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奇和壮分站两头,各把持一根粗绳,大家喊着号子,一点点将三角形的大梁拉上去。待大梁架设在右边后,左右两边的人拉拽着绳子保持大梁不动,原来上梁的人再组成一组人,将一根二十米长的檩条拉上来,架在三角形的大梁和右边墙体的顶端,钉上钉子,算是初步固定好这座大梁。
然后继续另一座大梁的上梁工作,待固定好之后,再在两座大梁之间拉上去另外一根二十米长的檩条,算是基本固定好两座大梁。
大梁架好后,又在每根大梁下面分别支了两根粗有四十公分的落叶松木作为支柱,支柱与大梁的连接处用卯榫结构进行连接,使得整个大殿的梁架结构更加结实。
接下来由荆那一组木匠,继续拉拽檩条上来,一面九根,共计十八根檩条架设好后,一天的时间就已经过去。这是七檩大木构架需要的结构,房屋相对来说会比较结实耐用。
其实,按照以前农村盖房子的要求,六十米长、三十米宽的房,至少得架六架、左右各三个梁才可以,每个大梁中间位置下面还得加根立柱。
需要架设这么多大梁主要是因为以前没有太长的木料,但现在处于原始时代,各种年份的木料多的是,长短粗细应有尽有。而且丁奇让荆找的还是长得高大笔直的落叶松和云杉,长度五十米靠上的云杉都有许多,作为整根大梁使用也绰绰有余。
第二天,开始架设椽。
按照勾股定理计算得出,整个屋面长度为1513米,需要用四根椽,所以每根椽的长度截取为32米,多出的部分为保证其有足够的长度能铺设在上下两根檩条之间。每根椽之间的距离为三十公分,待密密麻麻铺设好之后,两天的时间过去了。
而此时需要在屋顶铺设的另外一种房屋建筑材料:芦苇芭,已经在雄鹿长老的操持下,带人编好。
编苇芭使用的材料是芦苇,这些芦苇早在去年冬天时就已经从湖里收集回来,堆放在土坡下面晾晒。
前段时间在打好大殿的地基时,丁奇就已经计算好大殿的屋面的尺寸。随即安排人在土坡下那堆干芦苇那里,圈出来一块地,开始编苇芭。
按照收集回来的芦苇长35米左右来计算,苇芭的尺寸按照宽10米、长152米来进行编织,编织的方法和编竹筛子的原理差不多。
编竹筛子是压一挑一,而编苇芭是压二挑一,厚度为一层芦苇,不到半公分。编织过程中还要考虑如何拼接、续苇草,以及最后如何收口,这些至关重要,做不好,这个苇芭就算是废了。
丁奇在小时候农村也只是看过别人如何编,至于收口倒是不知道。当时贪玩,和小朋友们都趴到卷起来的苇芭上玩,根本没有注意人家是如何收口的。此时,在没有人能指导的情况下,丁奇只能和大家一起摸索,像背蒌收边的方法就可以借鉴一下。
按照上面尺寸编出来的
苇芭不算太重,能够让人给拉到大殿顶部。可如果按照60米15米来编,那将是一个何等繁重的工作啊!估计都吊不上去!
全部算下来,总共需要十二个10米15米的苇芭,不过丁奇怕一层苇芭有些薄,就让大家多编了一组,共计24个苇芭。人多,大家编起来的速度也不慢,提前三天将苇芭准备好。
以前村里盖房子,房主都舍不得去外边买苇芭,都是自己收集芦苇,然后请人在盖房时现编,能赶上盖房进度就行,省时省力还省钱。
准备铺苇芭之前,丁奇抽调了五六十个人过来帮忙,准备铺苇芭、和泥、上泥、铺瓦这些工作。别看内容少,可工程量着实不小,丁奇怀疑人手够不够呢。
先将一卷卷的苇芭用长绳捆起来,然后由脚手架上的人拽上去,先铺上去一层,再吊上来一卷,继续铺第二层。如此往复,小半天的时间就已经将两组共计二十四卷苇芭铺在屋面的椽上,下面的大殿顿时暗下去。
趁着屋面上的人在铺苇芭,脚手架上的人继续将大红瓦吊上来,同时下面的人已经开始将和好的泥装在藤筐里,绑上绳子,再由上面的人拽上去,将泥倒在苇芭最下面,由专人拿着木抹子将泥从左向右摊开、抹平,然后将大红瓦也从左向右铺在泥上。
大红瓦实际上是一块红色的大平瓦,瓦块上方有一个一公分左右的凸起,俗称挂勾,用来挂在泥里,防止瓦片被风吹落或者自己滑下来。这些瓦片在烧砖的间隙提前烧出来,全部码放在高高的脚手架下面,方便人员将瓦片提留到脚手架和屋面上。
