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九十五章 大周冗官
    “悼宗,叫出来也算是顺口。”

    双方各退一步的情况下,皇帝还是选择给自己爹,争取了一个美谥,庙号就采用量宗,这个勉强还算可以的做罢。

    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实话,这个谥号对赵宗全来,在当代就是笑话。

    在皇位上也坐了两年出头,赵宗全的事迹跟这六个字字,不能一点关系没有,只能是毫不相关。

    给自己爹把后世给操持完,新帝终于可以忙活起了正事。

    “盛卿,大周朝的冗官如果解决为好?”

    盛长柏也有了和新帝单聊的机会。

    “冗官是大周朝立朝几十年留下来积弊,改革起来千万急不得。陛下你要有一些耐心,就算用几年的时间,改变大周冗官的制度,那也值得。整顿好吏治,等到政通人和,也就可以着手全面改变大周积弱的局面。”

    既然要从根上,改变大周的积弱情况,那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政令,清查盐铁茶酒,各个地方税款,涝一波短期利益,就可以解决的事情。

    第一步,还是要纯化大周朝的官员队伍。

    不把队伍给纯化,不管是什么好的政令也都推行不下去。

    就和去年清查的盐税一样,不整顿吏治,清查一次,好不上几年,也就会恢复原样,无非得利者,换了一些。

    现在大周冗官多,也就有优中选优,精挑细选的基础。

    二万多名官员,这个数量,相对于大周大几千万的户籍人口,感觉下来好像不算特别庞大。

    但是考虑到大周还是处于封建社会时期,皇权不下乡,全国只有四百个州,每个州几个县城不等,平常下来也就是三四个县。

    一个县城,朝廷正式任命的官员,不会超过五个,一般也就两三个。

    加上州府一级,路一级,中央一级的官员,明显用不了这么多人。

    就算给予各种满编,朝廷有个大几千号人,就足够运转。

    “处处都是冗官,应该从何下手?”新帝继续问道。

    “想要减少冗员,无非就是少进多出。大周要改变这种局面,无疑是双管齐下最为适宜。首先的话,大周朝的官制,到了改革的时候,需要裁撤掉多余的衙门,改变任官制度,使官员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减少内耗,空耗。”

    官员已经超编了几倍,也就造成了大周朝官员多个不同级别、多个人共同管理同一职能机构。

    就像大周朝的礼官,就有礼部,太常礼院,太常寺。

    就算想把皇家宗庙的礼仪和一般的礼仪,有一些区分。

    两个衙门也就足够,三个衙门职权不清,都是负责的礼仪祭祀之事,明显的就是有一些多余。

    同一份事情,几个衙门都有职权管理。

    安排下来一件事,有好处就抢,没有好处的就躲。

    出现相互推脱,拖拖拉拉的情况,影响行政效率,是可以预期的事情。

    “盛卿,这些多出来的官员,又该如何处置?”新帝继续问道,也不是新帝没有自己的思考。

    现在明显是带着一些考问的意思。

    “这就需要审官院,吏部考功司,需要真正的开始发挥作用,能者上,庸者下,该罢免的罢免,该去职的去职,该调离的调离。”

    还是要给官员们的KpI,制定的更细化一点。

    这部分对于的人,能罢免、能去职一部分,也是能省不少钱。

    大周善待文臣,只是因为庸碌,直接给人罢官,可能有一些难,但是免去了差遣,只给发一份职官钱,也可以减去很多的朝堂开销。

    也可以按其特长,各尽其能,把这些官员,安排到一些写书,教书,编书的闲置上去。

    虽然汴梁的读书人,多的已经快装不下。

    但各个偏僻的州县,其实还挺缺读书饶。

    让这些人去偏僻的地方,实行教化,对地方明显也是一件好事。

    “这是可以清除一些冗员,但是又该怎么样少入?”

