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铳这种武器其实在元朝时期就开始出现。
据说最开始是北元骑兵征伐西亚欧洲时,偶然之下看到某个国家使用这种火铳,不过当时的这类武器射程极短,并且还很不稳定。
后来,北元大军开始研究这种武器,结合宋朝的突火枪,加以改进,制造出火铳,能在百米开外重伤敌人。
元末的时候,各地起义军遭到元军镇压,往往都打不过元军。
就是因为元军装备有先进的火器火铳。
直到后来,起义军缴获了元人的火铳,战局才开始出现转折。
当时,很少有人研究火铳这种武器。
但洪武大帝朱元璋却有着超越所有人的的远见卓识,很早就看出了火铳的优越性。
通过购买和缴获元人的火铳,让手下的匠人加以改进,成为第一个将火铳用到出神入化的人。
经过改进,朱元璋军中的火铳不仅射程远,火力足,并且换弹药特别的快,元军射击完一组,朱元璋已经换两组。
战法上,朱元璋也做出调整。
在和元军火铳对战时候,元军的火铳一排齐射后,另一排慢慢悠悠地顶上来齐射。
朱元璋直接两排一起上,下面蹲一排,上面站一排,两排齐射。
然后完成后,下一组两排齐射又上来了。
大明立国之后,朱元璋更加重视火铳的研究。
不仅研制单兵作战的火铳,还有制造出大型火铳,安装在舰船和城楼上的小火炮,以及巨型火铳大火炮,发射球状炮弹。
大明军队,可以说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
另外,还培养出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这些身经百战的名将。
大明迎来了军事上最强的时期。
这都得益于洪武大帝的远见卓识。
在整个历史上朱元璋的军士才能,甚至不输于任何一个名将!
哪怕是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的韩信。
朱元璋也不虚。
基本上,每一次大明军队的作战行动,都是朱元璋亲自规划详细的作战计划。
将领们,只要执行即可,其结果俱都证明了朱元璋的远见。
大明军队,从南到北,驱逐鞑虏,一路将北元赶到了漠北,恢复大汉的荣光。
每一次战役,都跟朱元璋的精心筹划分不开。
朱元璋,是一个伟大的军事统帅。
这样一个人,当他看到朱桢画出的火绳枪图纸,他立刻知道,这种神物,将对未来的战争,起到颠覆式的改变。
其作用,将是里程碑式的。
所以朱元璋的震惊,可想而知!
大明军神徐达,自然也极有眼力,能一眼看出火绳枪的不凡。
现在大明军队中配备的火铳,需要手持火铳点火,不能瞄准,射击精度差!
射程只有三十步左右。
装弹速度慢。
如果对上骑兵,基本上只有一次使用机会。
但如果是图纸上的火绳枪,因为不用点火,而改用火绳点火,可以双手持枪瞄准,这样大大增加了准度。
另外,枪管加长,也增加了射程,有效射程起码能到五十步以上。
最重要的一点,火绳枪装弹快速更快,这让它能在一场战斗中多次使用。
从而达到以一敌十的效果。
这样的武器,堪称神器。
毫不夸张的说,火绳枪,可抵百万兵!
“老六,这种火绳枪,是你自己研究出来的?”朱元璋看着朱桢,目光灼灼,就好像在看稀世珍宝。
朱桢早就料到父皇的反应,淡淡笑道:“我看了很多兵书,其中有很多火器的知识,就尝试着改进了一下。”
当然,这些话,都是扯淡。
作为穿越者,朱桢早就知道枪械。
如果不是现在总体的科技水平跟不上,好多配件造不出来,朱桢早想制造更为先进的燧发枪了。
就算是火绳枪,枪管这一块,也卡了朱桢很长时间。
朱元璋继续问出了最关键的,也是他最关心的问题:“既然你能画出火绳枪图纸,是不是就能制造出来?”
朱桢想了想,郑重的点了点头,“可以造出来。”
朱元璋大喜过望,“真的吗?那太好了,咱马上吩咐工部和军器局大量制造。”
朱桢摊了摊手,道:“不过,你也看到了,火绳枪的枪管,必须是精铁所造。”
“咱们现在用的粗铁,十斤才能精炼出一斤精铁。”
朱元璋不由脸色一僵,他知道朱桢这话意味着什么。
十斤粗铁才能精炼出一斤精铁,要造出这么一把火绳枪,需要的粗铁,起码得上百斤。
再加上火药,弹药,火绳等等。
一把火绳枪的制造成本,实在太大!
以大明现在的产铁量,想要大量制造,根本不可能。
更何况,现在天下初定,别说挖矿炼铁,好多百姓吃都吃不饱,穿都穿不暖!
“天下初定,足食在劝农桑。”
朱元璋不得不在全国各地大力推行屯田,民屯和军屯的规模很可观。
民屯包括把地少人多的地区移往人少地多的地区,以及招募流民和罪囚耕种。
国家为移民提供耕牛、种子,并免征三年田税,此后每亩只纳税一斗。
军屯由卫所军户耕种,每户给田18亩至50亩。
边疆驻军三分戍守,七分耕种,内地驻军二分戍守,八分屯种,耕牛、种子、农具皆由国家供给,交纳的粮食供军粮和军官俸银。
就算如此,连年征战,各种粮草辎重,依旧十分匮乏。
想要大规模炼铁,更加难上加难。
现在朱元璋的主要精力,还是在与民休息,发展生产。
另外,还得想办法治理国家。
制定法律法规,选拔优秀人才管理地方等等。
除此之外,西北干旱,黄河水患,各种天灾人祸,也都需要处理。
再有北元寇边,西南,东南叛乱。
这些,都是急需处理的大事。
只有身为一国之君的朱元璋,才能体会刚刚建立的大明朝之艰难!
这么艰难的处境,朝堂上那些文武百官,还在争权夺利,还有很多地方官员贪赃枉法,很多地方士绅欺压百姓。
更有很多迂腐的文人书生,整天横挑鼻子竖挑脸,专门盯着自己这个皇帝的一言一行,说三道四,指手画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