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九章 二叔吵架,我吃瓜
    朱棣一听此言,也不说什么,微微点头,他不想对他最看重的孙子斤斤计较。

    “侄儿,你办什么事儿啊,能比你爷爷的病重要?”

    太子一听也连忙想为儿子解释。

    朱瞻基也刚想回答,却被朱棣阻止。

    “行了!你们别整这些破事给老子在这说了,给老子说点正经的!”

    朱棣不耐烦了,一声怒吼,三兄弟不约而同,全部低下了头颅。

    一阵沉默。

    太子打头阵,“爹,儿臣觉得,现今国库实在腾不出银子救济西北难民了。要实在紧急,只能在军备上做打算。”

    “大哥,你这不行,各地驻军的军备少了,人数也少了,要是这时候,游牧部落来犯,边境百姓一样遭罪啊!”

    汉王作为一个军队打仗出身的王爷,下意识不认同太子的观点,他更多也是想抬杠。

    “我这是下下策!总不可能真的走上增加赋税那一步吧!”

    “增加赋税也是下下策!”赵王帮汉王的腔。

    这两人,一人为军,一人为民,各有看法,各有立场。

    一时间整个议政分为太子一方,汉王赵王一方。

    争吵声充斥整个屋檐。

    朱瞻基站在一旁,看着他们从坐着吵,变成站起来吵,脑子嗡嗡的。

    二叔嗓门大他是知道的,可他很少见他爹和三叔嗓门也这么大过。

    他忍不住拿手指掏了掏耳朵。

    清了清嗓子,开口。

    “那个,爷爷,我有……”

    “闭嘴!”几人异口同声。

    一个办法……

    好嘞,你们继续,我就看你们那嗓子能坚持多久。

    半个时辰后。

    怎么还在吵呢,他们战斗力真好,小鼻涕都送了三次茶了。

    “那个,爹,二叔,我真的……”

    “闭嘴!”又是异口同声,两方都不输阵势。

    “不是,大人说话,你个小辈插什么嘴?”三叔赵王还接一句。

    朱瞻基闭嘴,好嘞,你们继续。

    莫约,再半个时辰后。

    终于,几人吵够了,嗓子冒烟儿了,气氛忽然安静下来。

    朱棣闭着的眼睁开,像是刚才打了一个瞌睡似的。

    “争够了?争出名堂来了吗?”

    太子和汉王一听,都想跟朱棣讲自己的想法,两人同时说。

    于是又有了要吵起来的架势。

    “够了!”朱棣不想听了。

    他们说了半天是一点用都没有。

    “爷爷,孙儿有一话。”

    这时,朱瞻基站出来。

    他打算将自己种红薯一事上报爷爷,这时候也顾不得赚钱了,老爷子身体最重要。

    大不了,让朝廷赊账!

    偌大的朝廷他就不信他们还不起钱了,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你又要帮你爹说几句?”朱棣问道。

    朱瞻基一愣,随即回答道“不是,爷爷。”

    “西北旱灾一事,前几年我们也遇到过两次。”

    “一次是当时国库还算充足,一次是旱灾旱到一半,下雨了。”

    “爷爷之所以如此忧心,是因为咱家十多年前还在北京住燕王府的时候,封地一带发生旱灾。那时北京周围的县城路边都是饿死的难民,爷爷害怕再出现那样情况。”

    “现在不亏待任何一方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让钦天监的观天师,时常算算西北一方大概多久能下雨,另一个是有充足的食物让西北一带的难民撑过这次冬天。”

    “你这不是废话嘛!”汉王心直口快。

    朱棣抬手,让汉王闭嘴,因为他觉得他这个嫡长孙说的比他三个儿子说的有条理多了。

    “你继续。”

    “钦天监观天的话,始终都有不确定性。所以咱们只能把办法压在第一个,有足够的粮食上。”

    “你有什么办法?”

    “回爷爷的话,孙儿最近得一种新品种粮食,孙儿取名为红薯。若是种植在正常土地中,一亩可产万斤!”

    “若是种植在干旱沙质土地中,亩产可达三千斤!”

    不等朱瞻基的话说完,汉王却哈哈大笑起来。

    “哈哈哈哈!大侄子,你都多大了?还做梦呢!现在谁不知道,就连麦子最高产也就才五百斤!要是真有你说的那个东西,那天下就再无饿死的乞丐了!”

    汉王压根不信朱瞻基的话,他逮住机会嘲笑朱瞻基。

    却不想,朱瞻基看着汉王的眼神一变,虽是笑着,但眼神里很明显有东西。

    这让汉王记起,自己与靖难遗孤勾结,说不定被这小子查到的事儿。

    本想继续嘲笑的他,立马停住!

    “对!大侄子莫不是你想拿功名想疯了,竟然编出这样的鬼话来骗我们!”

    赵王也不信朱瞻基,帮腔汉王,脸上的嘲笑和讽刺肉眼可见。

    听他们如此挖苦,朱瞻基也不恼,只是淡淡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