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十六章 忘本之人,又岂有脊梁
    杨铭凌厉的质问。

    令这位女子都是下意识的愣了一下。

    完全没有想到......

    杨铭既然会如此回应,更是反问自己的脊梁在哪里。

    思索数秒后。

    女子那尖酸刻薄的声音,已然是再度于电台响起。

    “杨铭老师。”

    “我不知道你刚刚的话语,是不是能看作心虚的转移话题,并不敢回应我的问题。”

    “但没有关系。”

    “你刚刚说我的民族脊梁在哪里,如果是因为我去了外国留学,才问出这句话。”

    “那么我很抱歉的告诉你......”

    “虽然再过几个月,我就能拿到米国的绿卡,但我肯定不会忘记炎黄子孙的身份,更不会放弃华夏国籍。”

    “如果国家有需要的时候。”

    “我会毫不犹豫的回国,放弃在米国的美好生活,但这并不妨碍我,继续质疑华夏古典文化。”

    “因为在我看来。”

    “只有将广泛的传播西方文化,今后我们的华夏才能够更好,至少不会以那些早就该......”

    “抛弃的古典文化为荣!”

    “而这就是我的民族脊梁,只要国家需要,我必然会不远千里的返回华夏土地上。”

    “当然前提是......”

    “华夏还值得挽救,还有能够看见的希望,而非全是崇尚古典文化的人。”

    此话一出。

    杨铭已然是彻底攥紧了拳头。

    更是明白了。

    现在拨通电台的这位女子,究竟是抱着什么心理。

    完全可以概括为......

    外国很好。

    空气很清新,人民很自由,文化很出彩,生活很美好。

    但是。

    如果华夏已经向着西方国家转变学习,并且愿意付出一些代价,邀请我回来的话。

    就会毫不犹豫的抛弃外国身份,回到华夏进一分力,摘一颗希望的桃子。

    可要是......

    华夏毫无希望、没有学习西方的话。

    我不会冒着风险回来,去趟这个浑水,继续在外国过着自己的美好生活。

    而这。

    就是其所谓的民族脊梁。

    杨铭能够确定......

    这句话绝对是这名女子的心里话,应当不会再有其他的任何出路了。

    因为。

    这是一个电台接听环节。

    所有人都不认识她的谁,更不会给她的生活造成任何的影响,所以她没必要刻意隐瞒。

    况且。

    既然敢打来这个电话。

    就已经是说明了,这名女子早就准备好了说辞。

    或者说。

    这种想法早就在她的心中不知多久了。

    ......

    此刻。

    杨铭脸上露出嘲讽表情,明白这名女子的成分后。

    反而是轻轻呼出一口浊气。

    完全不用任何思索考虑,语气低沉的回应道。

    “还真给爱给自己脸上贴金。”

    “你那所谓的民族脊梁,在我看来不过只是利益熏心的丑陋而已。”

    “玉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华夏的脊梁。”

    “在这些的华夏脊梁里面。”

    “可以容纳四面八方、各行各业、贫贱富贵的人。”

    “但可不包含嫌弃华夏古典文化,宣扬西方文化,外出留学却想着回国摘桃子的人。”

    “而且。”

    “就让我告诉你.......”

    “即便同在外国留学,但什么叫做民族脊梁!!!”

    说到这里。

    杨铭声音骤然高昂,用着质问的语气凌厉道。

    “原本在樱花留学,可见到华夏民众黑暗麻木,深陷侵略之中,需要有人带来一丝希望和光明,愤然弃医从文的玉清先生。”

    “这是我们华夏的民族脊梁!”

    “原本在米国留学,可见到西方各国仗着拥有战略武器,在国际各方面欺负华夏,毕业后就悍然回国,为华夏研究出战略核武器的邓院士。”

    “也是我们华夏的民族脊梁!!”

    “同样在米国留学,为了归国建设华夏却被米国羁押,最后历经千辛万苦,在大洋飘荡数月才踏足这片土地,被人称之为一人能抵五个师的钱院士。”

    “亦是我们华夏的民族脊梁!!!”

    “他们......”

    “以身为炎黄子孙为荣,从不会考虑华夏是否落后,是否愚昧,更不会说出西方文化胜于华夏文化之语。”

    “而你......”

    “与这些前辈先生同为外国留学的炎黄子孙,却将利益放于首位,只想摘下那枚叫做名誉的桃子。”

    “怎敢说自己有......”

    “民族脊梁!!!”

    “又怎么敢说出华夏文化不如西方文化......”

    “这般忘本之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