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并没有一杆子直接打消一帮儿子的想法,&nbp;&nbp;而是之后表示,得看看他们治国上头的本事,所以,&nbp;&nbp;给他们一段时间,让他们回到封国,&nbp;&nbp;看他们做出的成绩再予以选择。
刘彻既然这样表态了,&nbp;&nbp;一帮诸侯王也只能当真,&nbp;&nbp;毕竟,&nbp;&nbp;若是连个诸侯国都治理不好,&nbp;&nbp;何况是偌大一个天下呢?因此,一个个都是踌躇满志,&nbp;&nbp;一边想着自己要如何如何大展身手,好叫父皇刮目相看,一边又琢磨着如何抓住几个兄弟的把柄,好拖一拖他们的后腿。
刘彻一看就知道这帮儿子打的是什么主意,&nbp;&nbp;很多时候,&nbp;&nbp;凸显自己的优秀其实很难,但是,&nbp;&nbp;给别人捣乱,&nbp;&nbp;抓别人的把柄就变得容易多了,&nbp;&nbp;可想而知,接下来就有好戏看了。
刘彻在这种事情上显得非常残忍无情,虽说都是自己的儿子,但是如果他们心甘情愿就做一个骄奢淫逸的废物点心,&nbp;&nbp;那么刘彻其实也很愿意成全他们,可是,谁让他们选择了另一条路呢?那么,&nbp;&nbp;就算是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各种缘故倒了霉,那也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很多人都觉得刘彻当年做太子很容易,实际上真不是这个样子,他刚刚被封为太子的时候,的确很容易,因为那时候他年纪还小,压力都被母亲王太后扛住了,王太后虽说政治素养很堪忧,但是,她还是有着很多有点的,比如说谨慎,比如说善于审时度势,而且还很隐忍,栗姬当年何等嚣张,除了对窦太后不敢有什么不敬之外,在孝景皇帝那里,都是心直口快,要不然也不至于在孝景皇帝试探她会不会照顾好自己其他妃嫔孩子的时候,脱口就骂了一句“老狗”,她这个脾气,说白了还是孝景皇帝惯出来的,她在宫里头享受的特殊待遇实在是时间太长了,早就将自己当做是能与天子平起平坐的皇后了。所以,她忌恨其他那些妃嫔,反倒是被废的薄皇后,她倒是没什么忌恨之心,因为薄皇后从头到尾都不得宠,除非必要,比如说,孝景皇帝一棋盘砸死吴王太子的时候,为了让薄太后为自己说话,他会在薄皇后那里待几天,事情过去之后,就不再过去。典型的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
而王太后那时候却吸取了栗姬的教训,一直到孝景皇帝驾崩甚至是太皇太后薨逝,她都是一副谦逊贤良的作派,即便窦太主如何嚣张跋扈,她也都表现得非常谦卑。大家都觉得那时候有着窦太主和东宫的保驾护航,刘彻几乎就是坐享其成,白捡了一个皇位。实际上,孝景皇帝难道当初就真的只有刘彻一个选择吗?甚至刘彻被封为太子之后,孝景皇帝也未必没有生出过动摇之心,毕竟,孝景皇帝年纪不小了,身体也不好,他很多时候都觉得自己撑不到刘彻长大,到时候,太子有个不太省心的母族(没错,在孝景皇帝心里,作为外戚的田家王家并不省心),自家姐姐又是个不省心的,太子性子也刚烈任性,谁知道到时候会不会出什么乱子。所以,那时候,孝景皇帝真的考虑过换一个年长一点的皇子作为太子。虽说这样的话他从未宣之于口,但是实际上,那时候诸侯王进京朝觐非常频繁,王太后也会经常叮咛刘彻,让他时刻关注自己上头的那些兄长,实际上,他们一个个都算不上什么省油的灯。一直到刘彻登基之后,他依旧对上头几个兄长极为戒备,所以,刘彻登基前面十年,孝景皇帝就死了好几个儿子,难不成一个个都是寿终正寝吗?
轮到自个儿子了,刘彻也是这样的想法,庸者下,能者上,你们没这个能耐,却还想要这个位置,那么就怪不得自己心狠!
