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真当满朝文武是韭菜?就硬割呗!
太子朱标无奈,苦着一张脸,继续说道:“实在不行,就只有这样。”
“如何?”
朱元璋抬头看向朱标,“你说说。”
看着朱元璋充满希冀的目光,太子朱标叹了口气道:“河南山东旱灾,各地拨款四十万两,得先保住百姓。”
“如果老百姓吃不上饭,就容易引发民变。”
朱元璋点点头,“福建的一百万两军饷,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
面对朱元璋的这个问题,太子朱标也陷入了两难决策。
眼下如果拨八十万两给河南和山东,那朝廷就只剩下一百二十万两。
这些银子,用来维持朝廷下半年的开支都很紧张,若是再往外拨款,朝廷中央恐怕就要停摆。
“福建军饷···不能再拨了···”
太子朱标说出这句话时,脸上的神情显然已经难看到了极致。
“福建倭患,简直就是个无底洞,年年都要拨款,可倭患年年都有!”
朱元璋黑着脸,喊了一声,“蒋瓛!”
很快,守在尚书房外的锦衣卫督指挥使蒋瓛应声而入,“陛下!”
“派人去福建查一查,这些地方官一年拿着朝廷这么多军饷,这么连个小小的倭患都解决不了?”
“年年剿,年年有,到头来还越剿越多!”
“咱都怀疑,福建那些地方官,是不是都在养寇自重!”
“喏!”
锦衣卫督指挥使蒋瓛双手抱拳,领命而去。
朱元璋这才将身子重重的靠在龙椅上,长长地叹了口气道:“打天下难,治天下更难呐——”
站在一边的太子朱标不吭声,只是静静的候着。
过了会儿,躺靠在龙椅上的朱元璋似乎突然想起了什么,坐起身子,对朱标吩咐道:“标儿,你立马草拟一份诏书,让文武百官捐款,缓解朝廷国库空虚的压力。”
朱元璋将话说完,却看到站在一边的太子朱标没有动。
没等朱元璋开口,朱标却抢先一步说道:“父皇,这诏书,恐怕不能写。”
“为何不能写?”
朱元璋此时已然有些不悦,“逼当官的,不比增加赋税,逼死百姓强?”
太子朱标低着头,开口道:“父皇,这次还真不行。”
说着,朱标继续解释道:“前面十二弟才向满朝文武借了钱,据儿臣所知,那次借钱,不少大臣可是掏空了家底···”
“现在若是再让他们为朝廷捐款,恐怕···”
听到这儿,朱元璋也陷入了一阵沉默。
朱标也不再开口说话,只是低着头沉默。
十二弟裹挟着上百万两银子,倒是去琼州做逍遥王爷了,可留下国库空虚的问题,却要留给太子朱标和洪武皇帝朱元璋来面对。
尚书房内,父子二人都沉默不语,两人都在心里琢磨着如何解决眼下的难题。
过了一会儿,洪武皇帝朱元璋似乎终于打定主意般,语气坚定地开口道:“草拟诏书,让百官募捐!”
“宁可逼死百官,也不能逼死百姓!”
“看门的狗难找,想做官的人,可遍地都是!”
听着朱元璋这带着不容置疑与反驳的话,太子朱标只能选择默认。
毕竟在国政大事上面,洪武皇帝朱元璋,才是唯一的话事人。
朱标作为太子,作为大明皇室的皇储,也没有权利。
纵使被朱元璋赋予监国的权力,也只有辅政的份儿。
换句直白的话说,就是站在一边提意见的。
听与不听,权力依旧在朱元璋的手上。
朱标的心里,自然比谁都清楚这一点。
因此,此时的朱标脸上不再挂着任何神情,只是低着头,拿出笔墨纸砚准备草拟诏书。
就在这时——
锦衣卫督指挥使蒋瓛,再次叩响了尚书房的大门。
“进来!”
在得到洪武皇帝主朱元璋的允许后,蒋瓛趋步入内,于龙案前跪拜。
“参见陛下、太子殿下!”
“起来吧。”
“谢陛下!”
看着眼前的蒋瓛,朱元璋开口问道:“让你派人去调查福建官员,你就安排好了?”
“属下已经安排妥当!”
蒋瓛拱手,继续道:“属下刚刚得到琼州传来的口信,特来禀报。”
听到“琼州”二字,朱元璋的脸上流露出一丝喜悦。
脸上藏着喜色的朱元璋语气却依旧平静问道:“说说。”
蒋瓛再次躬身一拜,开口道:“琼王殿下到任琼州后,在当地利用海水制盐。”
“海水制盐?”
第一次听到这个话题的太子朱标有些不解。
蒋瓛再看了眼朱元璋的脸色,得到许可后,才看向太子朱标解释道:“回太子爷,就是用特殊的办法,提炼海水中的盐,提炼出来的盐被称为精盐,又叫海盐。”
“何为精盐?何为粗盐?”
朱标听到此处,继续开口便问:“如何会有这个说法?”
蒋瓛继续解释道:“琼王殿下用海水提炼出来的盐叫精盐,我们寻常用的盐,则被称为粗盐。”
听到这儿,太子朱标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关于海水制盐的消息,朱元璋自然是早就知晓。
几天前,马皇后便收到了琼王朱柏寄回来的家书,自己还亲自品尝了用精盐做出来的饭菜。
用精盐和粗盐来区分海盐与寻常市场上的盐,可一点都不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