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十一章:大明炒房客们!
    大家伙儿都有的吃,即便是不在凛王殿下手底下做事的,也能在城里找到其它有模有样的工作。

    毕竟,金州繁华了,来此处做生意的商人也就多了。

    各个街区中的邻里邻居们关系也都非常要好。

    晚上,一名老伙计,带着新来的农场工人,来到了自家做客。

    这名老伙计算得上是第一批进入凛王府工作的,并且他和他老婆都有工作。

    老婆在香奈儿的成衣工厂,负责做衣服。

    夫妻俩一年的收入,差不多有四十两银子,生活别提有多滋润了。

    新来的伙计家住在该街区南边的廉租公寓中,生活条件也不差。

    “前辈,你们家这房子,当初花了多少钱啊?”

    新来的伙计打量着屋子,随意问道。

    老伙计听后,算了算道:“哎呀!没花多少!我那时候早,地价还远没有现在高。”

    “买地皮花了五两银子,盖房子花了六十两银子。”

    “不过现在这地皮可贵了啊!就咱这地段,少说得七八十两银子!”

    说完,老伙计和媳妇两人,准备了一桌子饭菜。

    “这房子多大?”

    新来的伙计开口问道。

    一旁的媳妇则是回答道:“也不大,房子占地八十平,上下两层,一楼一个卧室,一个厨房,一个茅房,一个浴室,再有就是这个客厅。”

    “二楼还有三个卧室。”

    “算下来,四方一厅!”

    小伙计惊呼道:“这么大?!您两口子住的开吗?”

    “哈哈哈!小兄弟啊,说笑了,我俩打算过段时间,把山东的老两口子接过来,然后在要两个孩子,这四个房间,不就住的开了?哈哈哈哈!”

    和其它人的房子比起来,老伙计夫妻俩的房子,还算小的。

    一些家里有两个钱的,房子足有三层楼!八间卧室!

    不过,这取暖费是按照使用面积收费的,像老伙计夫妻二人这个小一户建,一个冬天就要收一两银子。

    房子大一些的,一个冬天至少二两起步!

    住在中城的那些个本地户,或者军户,取暖费甚至要高达三两到四两银子!

    盖大豪宅,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

    夫妻俩一年的收入虽然有四十两,但金州的物价也不是以前能比的啊!

    一个月生活费用就得一两银子,一年算下来,就是十二两。

    这还不算逢年过节吃顿好的呢?

    要是在把老家的老两口子接过来,一年生活费用至少二十两起步!

    这要是在有个病有和灾的,一年四十两,都不一定够用!

    金州的百姓们,大多数都是从中原移民过来的。

    本地户少之又少。

    年轻的伙计这时候开口说道:“对了,前辈,我那公寓两房一厅,自己一个人住着也怪没意思的,嘿嘿……我想着,你能不能给晚辈介绍个姑娘啊?”

    “姑娘?”

    老伙计一听,扭头看了看妻子。

    妻子见状,嘿嘿一笑道:“早说啊!哈哈哈!大小伙子,馋媳妇了?中!我们那成衣工厂的姑娘啊,多的是!咱小伙子这么精神能干的,不愁找不到媳妇!”

    的确如此,在金州,能打光棍的,就两种人。

    要么就是不愿意成亲,也不怕人笑话,就愿意单着的。

    要么,就是初来乍到,没什么人脉的。

    毕竟,在金州,几乎每个人都养得起老婆。

    平均年薪中位数二十两银子,可不是盖的啊!

    要知道,应天府的锦衣卫一年俸禄也才二十两!

    在金州,所有人收入都差不多,人人都养得起老婆,女孩们自然不会挑三拣四的。

    看对眼就成,也不在乎对方什么家境。

    反正大家都一样!况且在金州,女人也能出去工作赚钱!双方是完全平等的。

    加之朱高禅极力宣传男女平等,让女人们也都以打工赚钱为荣。

    随着金州的人口越加的膨胀,底层百姓们生活还算过得去,至少比在中原的时候,好多了。

    但那些本地户,可就爽多了!

    许多本地户看到那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廉租公寓,立刻嗅到了商机!

    这些本地户家里的土地,都是祖上传下来的,要么就是当初跟随朱元璋起义成功,被分得到的。

    自然不需要缴纳多余的赋税。

    家中土地足够大,干脆,就扒了!建楼房!

    这些本地户可精明着呢,深知楼层建的越高,人口密度也就越高。

    人口密度越高,收的租也就越多!

    于是,中城的本地户们,争先恐后的建设高楼。

    最高的楼,甚至高达六层!

    大户人家的大宅子,占地面积足有三四百平,甚至五六百平!

    家里土地面积小的,就盖小一点的楼,往高了盖!家里土地大的,也盖成小区!

    要说这金州的衙门管的也是宽松。

    这要是在应天府,谁敢盖这么高的房子,非给你拆了!拆了不说,弄不好还要蹲大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