刘彻这一番作为,也让许多人被蒙蔽了,一个个开始押宝投资,希望能混一个从龙之功。而霍光他们几个人,如今却已经开始琢磨着,如何能够让天子将自己选成小皇子刘康的太傅、少傅了。
大多数人即便是要押宝,也都比较谨慎,甚至还有分开押注的,一家子兄弟几个,各自挑选一个合适的,刘彻就那么几个儿子,总不能一个都押不中。但是,有谨慎的,自然也有上头的。尤其几个皇子的亲族妻族,多半都已经被利益冲昏了头脑,比如说李广利。
李广利这些年顶着个贰师将军的名头,因为如今军方青黄不接,所以,即便这货各种不靠谱,但是在军方也建立起了自己的山头。与当年乐于提携新人的卫青不同,李广利自己能力不行,因此,自然对有能力的人要多打压一些,因此,在下面并不是很得人心。他也知道,自己这种本事,刘彻如今还能忍耐,但是换一个皇帝,人家自然有自己的班底,就如同刘彻锻炼自己一样,只要有钱有人,多打几场,就算是庸碌之辈,也能锻炼出来,所以,刘据活着的时候,他就有些蠢蠢欲动,只不过他常年驻扎在西域,很少回来,因此鞭长莫及,但是这次,他得了机会回京,当下就起了心思。
李广利支持的对象自然是刘髆,刘髆性子软弱,跟他这个舅舅一向亲近,对于李广利来说,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光是他支持没有用,他在军方最多能拉拢到三分之一的人,这三分之一里头其实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些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所以,李广利得在公卿贵族中寻找合适的同盟,然后,他就跟刘屈氂一拍即合。
刘屈氂这个左丞相做得也很憋屈,刘彻在位这么多年,丞相这个职位就是橡皮图章加背锅侠,一开始大家还趋之若鹜,后来大家就对此敬而远之了,没办法,刘彻在位期间,总共13个丞相,结果过半都没能善终,就算是能从丞相的位置上退下来,但是也很少能得到体面。刘屈氂被提拔到丞相这个位置上的时候,一开始还有着一腔雄心壮志,但是很快他就发现,自己这个侄子在刘彻那里同样算不得什么,刘彻对他跟对其他丞相也没什么区别,大概就是当做是擦手纸,用过之后就能丢。刘屈氂之前在刘据谋逆之事中,因为连丞相府都被刘据的人攻破了,刘彻知道之后,就对他大为不满。
刘彻这个人,很多时候很不讲道理,你要是自作主张,那么,在他眼里,那肯定是有罪的,但是你若是没有担当,关键的时候居然出了岔子,那么,你就更该死!所以,刘据之事之后,刘屈氂就明显感受到了刘彻对他的不满,这让刘屈氂很是惶恐。尤其,刘彻后来又对外表现得对于当年逼迫刘据的事情有些后悔,那么,作为后来奉命镇压了刘据的人,刘屈氂自然是首当其冲。
在这样的情况下,也难怪刘屈氂生出了异心。实际上,刘屈氂不仅答应了李广利,他还跟刘旦那边也勾结上了。毕竟,刘屈氂自觉自己是个挺明智的人,李广利老实说,也就是摊上了个好姐姐,要不然,以他的才能,别说是做将军了,做个底层的小吏,大概都要经常出岔子。所以,刘屈氂觉得,李广利不靠谱。最重要的是,刘髆不靠谱,这位其实没多少争位的心思,他是个得过且过的,昌邑是个好地方,虽说地方不是很大,但是那里很富庶,刘髆在那里混得很不错,他对如今的生活其实很满足,所以,指望他一下子从一个混吃等死的诸侯王,变成奋发进取的皇太子,那不是开玩笑嘛!