大红瓦铺了一层之后,继续铺泥、抹平,然后将一块瓦片对着下方那块红瓦,向右错开一半压在下方那瓦的二分之一处,上半部则压在泥上,将那个挂勾扣进泥里。
这叫错缝铺法,和砌墙的错缝砌法一样,空出来的那半块泥则用半片红瓦贴上去就可以。然后继续从左向右,一片片码放在泥面上,紧紧挨在一起。
而按照这种铺法,全部铺完,前后总共花费了整整两天的时间。
屋顶建成之后,丁奇又在沙他们泥匠组人员的帮助下,用木托和木抹子,教大家如何给大殿的墙面粉刷白灰。现在没有水泥沙浆,只能粉刷石灰浆,涂满四面墙体。
而此时的四面城墙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即将完工,现在正在进行城墙上部铺设红砖的工序。石灰搅拌土已经被大家夯实,踩在上面就和踩在石头上一样,的。红砖交错铺设了两层,保证整个基面更结实。
六米高、三米宽的城墙耸立在大地上,一个人都会感觉自己很渺小。城墙上人影重重,城墙下忙碌的人流也是络绎不绝,源源不断地为城墙建造运送砖块、土方、木头、石灰料,保证整个建设工程都能够有效地运转起来。
正门处,一座拱形门在一个拱胎的支撑下,已经成型。拱门高五米,上面还有一米高为砖
块垒砌,呈弧形。拱门上方暂时不打算再建造一个城门楼,那样有些废时废力。对丁奇来说,那就是个花哨玩意儿,等部落强大了再建不迟。
不过在四个城墙角建四个望塔还是很有必要的,还要建一个警钟楼。对于钟的制作方法,丁奇在碰到古隆部落时心中已经有了决定:失蜡法!
利用蜜蜂蜂巢来提炼蜂蜡,用蜂蜡来制作模型,将一些难于其他人做的事情,通过蜂蜡来塑造模型,再用青铜汁进行浇铸成型。
古隆部落在加入丁部落时,已经按照丁奇讲的方法养了两箱蜂。来到丁部落后,又在丁奇的安排下去森林中寻找更多的蜂群,这一段时间下来,共计寻找到八箱蜜蜂,全部摆放在土坡下方的草场上,进行自然喂养。这些蜜蜂将成为丁奇养蜂发展的基础,同时也为一些复杂青铜器的大量制作打下基础。
拱门里面,还没有开始建造大门,大门建造起来比较复杂,暂时还没有合适的木头,只能先用木栅栏来代替,能挡住野兽即可。
现在,大多数人已经将工作重点放在城内建设上来。他们在奔的指挥下,开始建造那两条宽二十米的十字形大道。道路地基和城墙地基的施工方法一样,就是用同样的石灰粉搅拌黄土,再进行夯筑。地基深一米,夯结实后上面铺一层砖,用浮土堵塞砖缝。先修建两条大道,目的也是为了方便大家运送相关建筑材料。
在两条大道交汇处的那座大型广场,夯筑得更加结实,正对着大殿,长宽各六十米,给人的气势就相当宏大了。
而那座拔地而起的大殿,每天下工时都会吸引很多人进去观看。粉刷好的石灰墙面,在大殿中七八堆篝火燃烧下,快速凝结,变得非常结实,光线照射下,整个大殿变得非常明亮。
更不用说还有宽敞的大门和敞亮的窗户,虽只是素净的大殿,却让人感觉有一种想膜拜的冲动。
待大殿、两条大道和南城门建好之后,奔又带着人去建设两边的居住区。
只有人住进来,这座原始时代的第一座城才能活过来。和土城不一样,现在建造的红砖城墙防御力绝对是第一流的,住在里面的人会有极大的安全感。
在规划好的位置,奔命人开始挖掘地基,撒入石灰搅拌土,夯实后再在上面砌墙盖房子。房子一建好,按照计划,就能将全部人员移进来了。
同时,每排房屋之间都挖了一条排水沟,用于日常生活废水污水的处理。
而且在城内四块区域中,各挖了一口深井,作为大家日常生活用水取水处,更是方便大家生活所需。
在将城墙上最后一块砖放进位置后,原始时代第一座城建造完毕。虽说只是一个框架,但所有参与城墙和城内建筑建设工作的人们都站在广场上,大声欢呼,身形雀跃,发泄着心中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而这一刻,也将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