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四十 瘟疫之说
    “益德,主公所考虑到的,可不仅仅是为了帮这些人收敛尸骸,而是为了杜绝后续可能因为这些尸骸而诞生的瘟疫啊。”

    见张飞还在嘀咕,夏诚在一旁,瓮声瓮气的插话道。

    他可是特意用布帛,裹着些许木炭颗粒,然后将上端两角折回,再裹一层丝绸细布,制作成简易的口罩,掩住自己的口鼻。

    先不说究竟能不能起作用,至少能心安一些。

    这个时候的瘟疫,预防住还好,要是一不小心染上了,那可就要嗝屁的。

    夏诚可不敢在这个事情上,去无聊的赌自己运气。

    “瘟疫?!”张飞愕然。

    绕是粗神经如他,对于这个词,那也是闻虎色变。

    凡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都知道与后汉三国时代有关的许多故事,但却未必知道在这数十年间,出现过连绵不断的天灾人祸、兵灾战乱。

    简直如同流水账一般的历历在目,其导致的死亡人数之多,简直无从统计。

    尤其是当时大战连连的中原地区,流行的大瘟疫,更是凶猛如潮。

    从灵帝建宁元年(168年)正月继位,到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

    在这十余年间,天灾,几乎就没有中止过。

    常言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在这接连不断的灾难之后,同样爆发了无数次严重的瘟疫。

    “家贫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麦”。

    东汉张仲景在“伤寒卒病论”中,就有特别记录叙述:“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来,犹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

    汉恒帝时期,全国上下有差不多6000多万人口。

    到了三国鼎立时期,却仅仅只剩下1600万人,锐减了四分之三,各地均呈现了千里无火食的环境。

    刨除掉战乱造成的小部分直接死亡,还有一些人口失踪外。

    其中大半,都是因为饥荒和瘟疫导致。

    人口断崖式的下降,固然有战争和灾荒,以及因天灾人祸,而无法完全统计的因素。

    但根据保守估计,因天灾瘟疫而损失的人口,也至少达到了2000万以上。

    这是何等惊心骇目的数字。

    让人闻之害怕。

    从汉桓帝、灵帝以来,天灾人祸不绝,旱灾、水患、瘟疫、暴乱,不绝如缕。

    张角、张梁、张宝三兄弟就是趁大疫流行的时候,以妖术教授,立太平道,咒符水以为人疗病,民众神信之。

    短短十余年间,才能聚众数十万。

    一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就此拉开了黄巾起义的巨幕。

    黄巾起义之后,烽火狼烟,群雄逐鹿中原,更是杀伐不断。

    瘟疫流行,老百姓固然大量死亡,就连有特殊地位的官僚也不能避免。

    曹丕还未称帝时,曾写了一封信给吴质,其中提及“昔年疾疫,亲故多罹起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耶。”

    徐、陈、应、刘四人,就是徐干,陈琳,应玚,刘桢。

    不但这四个人,那时连有名的王粲,阮瑀都在一场大瘟疫中死去的,可想而知,是一场弥漫上下阶层的大恐怖。

    曹植在《说疫气》中也写道:“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这个时候的瘟疫,委实恐怖如斯,由不得他们不重视。

    至少,张飞一下子就没有怨言了,还飞快的把自己用布裹了起来,严严实实的,也不闲热。

    然后拉住刘备关羽还有夏诚,不让他们继续靠近尸体,另外指派士兵去清理。

    刘备惊讶道:“子谋居然,还通懂医术?”

    “略知一二。”

    “所谓瘟疫者,实乃疫气也,通过死者身上散发的疫毒所致。”

    夏诚绞尽脑汁的,尽可能多的想着预防的办法,并且尽量用刘备他们所能听得懂的方式说出。

    “所以,如果仅仅只是通过对他们的尸体进行掩埋的话,恐怕也无法彻底的杀死疫病。”

    “相反,只是一味的填埋的话,可能还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破坏。”

    “最好的办法,应该是收敛这些人的尸体,然后取干柴草木,以火焚之。”

    “同时,焚烧尸骸的时候,会产生毒气,所以最好要以丝巾葛布掩住口鼻,尽量不要多呼吸源自于死者身上的味道。”

    就这样,夏诚也觉得还不怎么保险。

    他让那些搬运尸体的士兵们,全都以葛布蒙面,手掌上也裹上布料,将沿途道路上的尸身聚敛焚烧后,一块焚化。

    再烧热水洗手,消毒。

    被张飞极力拉住不能动弹的夏诚,只好一边看着士兵们去清理,一边在脑海里面思索。

    说起来,到时候有机会,倒是可以去寻下当代的名医。

    夏诚他隐约记得,张仲景好像是在荆州长沙那边做过官。

    南北朝名医陶弘景曾说:“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

    由张仲景传承下来的医术,在古代无数次乱世中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东汉三国之后,华夏也再没有爆发过死亡超过1000万人的瘟疫。

    不过,张仲景好像也是建安之后,加上广泛收集医方后,积累了几十年,才写出了那传世的巨著《伤寒杂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