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准备出征了,徐妙云细心的为朱棣准备好出行的用具
然后将一个印着红葫芦的小包挂在腰间。
这里面装着医用棉布以及一些药粉,是纺织车间出产的急救包。
而朱高炽两兄弟脸上也没有多少悲伤,恭恭敬敬的送行。
他们对朱棣出征已经见怪不怪了,况且此次出征朱棣只是辅助。
说白了就是战地观摩团,只需要学习几位老将的战法即可。
而且不会前出多远,以现在元军的状态,恐怕只有永昌候蓝玉需要冒一些险。
“王爷此次出征切不可以身犯险,待在冯大将军身边学习御兵之术,方为重中之重。”
徐妙云绷着个脸,话说的很是严肃。
而这这话也不是她先说的,而是朱元璋的嘱咐,一味地冲杀是个武夫就能做到。
但是二十万大军的统御之术却不是谁都能手捏把攥的。
朱棣面对这个将门家的虎女也不敢敷衍,只好保证会遵行陛下的旨意。
随后,穿戴整齐的朱棣才离开燕王府前往校场,接受冯胜的校阅。
杨彦原本也是打算来送行的,不过朱棣不让。
送过去的银子大大刺激了朱棣的神经,要杨彦尽快加大军粮布匹的产量。
总之一句话,赚钱对他朱棣来说是和北伐差不多的大事。
当然这话是私下里说的,不然要是让朱元璋知道了。
说不定会气的直接拿着鞭子亲自来北平抽朱棣一顿。
所以,杨彦只能苦着脸西山直沽两地跑,完成燕王的嘱托。
不过随着难民人数的不断增加,用工荒的情况还是有所好转的。
尤其是纺织女工,她们一天休息的时间实际上是在增加的。
因为机器的补充是远远赶不上工人的补充的。
大量熟练的女工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去教导新人如何使用机器。
这是良性循环中重要的一环。
不然将最优秀的女工钉死在生产车间,得到的也只能是一个人的出色产量。
短期的利益是足够了,但长远看是亏了。
而培养出一个和她一样出色的女工,虽然短期耗费了些时间。
但是之后获取的利润却是要高于短期的。
“你们要时刻注意工人的状态,现在的工人多机器少,必要的时候可以放个假。
让她们去西山活动活动,喂喂鸡鸭,干些容易的活计,呼吸些新鲜空气。”
在召集各系统的管事会议上,杨彦提出要有“假期”
当然这个假期是明面上的,实际上只是换个地方接着干活。
不过是说出来好听些。
但是所有人都觉得理所当然,杨彦管他们包饭,提供住所甚至洗浴的澡堂。
这样的生活条件往前几百年可都是少有,往后几百年也不见得能有多少。
待遇都这样的优厚了,还要啥自行车?
“还有军粮厂,现在的产量足够了,我们要在换一批口袋,完全和特种军粮不一样的口袋。然后开始向民间出售豚饲料,首先就从直隶,苏州等地开始售卖。
首批的话就先运走五千石,估计这是差不多的数字。”
杨彦拿着军粮厂的产量单,勾勾画画了半天才确定了这个数字。
“主家,咱们干嘛不先从北平开始售卖?
这里民众生活困苦,豚饲料一放入市场肯定能赚不少。
那些百姓肯定愿意吃三文一斤的豚饲料。
要知道现在除了少数丰收时候粮价可以便宜到3.400文。
大多时候可是差不多要700文左右的。”
军粮厂的管事有些奇怪的问道。
“你是不是傻?大军可就驻扎在通州。
那帮丘八可就都在跟前呐,到时候让他们发现军粮其实就是豚饲料。
你是不是想人头落地?到时候可别指望我不往你身上砸黑锅。”
杨彦翻了翻白眼,这个管事还真是大脑壳。
“额,小的,小的什么也没说。”
军粮厂的管事被杨彦吓的冷汗直流,赶紧坐下不在言语。
“好,那这事就这么定了,你们马上联系王府的商队。
最迟明天必须出货。”
……………………
用利润刺激外加燕王府的牌子来办事果然迅速。
不多时,甚至连金陵的地界上都出现了西山豚饲料的牌子。
没错,就叫豚饲料,4文钱一斤,童叟无欺。
杨彦还授意商队散播消息,就说这种豚饲料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吃完身体好。
为了打消人们的怀疑,售卖的摊点都指着炊具。
所有出货的人都被勒令必须吃饲料,而且当众吃。
于是一种新奇的售卖方式出现了。
挂着西山豚饲料牌子的店铺里,几个伙计支起大锅。
将豚饲料换着花样做,或是弄成面饼,或者做成糊糊。
有手艺的甚至搓成猫耳朵等,掺和些蔗糖做成零嘴儿。
刚开始人们还不敢买,豚饲料的牌子让老百姓也觉得过分。
那些卖饲料的商贩也不敢吃,不过当第一锅饲料做出来后。
那四溢的焦香让他们也忍不住了。
于是纷纷吃了起来,这一吃可就停不下来了。
然后金陵的老百姓又看到了笑话。
这帮打着售卖豚饲料牌子的活计自己开始吃了起来。
然后第一天,他们自己吃掉了差不多六分之一的饲料。
这一次,金陵百姓笑不出来了。
满大街的焦香和娃子们留着口水看向爹娘的哀求眼神。
最终让一部分人掏了钱,回家吃饲料了。
3文一斤,绝不缺斤少两,一只只装满了饲料的口袋就这样出现在了金陵城各处。
闹到最后就连御史都被惊动了,纷纷上奏朱元璋金陵有奸商强卖豚饲料给人吃。
朱标也很生气,上书要求严惩强卖饲料的奸商,彻查身后之人。
但其实他们就算不说,朱元璋也知道这件事,并且知道是燕王府的商队再卖。
洪武年间锦衣卫可不是开玩笑的,几份买来的猪饲料早就放在了朱元璋的案头。
甚至还有分析报告,上面记录这口味,吃下后的身体情况。
于是在一日,朱元璋将太子朱标叫到了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