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已经持续发展了几千年的小农特设的封建社会,去大力发展商业,显然与国家发展背道而驰。
刘健三名阁老虽然有出生高门大户,有寒门崛起,但是无论如何,他们都是读书人。
他们有着同样的思想,都看不起商业。
商业从明太祖朱元璋定国之初,就将其规定为下九流最末业,一代代思想的侵入,经过百年的发展,看不起商人商业,已经刻在他们骨子里。
朱祐樘的话,无疑是违反了他们心中社会发展的准则。
此时谢迁也和刘健、李东阳站在了同一个行列。
他们怕朱祐樘不理解商业的危害,还罗列活生生的例子给朱祐樘阐述。
“启奏皇上,东南倭患,实则乃沿海商人支撑。”
“两广、云南、贵州叛乱,乃至土司之乱,都是商人在背后支持钱财,因为只有那里动乱,才能让物资上涨,商人们才能发财。”
“世世代代的前辈们,都证明着国朝发展的根在农。商,贱业也。若国家重视商人,攫取利润之快,而不重生产,国家岌岌可危也。”
“是以,臣祈求皇上,重新丈量土地,合理遏制皇庄,打击士绅兼并之风,限制瞒报田产之风气,则税收可丰,国库可盈。”
“臣附议,重视商业,国乱也。”
三名阁老言辞恳切,义正言辞。
朱祐樘今日算是见识了大明文臣的刚正,后世都说明朝的文臣最刚,皇帝都敢顶撞。
内阁三阁老才见识到朱祐樘杀伐的手段,现在居然还敢如此顶撞朱祐樘……
不过朱祐樘自然不会因为他们和自己意见不合就生气。
他笑着道:“国库还有三十万两银子。”
“啊?”
刘健惊愕的道:“不是才抄了六百万两白银吗?”
朱祐樘道:“九边欠下的军费朕给了,还留了一百万,朕打算将国朝欠下的俸禄也给了。”
“钱没了,怎么办?”
刘健道:“臣建议先缓和官吏们欠下的俸禄。”
朱祐樘微笑道:“可以,你内阁下令,朕不批红,你刘阁老去给天下文官一个交待,但朕丑话说前头,他们要罢工了,你就是国朝的大罪人。”
刘健苦笑道:“这……”
朱祐樘看了一眼三名阁老,道:“你们给朕弄银子回来。”
刘健红着脸道:“臣从哪儿弄银子啊?”
朱祐樘笑着道:“朕不管,你是朕的内阁大臣,自己想办法去。”
“额。”
朱祐樘挥挥手:“朕乏了,下去吧。”
这不是耍无赖嘛……
刘健三人苦着脸从养心殿走了出来,一脸的疲惫和无奈。
他们真是想不到,小皇帝居然和他们耍无赖起来了。
国库没钱,我们也变不出来银子啊……
钱都是你花了,而且你花钱也不过问内阁,九边那么多军费,你大手一挥,一次性给清了……
似乎还没给清。
但也花了五百万两啊!
这么大一笔数额,你说给就给了,没钱了你找内阁,我们有什么办法啊?
三名内阁首辅,此时被少年天子为难的白了头。
回到内阁之后。
李东阳看着刘健,无奈的道:“阁老,怎么办?总不能真拖延天下官吏的俸禄不发吧?”
刘健气咻咻的道:“发!不发我内阁还不被天下官吏轰下台?”
李东阳又道:“可是发了官吏的俸禄银,户部真就一点钱都没了啊?”
天下官吏的俸禄下发之后,户部能结余的钱只有三十万两了。
这点钱够做什么啊?一场镇压叛乱?一场赈灾?或者哪里发生突发情况……
这点钱立刻就能见底。
国家没钱,皇帝找内阁,最终苦的还是内阁。
这小皇帝,是真能找事啊!你一言把压力全部甩给我们了,我们咋办?
如果换做任何朝代没有作为的内阁,他们一定会撂担子。
但别忘了,弘治朝内阁,可是整个明朝,最强大的内阁班子,在历史上都是出名的!
刘健三人自然不会做撂担子的阁老,他们都心系着天下,都立志要帮着朱祐樘,将这个国家推向不一样的高度。
所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要想办法解决,而不是逃避或推脱。
谢迁眼神闪烁,看着另外两名阁老,提醒道:“两位阁老,农业税收可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良性发展的,它需要我们用数年甚至十年去慢慢规划。”
谢迁的意思也很干脆,别指望以农业税收缓解现在的缺银问题,不现实。
刘健哼道:“那怎么办?总不能真改革发展商业吧?”
谢迁微笑道:“既然没有别的办法,为什么不试试呢?皇帝说的有理有据,只是有违祖宗家法罢了。”
刘健阴恻恻的道:“违背祖宗家法,你想让皇帝背负骂名吗?我可不想!”
刘健忽然打个哆嗦,咬牙道:“好你个李东阳,你是打算以老夫内阁首辅的名声,去发展改革商业?骂名老夫来背?”
谢迁笑着道:“那总不能让皇上背负骂名嘛,为了国家发展,阁老就委屈一下也自无不可。”
刘健气的胡须都直了。
“你……好!好!好!”
“恶名老夫背,昏官我来做!”
“但有个前提!”
刘健目光有些凝重,李东阳和谢迁也开始凝重起来。
刘健重重的道:“科考关乎着国家人才选举,以后都将会国家重臣,要是官商勾结,后果不堪设想。”
“皇上的商业改革也可试着运行,但老夫要强调的是,解放商贾后代科考绝不可取,决不允许商贾后代可以参加国朝科考!”
李东阳和谢迁也深以为然,“好!”
ps:还有人在看吗?啥数据都没啦,好像写的出啥问题啦,作者也在检讨,要是实在不行,就换本书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