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十五章 朱棣声望大涨,后悔的众皇子
    随着朱棣声望大涨,道衍也是心中高兴。

    造反大业虽然不需要士子、官员的支持,但多来几位士子投效朱棣也是好的。

    毕竟之后就藩,也是需要人才来管理的!

    只有麾下有足够多的能人,才能治理好朱棣的基地,图谋以后……

    ……

    皇宫,书房。

    朱元璋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竟有些哭笑不得。

    本来是推他出去挡刀的。

    结果一时间竟然声望大涨,朝野上下没有一个不认识朱棣的,更是被读书人中的清流吹捧,塑造成了一心为国为民的形象。

    更兼之智慧高深,能力出众。

    朱元璋原本是想打压朱棣之后,再给他一些补偿,就将他外放藩地了呢。

    没想竟然出了这样的意外。

    反而备受好评!

    只是……这样一来,朱棣声威大振,对于朱元璋来说却不是一件好事,太子朱标的地位势必会下降。

    而且听说太子朱标的老师宋濂更是训斥了他一顿。

    说他身为太子,却被区区一个燕王朱棣压了下去,更是不能为儒家守身持正、据理力争,实在是无用!

    可偏偏太子没有生气,也没有反驳!

    现在朱元璋心中已经策划起了宋濂的死法了!

    不过就算是这样,朱元璋也没有动过更换太子的想法,朱标性格上偏软是他一直都知道的。

    但朱元璋认为朱标德行不失,又是长子,根本不需要换太子。

    而且随意更换太子,是动摇国本的大事,轻易不能为之。

    反倒是朱棣……

    经此一事,或许朱棣就藩的时间要早上许多了。

    ……

    秦王府。

    除太子朱标、燕王朱棣外,其他皇子聚集在一起。

    “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呐!”

    “单是见到了坏处,结果没成想是好事!好处全给四哥给捞走了!”朱榑有些气恼。

    早知道当初就不该装聋做傻了。

    这可是声震朝野,惊动天下的大事!

    毫不客气的说,如果是之前,别说天下间的士子,就连朝堂里的大臣都未必知道朱元璋的四子叫做朱棣!

    但现在呢?

    他们不仅知道了,就连全天下的士子都知道了!

    而且他们不仅知道,还会猜测。

    为什么朱棣会出来提议?

    是朱元璋的示意?

    那朱元璋把自己的四儿子推出来是什么意思?是要和太子朱标打擂台?

    争夺太子之位?!

    而这天下无双的妙计又是谁想出来的?

    是朱元璋还是朱棣?

    心思就多了啊!

    而读书人的心思一活跃起来,自然会找到朱棣投效,说不定假以时日,朱棣手下的势力就能够和朱标分庭抗礼。

    他们自然不知道朱元璋的心思。

    但从局势上来看,就算是改换太子也不是不可能。

    而试问,天下间又有谁不想当皇帝?

    所以其他皇子可谓是后悔死了!

    一个个捂着额头,后悔不已。

    而朱元璋的次子朱樉就自然更是懊恼了,因为这差事本来是他的啊……

    论年龄、论威望,他都是首选!

    结果被他以就藩的事给推拖过去了。

    总之就是两个字,后悔。

    ……

    太子府邸。

    朱标神色平淡的坐在上首。

    但坐在他下面的宋濂就显得焦急了不少。

    朱标的太子之位可是关系到他之后的仕途生涯,是宋濂能否位极人臣的关键所在!

    所以不容有失!

    但现在朱元璋竟然推出了他的四儿子朱棣出来,这是何意?

    宋濂不得不防!

    至于朱标的表情就淡定了许多,一是他不在乎这个,他对于自己的兄弟颇为包容。

    二是明白自己在父皇心中的地位,所以根本不焦急。

    三则是他生性平和,不喜争吵。

    所以没有和宋濂一样,表现得那么急切。

    但宋濂也不是笨人,其实他心中也有所怀疑,依照群臣在朝会上的反应,此事无疑是一件会惹众怒的坏事!

    但偏偏朱元璋把朱棣推出来背锅。

    这说明朱元璋很可能不是让朱棣出来争位,而是出来背锅的!

    因为他是藩王,所以就算推行新政也不会遭人报复。

    只是现在形势有变。

    “殿下,我们必须得小心陛下因为此事,而更改心意啊……”

    但他们并不清楚。

    皇宫之内。

    朱元璋已经思考起了第二条对策如何施行。

    以田征税,无疑是一件更加得罪人的事,而且得罪的人更有报复的动机和能力!

    朱元璋一定得找人背锅才行。

    不过这件事却不能交给朱棣去办了,一是为了防止朱棣的威望继续抬高,二是因为此事想要施行必须要赋予一定的权力。

    朱元璋不可能放任自己的儿子争斗。

    所以这件事朱元璋准备交给胡惟庸去办……

    这个锅就交给他来背!

    他不是丞相吗?为大明朝推行国策,想必应该是义不容辞吧?

    而且以丞相的权力,推行此事正正合适!

    至于之后?

    那就只能牺牲胡惟庸一家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