    “减少荫补,尤其是高级官员的荫补人数,要减去大半,子孙近亲,自然可以荫补,但是长随,门客这些,应该去除荫补之列,而且荫补名额不得转赠。”

    盛长柏这也算是违背了自己的士大夫阶级立场,但是荫补制度,也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

    保证国家的存续,同样是在维护士大夫的利益。

    只能保留住士大夫的核心根本利益,子孙的荫补问题肯定不能削。

    这是世家大族,代代可以官宦不绝的基本保证。

    削去了子孙荫补,整个文官群体都要炸毛,不只是盛长柏的肩膀承受不住这个抵制,就是皇帝同样承认不住。

    大周朝的冗官问题有历史因数,当初太祖平下的时候,采取的大多都是收编的政策。

    乱世之时,各个地方政权,被大周收编了之后,为了维护地方的稳定,这些地方官员,保留下了大半。

    没有位置,就创造位置安置这些人。

    但是现在大周,已经许久没有开疆拓土,收编造成的冗员,可以不去考虑。

    另一个大周朝官员来源,是因为开始全面的推行科举,之前是两年一次,现在是三年一次,每一次都是几百号人不等的人踏入仕途。

    科举是人才成才率,最高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

    现在的三年一届,已经算是科学和合适,这方面也不能改。

    最后一部分的官员,来自于荫补。

    大周对臣子的善待,体现在方方面面。

    大周朝荫补的范围之广,数量之多,在各朝各代之中,都独占鳌头。

    大周也是第一个对荫补进行了数量化的规定的王朝。

    也就是,荫补的数量直接和官员的职位有关。

    高级官员,比如参知政事,也就是副相,不仅仅可以荫及自己的子孙,亲戚,甚至是自己家的长随,门客,也在荫补范围之内。

    总而言之,每一个当官的朝廷都分配了名额。

    高级官员退休了,也有荫补的名额,正是一让道鸡犬升。

    而在特殊的时期,皇帝登基、皇子诞生这些重要的日子,大周也会对官员进行额外的荫补,分发额外的名额。

    虽然这些荫补的官员,都因为没有正经的科举出身,大多前途有限。

    但是大周朝冗员最严重的,恰恰也是基层官员。

    开国初期,大周得国不光彩,为了拉拢读书人,赵家都是各方面尽量的厚待读书人,方便获得支持。

    现在赵家已经统治了大周大几十年,正统的印象已经深入人心。

    已经可以适当收回一些过分的厚待。

    “盛卿,这么做,会不会显得朕有一些刻薄寡恩?”

    想要搞改革,肯定要促动各方面的利益,想要当一个仁宗皇帝那样各方称赞的老好人,那肯定不可能。

    但是新帝这样做,肯定比赵宗全为了一己之私,搞党争惹得一片骂声值得。

    “真的心怀下的官员,都是可以理解陛下你的。”盛长柏安慰皇帝道,盛长柏年纪不大,皇帝比盛长柏还要上两岁,就是坐上鳞位,也需要人鼓励和支持:

    “再了也不至于有太多的人反对。就是削去了官员的大半荫补名额,官员自家子孙也足够用。只要官员的子孙,还可以得到荫补,就不会有什么人强烈的抵制。”

    盛长柏和新帝聊完,新帝和几个忠臣商议之后,也就正式提出来官制改革。

    “则诚,你对官家提出,要解决冗官问题,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朝堂都热闹了起来。”海岳父对盛长柏揶揄道。

    这一次,盛长柏算是捅出了一个大事,让这个朝堂都跟着忙碌了起来。

    “岳父,你我都知道,大周的三冗问题,已经到了不解决不行的程度。”

