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039、效仿唐太宗,万国来朝!
    离开乾清宫时,朱胖胖的心情很复杂。

    老头子又要亲征了!

    这个消息对于朱胖胖来说,很不好。

    他是极力主张止戈息兵的,他劝说过老头子多次,希望他能够体恤天下的百姓,让百姓能够安生几年,恢复一下元气。

    然而,一次都没有劝住。

    但他还是乐此不彼,几乎每次都要劝说一番。

    然而,如今老头子告诉他,他又要亲征了。

    并且,老头子还告诉他,他得抓紧时间了,此次帝王排位赛已经过去了一个月。

    甚至就连排位榜都更新了两次,而他却并没有在功绩上面获得半点的突破。

    以他现在的功绩,根本无法超过高皇帝。

    所以,他很焦急。

    另外,他想早点将平定漠北,大明的北边安定了,他才有空将目光放在其他的方向!

    一番话下来,朱胖胖不知如何反驳。

    他知道老头子一辈子的心结是什么。

    老头子是造反上位的!

    这是他一生的污点,没法洗刷。

    说的好听点,他是兄终弟及。

    说的难听点,他是万古不易的贼,窃取国家的贼!

    将来,全屏史官和后人去评断。

    所以,他想用功绩来证明自己,向后人传递一个信息,他朱棣虽然得位不正,但是对得起天下人!

    或者说想让自己在百年之后,有资本去想爷爷说:老头,你瞧,你看走眼了吧?当初谁叫你不把皇位传给我,你后悔了没有?

    所以老头子才会一次次的发动战争,要亲征漠北。

    金榜降临,将高皇帝和老头子未来的功绩都公布了出来。

    老头子还是没有超过高皇帝,他很不甘心,他想做出更大的成就。

    作为老头子的嫡子,实在没有理由去阻拦,成为绊脚石。

    所以,朱胖胖打心底决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自己一定要做好内政,管理好大明。

    并且发展经济,全力支持老爹北征!

    两天后。

    朱棣带着一众文武大臣以及太子太孙,在太和殿面见三宝太监。

    三宝太监本名马宝,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得朱棣看中,被赐姓郑。

    后来朱棣安排郑和乘坐宝船,下西洋宣扬大明国威,建立海外贸易之路。

    如今已是郑和第二次从海外回归了。

    朱棣很有兴趣想了解郑和在海外的所见所闻。

    几乎每次郑和回来,他都会拉着对方详细了解。

    很快,他们便见到了今天的正主。

    太孙朱瞻基也好奇的盯着这人。

    实在是此人太过奇特了。

    其身长七尺(两米多)、腰大十围、额头、脸颊和颧骨都比较高,眉目分明,耳朵很大,牙齿像贝壳一样,行如虎步。

    如此勇猛的身形,令人奇怪的是,他却面无胡须,给人一种阴柔的感觉。

    他的有点显黑,并且嘴唇都分布着一道道小裂纹。

    朱瞻基看过书籍上的描述,常年生活在海上的人,经常被海风吹拂,极容易出现嘴唇干裂的现象。

    他猜测,这人便是三宝太监郑和!

    正如朱瞻基所想,此人正是三宝太监郑和,宝船的实际负责人。

    郑和刚踏入宫门,便跪地恭敬行礼:“臣郑和,叩见皇上,皇上圣躬安!”

    朱棣上下打量一下郑和,满意的点点头:“朕安!”

    等到郑和起身,朱棣感慨的说道:“马宝自幼在云南跟着我,自我是燕王时为我牵战马,靖难之役时是我右军前锋,能征善战,绝不在一代名将之下!”

    “这几年啊,率领宝船队远赴重洋,披荆斩棘,扬威海外,这是我大明的奇才!”

    郑和不敢贪功,连忙恭敬的行礼:“靠着皇上的天威,大明的国运昌盛,得逢盛世郑和岂敢爱惜自己!”

    朱棣很高兴,他哈哈一笑,道:“别人这么说,我自当是拍马屁,哈哈哈......你这么说,朕相信!”

    郑和非常感动皇帝的信任,忍不住再次行礼。

    随后,郑和再次与汉王赵王叙旧,与太子见礼。

    做完这些之后,郑和终于开始办正事。

    他走到大殿中间,恭敬的说道:“臣郑和,永乐七年九月任大明市舶司政史,诸国国王皆派尊使随宝船队入京朝贡,臣恭请皇上召见!”

    郑和的话,顿时令得在场所有人都来了兴致。

    正事来了!

    朱棣也是如此。

    毕竟花这么多钱,打造宝船队,又耗费巨资遣郑和带队远赴重洋,为的是什么?

    对于大明周边的好奇是一点,然而真正的原因不就是威慑外夷吗?

    昔年唐太宗万国来朝,被外夷称作天可汗。

    他朱棣自当不甘人下,想要效仿唐太宗,来个万国朝觐。

    让自己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即将得偿所愿,他脸上的笑容便没有消失过。

    朱棣大手一挥,同意了郑和的请求。

    随后,一群长相与大明朝人迥然不同的人走入殿内。

    然后操着一口奇怪的口音,恭敬的向朱棣行礼请安。

    朱棣再次笑了,开怀大笑,笑的很放肆,也很得意。

    他仿佛看到了昔年唐太宗时期的场景。

    此时此刻,他终于体会到唐太宗当时的心情了。

    这是多么令人着迷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