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桃翻了一下潘老爷子让人转交给她的小册子,“李家给了戚氏未来二十年内,自家茶叶生意的一成红利。”
叶安澜啧了一声,“下血本了这是。”
李氏的茶叶生意以济州为主,向外扩张至济州周边的九个州县,每年这门生意为李氏赚取的银两不下十万。
二十年的一成红利,那就是一共二十万两, 也难怪戚氏族长、族老,都压着戚泓灵的爹娘不准他们为自己女儿出头。
不过这些都和叶安澜没关系,她无意越过戚氏一族为戚泓灵抱打不平,但她也不会因为李氏、戚氏的态度就对戚泓灵弃之不用。
只要戚泓灵是她想要的教师人选,那她就会把对方招进女子学堂,才不会去考虑什么李氏、戚氏的宗族意见。
正好,这所谓的“宗族”, 也是叶安澜来到这古代之后, 相当看不惯的毒瘤之一。
那些真心庇护族中子弟的宗族,比如李璟所在的那个李氏,叶安澜对他们印象还是相当不错的。
但比起这种风气比较正常的宗族,叶安澜在这个世界上,见识更多的却是那些仗着权势地位欺压族亲,甚至干脆明目张胆谋财害命、吃自己族亲人血馒头的人。
这些人无视律法却又异常抱团,连当地官衙的手都很难伸进他们家族内部。
即使是同族之间闹出了人命官司,弱势的一方被逼得走投无路,无奈之下告去官府,大多数官员的处理措施,也基本都是发回宗族自行审理。
如此一来,那些原本就受害于宗族之人的可怜百姓,简直就和羊入虎口无异。
他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恨冤死也无人问津。
这还是胆敢作出抗争的极少数人,那些没来得及抗争、没胆子抗争的人,更是不知有多少在宗族的高压之下,或是活得胆战心惊、绝望压抑, 或是连含恨忍辱活着的机会都会被人无情剥夺。
叶安澜的底线之一就是“杀人偿命”,她连“父杀子,夫杀妻”都能坚持划到需要偿命的范围内,就更别说那些族长、族老之类的,打着为了宗族的旗号私下祸害族人性命了。
她明令禁止自己麾下众人搞“发回宗族自行审理”的那一套,但凡有人击鼓告状,不管告的是谁,她治下官员都必须按照律法进行审理、宣判,绝不能因为所谓惯例对那些求助官府的弱势群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若是有谁不按她的规矩来,叶安澜也有一个“徇私枉法,懈怠懒政”的罪名等着他,视情节轻重,降职、罢官、坐牢、砍头都有可能。
而且为了让治下百姓知道什么事情可以求助官府,叶安澜还专门让人编了不少话本、戏曲到处去说去唱。
这种寓教于乐的宣传方式,可比干巴巴宣传法条有效多了,百姓们甚至都不用读书人专门帮着“翻译”,自个儿就能听明白遇到啥事儿是可以求助官府的,以及这事儿他们如果告官,官府大概会如何判决。
叶安澜此举, 在最初的时候其实是收获了很多质疑的, 因为自古以来, 朝廷实行的就是愚民政策,统治阶层认为,百姓知道的越少,才越能安分守己的过日子,而不是总想着折腾出什么事儿。
然而学过古代历史的叶安澜却比他们都清楚,“愚民”并不是一个能够确保王朝长治久安的万能良方。
要她说,老百姓所求其实非常简单,只要你能让他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他们就绝不会吃饱了撑的想着推翻皇帝自己上位。
反之,你就算大字都不让他们识一个,一旦被逼急眼了、横竖都活不下去了,他们也是有胆子拿起锄头、镰刀和正规军对着干的。
这无关知道的多还是少、心思是愚钝还是活泛,这不过就是人类的求生本能在发挥作用。
而叶安澜现在想做的,就是让尽可能多的人,过上普普通通却又安稳幸福的日常生活。
或许是她偶尔也很擅长煽动人心,又或者是包括裴怀玉在内的她的一众下属,其实身体里也都流淌着想要济世为民的一腔热血。
总之,当叶安澜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开诚布公告诉大家之后,大家就都一脸激动的同意了叶安澜的这个提议。
他们仗着现在是“谁拳头大谁就有道理”的战乱时期,在叶安澜统管的各州各县,一力推行叶安澜让人历时数月,废寝忘食折腾出来的各种政策、法令。
其他地方倒还好说,因为没有能与官府明里暗里掰手腕子的大家大族,叶安澜麾下众人在落实新法方面做的还是相当到位的。
可在济州和兖州,因为李氏、崔氏、王氏的存在,叶安澜颁布的新法,但凡是与宗族相关的条令,就无一例外都是无法落实到位的。
他们无视了叶安澜的新法,日常仍在遵循旧例,自行处置族中事务。
其他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家族,则是全都看着这些大家大族的动向行事。
父杀子的事情虽然没听说有发生过,但婆家弄死儿媳妇、族长族老逼死族人甚至族人全家的事儿,在这两州之地却是屡有发生。
两州的官员固然勤政,但两州占地面积极广,县镇、村落分布的又很零散,再加上古代也不像现代那样,什么消息都能通过网络迅速传播,所以很多事就算发生了,消息也传不进他们的耳朵。
甚至有些极度排外的村子,叶安澜的免费戏班子都是进不去的。
戏班子进不去,顺带的各种宣传自然就也开展不起来,村子里的百姓也就一直都是之前的那副模样,根本就不会有任何意识层面的改变。
这种地方叶安澜他们就只能另想办法打入对方内部了,不管是诱之以利,还是以官府的名义强制推行,总之叶安澜是不会放弃自己辖下的任何一个村落或者城镇的。
当然她也不会让自家下属一味强硬下去,既然是要和古已有之的陈旧习俗作对,那么他们首先要做的毫无疑问就是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以及势力分布。
只有首先做到知己知彼,然后再因地制宜的想办法、定策略,他们才能在付出最小代价的前提下改变那些陈规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