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第439章 战争的残酷:难民问题!(第三更,求订阅)
在李云龙和赵刚的双簧配合下,这些地主乡绅纷纷都是签了土地转让协议和地契了。林
脸上,他们都是笑嘻嘻。
内心,他们都在骂着妈卖批!
没办法,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他们只能屈服在李云龙的枪口之下了。
把这些地主乡绅的土地搞到手了之后,接下来就是分配到老百姓群众的手中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极大的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经济。
这还需要很多工作要处理,不过基本上都不用李云龙过问了,赵刚可以解决。
赵刚可是李云龙的左膀右臂,可以处理很多事情。
接下来,李云龙开始琢磨着如何提高独立整编团的战斗力,已经组建情报网络。
现在张大彪和上官于飞主要是负责征兵工作,他们也是按照李云龙的命令,开始挑选出有天赋有能力的种子特务,准备让他们参与特务培训。
不过这些是需要时间的。
另外一方面,赵刚把土地分05给老百姓和群众。
另外,新招的新兵也是在忙活着训练。
现在只要征召的新兵够一个营了,那么就会立即开始训练。
都是以营为单位的。
一切都是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独立整编团师部。
李云龙在忙活着组建情报特务网络的前期工作,赵刚走了进来,对着李云龙开口道:“老李,有个问题我需要向你汇报一下,那就是难民问题。”
“因为我们独立整编团的防区相对稳定,特别是平安县城和河源县城这些县城,因此许多附近的难民或者沦陷区的老百姓纷纷涌到我们的防区,我们现在的防区难民数量不少。”
“这是一个大问题,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容易引起骚乱躁动,所以需要精神处理。”
难民问题,这是战争必然会导致的问题。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铁蹄践踏之处,国土遭躁躏,生灵被涂炭。沦陷区人民为逃避日军的烧杀淫掳,纷纷携妻带子、呼儿唤女被迫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辗转迁徙,奔向大后方和安全区域,从而形成了巨大的难民潮。
其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在世界近现代史上是罕见的。
李云龙一听,也是不由眉头微皱,叹息了一口气道:“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难民不好管理,如果管理不好还容易出事。”
“战争祸害人啊,让多少的老百姓流离失所,成为了无家可归的难民,哎!”
抗日战争时期的难民迁徙发端于战争,不仅衣食无着的下层民众参与其中,而且众多富有之家和知识分子也参与了迁徙。
这一时期的难民大体分为三大类:富裕及曾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政治方面活跃人士、爱国者以及不甘受日伪压迫的人,其中,尤以商人、医生、工程师、教师、自由职业者和技术工人居多。
赵刚点了点头:“嗯,所以就看看这些难民如何来处理。”
李云龙略微的思考了片刻,开口道:“有人就有经济就有发展,难民也是很大的生产力!”
“我们如果可以把这些难民组织起来,那么就是可以发展我们的防区经济,同时也可以扩充我们的兵员。”
据统计,仅月受战争直接威胁的民众超过1亿人口。
小鬼子占领华北后,一些乡镇的逃亡人数已占当地总人口的50%左右。
“九一八”事变以后,小鬼子占领东北,大批难民涌入关内,达数十万之众,他们或是原关内流向关外谋生的移民,被迫重返关内;或是东北籍军人、官员的家眷;或是具有强烈爱国热情的知识分子。
华东地区的难民潮自淞沪会战形成。
这场战火不仅殃及全体魔都居民,也使大批流亡到魔都的外地难民再遭厄运。
据统计,战前魔都包括租界在内,人口超过带。
难民在逃亡过程中,长途跋涉,历尽艰辛,经常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再有,是饮食和住宿问题。难民都为匆匆逃脱,随身只能携带很少的衣物和钱,沿途还会遭遇盗匪的滋扰,除偶尔获得慈善机构的救济外,经常忍饥挨饿,甚至沿街乞讨。
面对难民,无论是委员长还是国民政府,都在想办法解决。
比如国民政府于1937年9月7日通过《非常时期救济难民办法大纲》,决定成立非常时期难民救济647委员会,专职办理难民收容、运输、给养、保卫、救护、管理及配置等应急事宜。委员会总会设于南京,省及(行政)院辖市设立分会,县、市设立支会。
其救济经费,总会可以动用中央救灾准备金,还可以呈请中央指拨专款或募捐。分、支会经费由地方政府从原有救济基金和救灾准备金中统筹支配,并得募捐,经济来源主要靠国家拨款,也接受国内外各种捐款。
但是这个难民救济委员会根本没有任何的作用,不仅没有救济到多少难民,反而是让许多官员中饱私囊富得流油。
对于难民而言,哪里安定他们就去哪里。
能够活着就行了!!!
所以现在他们大部分的涌入了独立整编团的防区。
PS:新的一月,跪求一个自动订阅,还差1个就破10了,感恩各位支持,新的一个月,有神豪来个破蛋打赏吗?100vip也是爱!!
还差最后4个够破20个自动订阅,因此希望各位衣食父母能够设置一下自动订阅,求一波免费的月票和破蛋打赏.
文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