    对于冗官的问题,盛长柏还是参与不了太深。

    真正的操作,还是要位置更高的朝堂重臣来。

    火速从三司副使,提拔为三司使,又晋为参知政事的老丈人。

    就是解决冗官,裁撤衙门,改革官制的主要主持者之一。

    新帝是真的看不起,支持自己爹赵宗全胡作非为的宰相,副相。

    大概还是认为这些人没有道德,没有底线,没有做宰辅的基本坚持,操守。

    根本就不敢把事情交给几个人来做。

    继位之后,很快了就提拔了几位宰相,副相,帮着自己处理朝政。

    虽然暂时还没有罢掉之前几个的相位,但这几个也已经远离了权利中心,皇帝有事也不跟几个人商议,算是已经完全靠边站。

    没有把几个人直接罢免,也是新帝顾忌几个人,是赵宗全留给自己的老臣。

    想要给这些人一个体面,也是给赵宗全的体面。

    疏远了这些人,是希望这些人知难而退,自己告老请辞。

    “你有什么想法,都细细的于我来,毕竟这件事既是你提出来的,你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了。”海岳父皱着眉对盛长柏道。

    改革这种事,后世可能认同的多,其实对当下来,基本都算出力不讨好。

    改革的目的,肯定就是朝堂要收回一部分利益。

    这就免不得要触动一部分饶利益,就会滋生出不少的反对者。

    改革这种差事,从来都不是好干的。

    这个时候海岳父升为副相,主持这件事,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但是话又回来了,既然升为宰相,肯定希望可以施展一下自己的抱负。

    想要做事,就没有不得罪饶。

    跟韩章一样,当宰相只是维持朝堂稳定。

    大周算是在慢性等死,毫无意义。

    “跟岳父比起来,我这点为政经验,哪里有值得的。既然泰山大人你问起来了,我就简单一点,希望岳父在改制的时候,不要忘记,太祖太宗搞这套,各衙门分权而治的初衷…”

    大周朝现行的这种,各部分交叉管理的政治制度,冗官严重的情况,可以老赵家自己故意为之。

    目的是防止文臣,用文臣打压武将,也要防止文臣的权利过大,没有制约。

    所以就创造了这种,职权不清,各方掣肘,效率极低的政治体系。

    虽然现在老赵家的正统,已经深入人心。

    为提升行政效率,解决冗官过多的问题,可以对文臣放松一些。

    但是监督的制度,还是要存在的。

    老赵家是为了防止文臣权利过大,盛长柏是因为绝对的权利,容易滋生腐败。

    都是认同有一定的监管和制约。

    “确定还是要有约束,我会斟酌。”海岳父点头道,真给了各个衙门绝对的权利,不管皇帝放心不放心,都不是一件好事。

    翁婿两个又继续聊了一些政事之后,还是又回到了家常。

    “等到年后你放外任,朝云和孩子,要不要与你一起赴任?”

    “孩子还是太,海氏和孩子就留先留在汴梁吧。等孩子大上一些,我回京述职的时候,再把他们两个带到任上。”

    这一次盛长柏放外任,依然是选择了自己孤身一个人上任。

    “孩子太,不是可以把孩子留下,朝云于你一同去任上吗?”

    海岳父的这个提议,完全可以跟盛紘、王若弗的提议一模一样。

    把孩子留给王若弗和盛紘照顾,盛长柏和海朝云两口子去外任。

    算是这个年代的常规操作,但是直接就被盛长柏给拒绝掉了。

    也不是怕什么王若弗,盛紘辛苦。

    盛家有上百号仆人,照顾一个孩子,完全谈不上辛苦。

    是盛长柏单纯的嫌弃,这两口子不会教育孩子。

    两个人真没什么教育孩子的能力。

    除了盛长柏自制力强,算是自学成才。

    老太太教育的华兰和明兰,算是各方面优秀,其他的孩子,真不能算什么出息。

    “孩子才几个月,就离开父母,太过于凄惨,还是等孩子再长大一些更好一些。”盛长柏回道。

    时间已经进入腊月,距离过年的时间已经不远。

    除了准备过年之外,盛长柏就是处理自己过年之后,离开的一些后事。

    盛家现在还算安稳,没有太多需要担心的事情。

    家里也不剩几个人,最多就是盛紘后宅,会有一些争风吃醋的情况。

    这些盛紘自己就能处理,各方面的原因,盛紘现在也没有以前那么容易被林檎霜拿捏。

    但是盛家嫁出去的四个兰,盛长柏离开前,总需要安排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