头重新对准朱标,这样一来,所有文官都在等着瞧热闹。
看你如何自圆其说!
就在胡惟庸第二次反击朱标时,身边的李善长,有好几次想站出来说上几句。
毕竟他也是文官集团的一份子。
然而,当他看到刘伯温那副人畜无害的笑容时。
李善长又默默地退出了......
那副吴道子的画作时时刻刻提醒着李善长,只要老神棍刘伯温不发话,自己绝对不能出声......
更何况,在场除了他以外,似乎没有其他人注意到御阶之上,皇帝那副激动不已的表情。
从一开始,皇帝就打算不余遗力地支持自己儿子!
现在他之所以坐视太子和百官争斗。
无非是为了进一步验证太子的帝王之才!
胡惟庸这批人就算说破了天,皇帝最后还是拍板决定支持太子......
好险好险.......
李善长在心里庆幸不已,看来以后的策略就是——拍太子爷的马屁就完事了!
大殿上,朱元璋整个人笑得合不拢嘴。
“吾儿心思机敏,不过,咱倒是要看看,你如何凭借一人之力,对抗百官.......”
朱元璋觉得,朱标已经具备了当皇帝的资格,
但,这也仅仅只能做到守住江山罢了。
要想做一个雄才大略的君王,必须要有过人的胆略和智慧!
就在这时,朱标大步上前,高声道:“方法很简单,无非八个字——增设科目,广纳贤才!”
“既然要增设官职,那么,相对应地,就得增设科举应试的科目.......”
朱标话说完,大殿顿时陷入一片寂静中。
就这?
原来太子极力主张的改革科举,就这?
胡惟庸又产生了一种一拳打空的错觉,他傻眼了,太子殿下,又不按套路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