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十七章:先赚钱才能再抢钱(今日六更之五,求收藏!求鲜花!求评论!)
    大白天搂着老婆睡懒觉。

    其实男人的幸福,就这么简单。

    幸福之余,夏山也开始考虑更多的将来。

    虽然和杨馨一开始没有感情。

    但好歹也算是先结婚再恋爱。

    所以也没什么不好。

    只是要想把目前的幸福生活延续下去,必须得经营好自己的势力。

    然后再考虑如何搜寻妖怪,培养不死树,追求长生不老。

    毕竟在民国这种乱世,穷人只是街头的路倒,平民只是战乱的杂草。

    只有权贵才能始终逍遥。

    妖怪虽然强大,却不敢公开现身。

    狼妖虽然不怕普通的步枪,但是遇上重机枪估计也顶不住。

    所以军队仍然是目前经营势力的主要保障。

    目前部队里的武器主要是一些外号水连珠的老式步枪,加上少量手枪。

    机枪完全没有,手雷总共只有几箱,何烂眼一直舍不得用。

    换了夏山,也同样得省着用。

    所以要提升武装力量,一则是买,二来是造。

    两者都必须花钱。

    而且是花大钱。

    光靠何烂眼遗留和士绅捐赠的钱,只会坐吃山空。

    所以吃过早饭之后,就开始找杨老爷商量赚钱的事。

    一聊之下,才了解到。

    杨老爷这个平遥首富的名头,倒不是白来的。

    他早年先是找洋人买了一些蒸汽机,垄断了本地的碾米磨面生意。

    后来又送了女儿去英国留学,也不学什么哲学诗歌镀金,而是学的是冶金这种工科。

    靠杨馨在大学里的老师介绍,买了一些英国淘汰的机器,自己开了一家玻璃厂。

    依靠平遥多煤多矿,制造玻璃碗和盘子这种没啥技术的商品,逐步发家。

    等到成为平遥首富的时候,已经开始仿制油灯这种带点技术含量的商品了。

    看着四下无人,他还神神秘秘地告诉夏山。

    其实最近市面上卖的洋人油灯,有很多都是他家仿制的。

    只要贴上洋人的商标,就能好卖很多。

    看着他得意洋洋的胖脸,夏山哭笑不得。

    也不知道是该夸他思维灵活,还是笑他目光短浅。

    不过有这么一个善于经营的老丈人,商量起来倒是更方便了。

    夏山以前的工作,是在拼多多卖各种真假化石。

    经常跟厂家催货闲谈什么的,对于工业生产也略微有些了解。

    知道完善供应链才是工业生产的核心。

    这民国时代,工业基础太差,交通也很困难。

    别说自己慢慢搞研发了。

    就算你想买点原料或者零件,都很难买到。

    就算能大老远买回来,多半也是品质不合格。

    军火说来简单,土制火铳似乎随便哪个乡下都能做。

    但一来打不远,二来打不准。

    搞不好还经常哑火炸膛,很难造出合格的军火。

    所以还是得先做低技术商品赚钱,然后花钱买军火,最后靠军火抢钱。

    等到抢够了钱,再逐步提升技术水平。

    最后才能造出合格的军火,进入新的抢钱循环。

    至于到底做什么商品?

    还得先调查市场。

    夏山回去搂着老婆又温存了一阵,说是陪着她去逛街。

    于是前面两名卫兵开路,身边两个保镖提包,后面两个卫兵断后。

    浩浩荡荡出门逛街。

    倒不是夏山想刻意装逼,只是这年头的大帅,都是这样出门的。

    主要还是怕被人刺杀。

    虽然一路没有鸡飞狗跳,人见人怕。

    也算得上是威风凛凛,不断有人上前行礼问候。

    这平遥县城,也算得上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县了。

    有五六万人口,五六条大约两车道宽的主街和许多两人宽的小巷。

    主街地面上铺了石板。

    两侧各种商铺和小摊贩的叫卖不绝,显得十分繁华。

    只是这年头的卫生水平太差。

    各种垃圾菜叶遍地,街边还有臭水沟流着黑水。

    实在让人提不起太大的兴趣。

    倒是杨馨新为人妇,羞涩之余,又紧紧抱着夏山不松手。

    沿路看了些布店,想为夏山裁剪合身的新衣服。

    又看了些金店首饰和点心店铺。

    青楼上挥手的花姑娘,老婆不让看。

    剧院里唱戏的,夏山又没兴趣。

    最后上茶楼休息了一阵,就打算回去了。

    夏山只能感慨,这年头的娱乐还真是贫乏。

    不过对于做什么商品赚钱,他已经有了想法。

    平遥多煤。

    哪怕街头上卖烧饼的小贩,也是烧的煤炉。

    不过他们烧的都是敲碎的煤块,既不方便,也不好用。

    蜂窝煤炉这种简单实用,又不需要技术的商品,正适合这个时代。

    省煤省钱又方便,家家户户都能用得上。

    这个市场太大了。

    夏山小时候在老家看爷爷奶奶用过,也知道是什么样的构造。

    回去一问杨老爷,果然这个时代还没什么人用蜂窝煤。

    讲究点的大户人家,也不过是把碎煤捏成同样大小的煤球或者煤饼来烧。

    等他把图纸一画,杨老爷顿时瞪圆了眼睛:

    “贤婿,这炉子好啊,光是平遥县家家户户都买一件,就是十几万大洋的生意。”

    一喜之下,杨老爷又叹起气来:

    “可惜这造法简单,恐怕只能保住山西的生意,外省要是仿制起来,是管不了啦。”

    “让他仿,只是品牌要统一宣传。”

    夏山淡然笑道:

    “我们可以派人教他们仿,提供零件帮他们仿,只要收一笔加盟费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