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绘的是一名黄衫老者,背景乃是滔滔大河。老者坐在河畔的一方青石之上,面前一个高冠男子正捧着一只草鞋恭谨地呈给老人。画中的老人的目光却并没有放在那男子的身上,而是面向着大河的方向。河水滔滔流淌,拍礁石,带泥沙,对岸远方隐隐可见如蚂蚁一般大小的民夫们,正在搬运着石头还是什么,亦或许那些人是在修筑河堤。
这幅画是昔日留侯张良亲手所绘,中华古画原是以意为先,这幅画的画工极其精妙,笔触细腻,风格却是大气磅礴,见微而知著。无论是河对岸那沉重的场景,还是近处青黄相杂的山石,都被描述的十分到位。尤其是那条被缚于两岸山岚之间地大河,更是波涛汹涌,浪花翻白,气势逼人。
观此画,便似乎能够感到一股凛烈地河风。正从画上渗了出来,吹在了观者的脸上,稍站的近了些,便似乎能听见河水拍打两岸的激昂之声……
但所有的这一切,却都不是这幅画的重点,任何一个有幸走进未央宫的梅园看到这幅画的人,都会在第一时间内,被那名坐在石上的黄衫老者吸引住,再也没有多余的心思去看画中别处的风景人物。
老者在画中其实只有一个侧脸,饱经沧桑的额角旁垂下几缕白发,正在轻轻飘动,嘴唇微抿,不知道在思考着什么。
画中的老者自然就是黄石公,张良的画工着实不俗,乍一看去,这张侧脸还真和东方明有**分相似。
但此时,东方明的目光却只是盯着画中另一个自己的侧脸中的方寸眼眸,那眸子里地神情看似平静,却总像是蕴藏着更多的情绪。
只在一瞬间,他忽然有了和画中的自己感同身受的感觉,对,自己思考未来时,就是这种眼神!——追忆中犹有期待,充满了对昔日生活的回忆,对生命的热爱与依恋,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苦难的同情,还有改变这一切的信心。
东方明叹了口气,缓缓坐了下来。看着眼前这幅画,久久没有移开眼光,人似乎已经进入了画中。
冷茶在手,古画当前,他就这般沉默地坐在小楼之上,不知道坐了多久,也没有注意到楼外地阳光偏移,风云缓动。
看他想的出神,宫玲也没有打扰,悄悄转身下楼。
手中的冷茶依然是一口未饮,东方明枯坐半日,嘴唇有些发干,他忽然偏了偏头,看着画中的另一个自己轻声说道:“你做了很多,但好像没什么用,我只能换一个方向试试。”
画中的老者自然不能说话,所以只是沉默。东方明心头无由来的一酸,旋即呵呵一笑遮了眼中湿意,诚心诚意地躬下身子,说道:
“你干的很不错,给我留了很多东西,有空我会再来看你的。”
说完这句话后,他将手中那杯冷茶放下,起身架起拐杖蹒跚地离开了小楼。
画中的老者没有转过身来,只是依旧看着对河的那幕幕场景,沉默着,背对着身后那扇不知道多久以后才会重新打开的门。
来到院中,东方明坐上新打造的轮椅,向着正在赏梅的宫玲平静地说道:“咱们回家。”
……
听风赏雨楼前,冬雪已残,春风尚远,高树凄索无依,浅池冰冻如镜,池塘里面的鱼儿在薄冰之下,也不知道生死如何。
东方明围着一张厚厚的毛皮,坐在轮椅上,双目微闭,哼着两千年后的流行歌曲,右手轻轻在轮椅的把手上敲打着节拍,哒哒哒哒。
他的脑中却是沉浸在对父亲的思念之中,父亲是个怀旧的人,东方明经常嘲笑他是个老古董,以前每次打铁之余,父亲总是喜欢坐在破旧的藤椅之上。午后的阳光溜进了院中,老旧的留声机里放着六七十年代的唱片,邓丽君或是周璇那软绵绵却又极为婉转的歌声在院中飘荡,就这样与那点点阳光厮缠着……
现在我和爸爸到底谁是老古董?东方明有些怪异的想着,心中升起一丝淡淡的哀伤。
“小师弟好兴致!”
一个沉稳的声音打断了东方明的回忆,他回过头来,只见太史瞻依旧是一身庄稼汉的打扮,手里拎着一把椅子走了过来。
椅子这种家具在此时的汉朝并不常见,只是东方明实在不习惯汉代跪坐的木枰,自从当了司空以后,便打制了不少扶手椅。
“大冷的天,怎么不进屋坐着?”
太史瞻将椅子放到东方明身边,坐了下来,他似乎不怎么理解东方明这种带着封建特色的小资情调,只是很同情地看着在大冬天里,脸颊冻得通红的小师弟。
“在外面待会儿,脑子能清醒些。”东方明看着太史瞻那张朴实的面容说道:“二师兄,我有好多事想问你。”
太史瞻点了点头:“我知道,所以听宫玲说你回来了,我马上就从终南山上赶回来了。”
东方明轻声问道:“他还活着吗?”
太史瞻知道东方明问得是谁,眼中闪过一抹黯然和悲伤,沉声说道:“不知道,师祖只身闯进了香巴拉去找墨翟拼命,在那之前,他老人家的身体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境地了。”
“墨翟?香巴拉?”东方明瞪大了眼睛,太史瞻这句话中的信息量太大,他一时反应不过来。
太史瞻并不惊讶于东方明的反应,把目光投向了冰封的池水,和声问道:“对于整个事情,你都知道多少?”
东方明思索片刻,将另一个自己留下的手札内容讲给了太史瞻。
太史瞻也从未见过那份手札,静静地听东方明讲完,这才吐了一口气,感慨地说道:“前面的事情大致没差,只是后面那几年,我和师祖有了新的发现。几年前,我和师祖远赴西域,当时师祖还认为我们最大的敌人是鬼谷,那时我们直接去精绝拜访师祖的老友伽印大师,想看看是否能借助佛门功法找到破解平都山护山阵法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