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以武立国。
所以始皇帝的这些决定,大家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在立场上,大家更支持扶苏一些。
但是胡亥作为小儿子,深得嬴政喜欢。
所以也没有人多说些什么。
现在分别派两人去东西两边,根据最终的情况来确定奖励情况,也很公平。
至于说扶苏负责的东边,是要比胡亥负责的西边要艰难一些,这也是正常的事情。
总有个人要去处理复杂的情况。
并且不是有嬴恒来帮他嘛,所以其实难度是在胡亥之下的。
这些人这样解释到。
对于流民问题,说是调查处理,大概率就是肃清。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如果是简单的流民,那么很好处理。
就地遣散,各返原籍就好了。
实在不行,安排赈灾粮,给一口吃的,大部分人也就不再跟着队伍继续前行。
问题是,在这些流民里面,可能有不怀好意的人,这些人是不会停下脚步的。
两人在得到命令以后,就分头开始准备。
作为军方在朝廷的领军人物,蒙毅拿给了扶苏一张名单。
里面详细的写出了,到了东边后,可能需要用到的人员。
虽然大部分是退伍的老兵,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在前线受了伤的伤兵。
但他们的执行力和忠心,是毋庸置疑的。
扶苏的想法很简单。
流民聚集,起因就是因为粮食生产不足。
在饥荒之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所以只要是没有做过错事的人,给口吃的,留下能够继续播种的种子。
他们就会回家,重新开始以前的生活。
胡亥则不这样看。
这些人敢于背井离乡,本身就是做了错事。
按照大秦律法,在没有得到地方首肯的情况下,无故离乡者,杖二十,发配充军。
因为犯了错,所以要逃避罪责。
因为要逃避罪责,所以要继续错下去。
所以这些人越聚越多,声势越来越大。
渐渐竟然变成了在做谋逆之事的前兆。
是可忍,孰不可忍!
就算把他们遣散,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他们没有受到惩罚,还是会像上次一样继续作恶。
所以胡亥的决心,是遇到小股的,可以战胜的流民,就赶尽杀绝。
遇到大片的流民,就试着来离间他们。
实在无法清除,就借助地方的力量,把他们全部充入军中。
两日后。
率先到达的胡亥已经有了几百人的军功。
遇到小股流民,确认了对方的身份后,就由暗卫上前进行包围。
现在遇到的,大部分流民还只是小股不成气候的规模。
所以很容易就被胡亥的暗卫所击破。
每击败一人,这次行动的难度就减少一分。这是胡亥的想法。
而扶苏的队伍,却由出门时的几十人,涨到了几百人。
扶苏的做法很简单,就是发粮。
在军中积累的战功获得的赏赐,这次出行前在咸阳筹措的粮草,都被他带到了东边。
只要有粮食吃,这些人就能活下来,就不会反。
这是扶苏的道理。
渐渐的,随行的人数变得越来越多。
按照这个规模吃下去,过不了半个月,购买的所有粮食,就要被吃光了。
到那时,应该怎么办呢?
扶苏忍住,不去想最坏的结果。
他不忍去消灭这些因为饥饿聚集起来的村民。
但是现在的形势已经很严峻:当粮草消耗殆尽时,一场更大的流民风波,正在孕育中。
而他无能为力。
粮食的消耗,是很大的问题。
但更大的问题,是购买和运输。
东边的粮草,现在的价格已经是一个天价。
所以要从那些产量多的行省去进行采购和运输。
等到购买完,运输过来后,中间要消耗很久的时间。
所以扶苏从踏出咸阳那一步时,已经开始了购粮和运输。
但相对于现在的所需来说,还是杯水车薪。
灾民不是给一顿饭就可以安稳下来的。
需要的是持续的补给。
这成为了扶苏面临着的最大问题。
他甚至把自己受到的赏赐,和门人经商赚的钱,已经全都拿了出来。
但还是赶不上粮食消耗的速度。
没办法,运输的时间实在是太久了。
无法就地安置,队伍越来越大,需要的粮食越来越多,补给线越拉越长。
而继续向东,则会遇到更多的人,运输的道路会变得更加漫长。
身边的灾民已经出现了不好的声音。
缺粮的消息不知道被谁散布了出去。
既然父皇派我来,解决这种事情,我就有义务继续向东,做正确的事!
没有粮食就去买,人手不够就多做一点,战线拉长了,但是救的人也变多了。
我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对的!
这就够了!
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