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006章 蠢材当道
    不一会,魏大爷躬身而进,跪倒禀告:“皇爷,诸臣已至文华殿。”

    “嗯!”朱由校懒懒地应了一声,喝了口茶水,吩咐道:“先请孙师、袁师来。”

    为什么改了主意,因为朱由校有了新的想法。

    具体来说是两方面:一是他对明朝的体制还不太熟悉,依靠前世网上得来的信息可能有问题;其二则是他想晾晾那些朝臣,先来个下马威。

    魏大爷领命出去,时间不大,便前来禀告,孙承宗和袁可立在外候见。

    得到朱由校的首肯,两位帝师进殿,跪倒拜见。

    “两位爱卿免礼。”朱由校向上抬了抬手,又补充道:“赐坐。”

    “微臣谢万岁隆恩。”孙承宗和袁可立谢恩后,恭谨地坐在宫人拿来的绣墩上。

    宫中规矩森严,皇上赐座也有定制,可不会是什么靠背椅,而是绣墩。

    尽管有天启帝的记忆,朱由校对孙承宗的相貌也是暗暗称奇。

    这脸相长得粗豪,连鬓胡子很浓很重,说是张飞,或者李逵,也有人信。

    相比之下,袁可立的形象倒是文绉绉的,正是明朝文官的主流。

    朱由校命宫人奉上茶水,才缓缓开口说道:“朕今日批阅奏折,为辽事而忧心;经抚不和,恐成祸事。”

    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的不和,已经有数月之久,朝中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此时皇帝开口询问,孙承宗和袁可立都有些讶异,但转而又很欣慰。

    陛下虽年幼,已经开始关心军国大事,好事儿啊!

    孙承宗稍一沉吟,拱手道:“陛下睿智英明,将相不和,战事堪忧。内阁数有议论,尚未有定。”

    袁可立拱手道:“臣在京师,不悉辽事。经抚各有言论,臣不敢定其真伪。”

    还是得自己先定下调子,两位帝师才能畅所欲言啊!

    朱由校对两位帝师的谨慎言语并不为忤,他们不知道历史的发展,对于辽东的情况也不是很了解,当然不敢确定能、王二人谁对谁错。

    “王化贞素不习兵,轻视大敌,好谩语。”低沉的话语从少年皇帝口中缓缓流出,“熊廷弼三方布置之策,朕以为极好。”

    孙承宗和袁可立互视,显露出惊奇之色。

    朱由校还在继续说道:“月前辽东重镇沈阳、辽东首府辽阳相继失陷,辽河以东尽沦为东虏所有,群臣汹汹,上奏起用熊廷弼拯救危局。然现熊廷弼虽为辽东经略,却手中无兵、徒有其名,岂能得以施展?”

    萨尔浒之战后,辽东军事形势急转直下,由攻势变成了守势,由优势转成了劣势。

    如何收拾辽东残局,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

    此时,宅在老家多年的熊廷弼,才被人想起来。

    熊廷弼临危受命,飞速赶到辽地,察看地理形势,招集流民,修整防守战具,分派兵马驻扎,使军心民心重新稳定下来。

    形势稍为稳定,东林党立刻又欢实起来,姚宗文、冯三元、御史顾慥等先后弹劾,什么无谋,什么欺君,终于迫使熊廷弼辞职,换上了自己的同志袁应泰。

    然后,在天启元年三月,沈阳、辽阳相继失陷,袁应泰畏罪自杀,辽河以东全部失守。

    此时,朝廷里大臣们又想起了廷弼。

    于是,过去弹劾熊廷弼的人加以治罪,天启帝又下达诏书从家里起用熊廷弼。

    这一回,东林党又趁机提拔王化贞为巡抚。

    形势好时,东林党人对楚党熊廷弼是口诛笔伐,“奏开,辽东得换俺们的同志”。

    形势恶劣时,东林党人便换了副嘴脸,“老熊快来,又该你收拾残局了。”

    而熊廷弼和王化贞的不和,其中还有当时朝廷中对辽东战事的两种战略的纷争。

    熊廷弼主守,以时间换空间,向朝廷求兵、求饷,加强军备。

    王化贞则是不仅积极主战,还把牛吹得满天飞。

    什么“愿请兵六万,一举荡平”,什么“仲秋之月,可高枕而听捷音”。

    朝中大佬一听自己的同志如此自信,那是更来劲儿。

    瞧瞧王化贞,不给钱也能灭了东虏;再看熊廷弼,要这要那,还三方布置,这得多少年,花多少钱哪!

    于是,首辅叶向高捋须颌首,兵部尚书张鹤鸣全力支持,把十四万广宁兵都给了王化贞指挥,经略熊廷弼只有五千人马。

    而且,熊廷弼要兵要饷是一概不给。

    老熊也只能感叹“持空拳而与贼搏”,俺没那个本事啊!

    朱由校说得挺有道理,袁可立颌首赞同。

    孙承宗则沉吟了一下,拱手说道:“陛下此言甚是。但王化贞已联结蒙古诸部,又有李永芳作内应。此时撤换,恐其布置功亏一篑。依臣之见,还需查清问明才好。”

    朱由校皱了皱眉,若有所思地看着孙承宗。

    好半晌,才略有所悟。

    面对东虏的崛起,虽然有萨尔浒、沈阳、辽阳等大败,但朝廷还是未将其视为生死大敌。

    如果不是朱由校有历史的知识,如果他生为明人,恐怕也不会相信只有十来万人马的东虏会得到天下。

    而辽东明军虽然很是畏惧东虏,可还没到不敢出击作战,不敢与其争锋对垒的时候。

    只有广宁大败之后,辽东明军才是畏敌如虎,闻东虏至而丧胆。

    所以,王化贞与广宁的十余万军队还敢主动出击,还敢大言惭惭。

    而朝廷诸臣才会急于求战,急于扫平东虏,包括孙承宗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