相比较而言,刘屈氂跟刘旦其实早就有交情。刘屈氂以前在涿郡做郡守,涿郡就在燕国那边,因此,刘屈氂那时候就跟刘旦有了一定的交情,甚至还跟着刘旦,做过一些不是那么很合法的买卖。虽说一直以来,长城边境走私贸易从未断绝,但是,是否有官方的介入还是有区别的。普通人最多走私一些粮食和少量的铁器,而若是有官方插手,那么走私的东西无论是品种还是数量,都会很可观。
刘屈氂作为刘胜的儿子,虽说也得以封了侯,但是空有一个列侯的名头,实际上名下就没多少食邑,虽说不至于穷得叮当响,但是作为列侯,想要保持相应的排场和面子,收入就很不足,而且还有个酹金,前些年因为酹金的事情,一大批的列侯被除国,之后,这些列侯自然不敢在这事上怠慢,每次敬献之前,都要反复检查成色和分量。但是,这些都是钱啊!一个列侯,若是封地经营得不好,一年顶多也就是几百金的收入,很多时候甚至还没有,像是那等两万户的顶级列侯,一年的收入大概也就是一两千金。除了这些固定的开支之外,他得有政绩,要扬名,才能进一步往上爬,所以,他就需要更多的钱财。但是,他得保持一定的清名,免得被那些御史抓住了把柄,普通的贪赃枉法肯定是不行,何况,涿郡也是个穷地方,你就算是想要刮地皮,也刮不到多少油水,所以,顺理成章地,刘屈氂就跟刘旦勾搭上了。两人本来就是堂兄弟,合作的时候更是以兄弟相称,有了共同的利益,两人之间虽然在外人看来关系平平,实际上一直保持着相对密切的联系。
所以,比起刘髆,刘屈氂其实更看好刘旦,甚至还给刘旦出主意,让他想办法勾结上匈奴的高层,说白了就是养寇自重,毕竟,燕国临近匈奴,回头让匈奴在燕国边境演几场戏,丢下一个尸体,让刘旦能够捞到足够的军功,有了军功,刘旦上位的可能性就能更上一层楼。
当然,在这之前,刘屈氂打算将刘髆当做是幌子,因此,在李广利找上门之后,刘屈氂很是自然地就答应了下来,还跟李广利谈好了条件,等到刘髆登基,李广利就会是大将军,而刘屈氂完全可以去掉那个左字,成为真正的丞相,兼个三公的职位。刘屈氂对此表现得很感兴趣,何况,李广利出手是真大方,他如今在西域那边简直就是太上皇,李广利打匈奴或许不行,但是以他手里的兵马,对那些西域小国,却是有着压倒性的优势,加上他那边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许多小国都靠着丝绸之路过日子呢!所以,西域各国对李广利那叫一个奉承,各种各样的宝物争相送到李广利手中。西域那边是有着金矿的,他们那边有几个国家,用的货币可不是什么铜币,而是金币,因此,李广利常常能收到铸造精美的金币,如今拿了一批出来,熔铸成马蹄金,直接送到了刘屈氂这里,刘屈氂虽说靠着走私也赚了不少钱,但是,一大箱子金灿灿的金饼放在自己面前,不得不说,他还是很动心的。但是,他依旧没想着真心跟李广利合作,而是琢磨着,如何踢开李广利,自己掌握西域那边的利益。毕竟,现在谁不知道,西域那边如今简直就是聚宝盆,谁掌握了那里,就有源源不断的金钱入账呢?刘屈氂从来不是什么清高的人,真要是清高,他也走不到如今的位置上。
刘屈氂根本不知道,他前脚收了李广利的钱,后脚就有人去刘彻那里告了密。刘彻并不意外李广利会选择刘髆,但是,刘屈氂也掺和到里头,刘彻还是有些意外的,毕竟之前几个诸侯王在京城的时候,刘屈氂跟谁都不亲近,结果如今居然表现得跟李广利这样熟稔,这难免让刘彻怀疑刘屈氂以前就跟李广利勾搭上了。朝中重臣跟在外带兵的将领勾结,这对哪个皇帝来说,都是难以容忍的,原本就对刘屈氂不满的刘彻,更是在心里给刘屈氂划了一个大大的叉号。只不过,刘彻换丞相换得太频繁,但是即便是将丞相当摆设图章,那也得有相应的资格才行,所以,一时半会儿,刘彻还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因此只能捏着鼻子让刘屈氂继续做下去。
刘屈氂这边呢,明知道刘彻不满,但是他觉得只要自己的谋划能够成功,那么,自己的地位就能得到稳固,刘彻就算是再如何不满,那也是无所谓地事情,因此,他干脆就赖在丞相的位置上不走,反正只要刘彻不明说,他就当做什么都不知道。
刘彻这边其实已经开始考虑给刘康铺路了,他已经吸收了其他几个儿子的教训,觉得想要培养出一个合格的皇帝,那么就不能让他们野蛮生长,要不然,除非真的是天生的皇帝,否则的话,迟早要因为各种缘故长歪掉。不过,鉴于其他儿子还被他用胡萝卜吊着,在自个的封国里头卖力呢,自然不能让他们知道,你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我这边其实都暗箱操作好了!因此,他都是借着宣召洛邑公主的名头,让风瑜将刘康也带到自己身边来。在接见臣子的时候,就让风瑜和刘康躲在屏风后面。
这样耳濡目染这些君臣奏对,好歹先将刘康的敏感性培养出来,他可以什么都不懂,但是以后遇上类似的情况,说不定就能记得如今的场景。刘彻在刘康身上也算是用了心了,以至于陈阿娇私底下都表示,要是他早十年这么做,哪里还有如今这些麻烦。不过真要是早十年,刘彻那时候真是权欲心最重的时候,恨不得看到太子都觉得这位就盼着自己早死,好赶紧坐上自己的位置,怎么可能对哪个皇子有这样的耐心来教导?
其实很多皇帝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中老年的时候,看着原本亲手扶持的太子各种不顺眼,然后想办法将太子干掉,结果很快就面临了新的麻烦,那就是其他人还不如太子呢,只能重新开始培养。当然,像是唐玄宗李隆基那样,差点没将几个太子都折腾死的奇葩,还是不多的。这位压根就觉得自己能一直千秋万岁,就没真的打算将权力传给太子。
刘康一点也不知道自己将来会面临什么,他只是发现自己无忧无虑的生活已经过去了,原本风瑜是寓教于乐,在玩乐的时候顺便教他一些知识,结果如今,刘彻直接给刘康先找了人启蒙,上来就是《苍颉篇》,作为启蒙读物,这其实是有些拗口的,而且文字相对也比较复杂,要是换做是在长门宫,风瑜一天大概也就是教个一两句,一天认识几个字,一年下来其实也就不少了,但是刘彻这边琢磨着自己小时候,也是早早就启蒙读书,所以如今按照自己小时候的步调,开始给刘康加担子。问题是,刘彻出生之后,王皇后就对他寄予厚望,早早就开始给他启蒙,实际上,孝景皇帝给刘彻安排博士启蒙的时候,刘彻其实已经认识不少字了。结果到了刘康这里,风瑜对教育得认识从来都是欲速则不达,这年头又不是后世教育极度内卷的时候,刘康作为皇子,学问什么的,其实是次要的,做皇帝的,其实并不需要引经据典,像是那些诏书,看着都写得格律整齐,念起来朗朗上口,实际上都是皇帝先将自己的意思说清楚,然后就是手底下的人根据皇帝的意思草拟,在皇帝确认之后再用印,这就是下发的诏书了。刘彻自个的文学水平其实也一般,虽说有不少作品流传于世,但是,流传度比起刘邦的《大风歌》可差远了。
刘彻瞧着刘康,对比一下自己当年的学习进度,实际上,做皇帝的人嘛,都是过于自信的,多少年过去了,记忆再美化一下,刘彻都觉得自己小时候简直是神童,结果到了刘康这里,就觉得进度有些慢了。
不过,他这边还没想要教训一下刘康呢,就被风瑜半软半硬地驳回去了,开玩笑,刘康原本出生的时候就有些先天不足,真要是现在就为了学业的事情拔苗助长,别说是会不会造成心理问题了,对于他的身体也是有影响的,所以,多认识几个字是没问题的,但是,再加担子,那就不行了。
刘彻对此只能是有些悻悻然,嘴里嘀咕起来:“真是妇人之见!”
对于他这样的抱怨,风瑜只当做什么都没听到,以陈阿娇对卫子夫一系的怨念,真要是刘康继位之后,皇位还落到卫子夫一系手中,陈阿娇若是死后有灵,那真的要怄死。所以,若是刘康能够身体健康,顺利留下子嗣,那么也就没刘病已什么事了!为着这一点,这些年来,风瑜看着对刘康就是普通的带着玩,实际上,可是费了不少心思,通过抚触之类的手段为刘康调理身体,刘康如今年纪小,免疫力也比较差,风瑜不像是其他人一样,恨不得让刘康时刻待在屋子里,免得吹了风流了汗之类的,风瑜的想法却是多让他接触外面,多运动,才能让他的免疫力早点形成。风瑜这般做,很显然效果非常不错,如今刘康的身体显然与寻常孩子没什么区别,即便是原本有些虚弱的先天本质如今也算是补全了。
不仅身体没问题,刘康也并不是什么笨孩子,因此,刘彻总算没觉得厌烦,何况,刘康很多时候还是比较伶俐的,小孩子嘛,只要不要早早就让他定型,引导他多思多想,就总能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这也让刘彻愈发欣慰起来,毕竟,对于皇子来说,很多时候,错误的想法都比没想法好,站错了队也比不站队要强。刘彻对刘据之所以一度觉得不耐烦,就是因为刘据很多时候优柔寡断,在很多事情上根本拿不定主意,都得等别人给他拿主意,像他这样的,做了皇帝之后,岂不是要被下面的臣子牵着鼻子走?而刘康很显然,哪怕很多想法很幼稚,但是,有自己的想法就很好!
刘彻在带了一段时间刘康之后,终于决定先让自己身边的几个近臣明白自己的意思,霍光等人终于接触到了刘康,这也让他们松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