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是大明的最高学府!
但每年的入学的名额都有限!
洪武十六年,朱元璋下令全国各学校每年都可以推荐一名生员,正月到京城来参加考试!
由翰林官员主持,通过了就可以进入国子监学习!
这录取率,比之后世的顶级大学都要低!
但这是针对普通学子的,即民生!
国子监还有一种学生,叫官生!
这种学生的家里,要么是自己的父亲、爷爷,要么就是族中长辈是当官的或者是勋戚。
他们直接可以享受家里的名额,入国子监读书!
这些人享受着自身出身带来的便利后!
对于那些辛辛苦苦爬到国子监,和他们享受同等资源的人。
不仅没有因为对方几十年如一日,努力拼搏的精神,而感到惭愧!
反而还觉得自己能够轻松进入,是因为自己高人一等,是因为自己擅长交际,擅长如何与老师相处,所以自己更优秀!
而那些寒窗酷暑,日日苦读,因而少有一技之长的学子,就是从乡间走出来的土包子!
当然普通民生也并非都是任人鱼肉的,他们之间一直有着矛盾。
直到去年,科举中第的大多不是这些仗着出身走上高位的学子一事,让两方的矛盾彻底激化!
最终在今年由这名浙东学子的彻底引爆了两方积怨已久的矛盾。
随后公侯官员家的子弟,助阵这名浙东学子。
使得那些即便有万般不服,却奈何对方家大势大的普通学子们。
只能扬言,要告御状,才让这些出身显赫的子弟有所收敛。
但也因此,让很多普通学子对国子监失去了信心!
而弹幕那边,或许是因为也很反感这些仅仅因为出身的便利占据了资源,还沾沾自喜,一副高人一等模样的纨绔形象吧!
朱元璋看着奏折中,呈报的内容,又比对了夏原吉等人陈述的原委!
看向身边的朱允炆,问道。
“你怎么看?”
朱允炆刚刚一直探头在朱元璋身后,看着奏折的内容。
此刻听到朱元璋问自己,心中暗爽!
果然遇到这种关乎国家未来的大事,爷爷第一时间的想法,就是考校一下我的本事!
朱允炆心中想着,立刻就去分析这种事情,作为朝廷应该如何处置。
思索片刻,他认为朝廷在这种事上,首先要维护的是国子监在全国学子心目中的地位。
而民生毕竟是科举出产举子的主力,朝廷应该稍微的倾向他们一些。
之所以是稍微,这是因为毕竟这些官员和公侯家子弟进入国子监学习一事,是来自皇帝的恩典!
所以朱允炆认为,朝廷在这件事上不应该站队。
只需做些倾向民生的举措,让他们怨气得以消解即可!
朱元璋听着朱允炆的分析,没有表态,而是问道:“什么举措?”
朱允炆缓缓道:“增加名额,以彰恩典!”
朱元璋沉吟了一会,看向坐在那里眼睛不知道在看什么,看的聚精会神的朱允熥,问道。
“允熥,你呢?”
【主播,你爷爷问你话呢?】
看着弹幕的提醒,起初朱允熥以为是在站自己的便宜。
直到朱元璋的声音拔高了一些,他才回过神来。
像个上课睡觉被老师抓包的学生一样,站起来,瞥向弹幕,试图搞清楚朱元璋问了什么?
结果弹幕刚有人提醒,就被后面的嘲笑给淹没了。
于是他把目光看向了一旁的夏原吉。
只见夏原吉指着朱元璋手上的奏折,用口型提醒朱允熥是什么事。
朱允熥心中暗暗道:等会一定要告诉夏原吉,他的口型,我确实没法分辨!
不过他已经猜到了朱元璋的问题。
“我认为朝廷应该有态度!”
“哦?”朱元璋露出不解的目光!
“此事看似是国子监民生和官生两个团体之间的矛盾。
但实际上干系着朝廷的未来!”
说到这,朱允炆露出了一些不屑,觉得朱允熥在危言耸听!
朱元璋却来了兴趣,示意朱允熥继续说下去。
“什么样的读书人,会谈出身,会划分群体,会自觉高人一等?”
随着朱允熥这个问题提出,在场的人的瞳孔陡然缩紧!
之前他们都将这个事情,看做是一场小范围的社会群体矛盾!
但朱允熥说出的三点,可不就是历史上那个被历代帝王视为眼中钉,压在无数普通人头顶上的那个恐怖的庞然大物的形象吗?
世家!
始于秦汉,衰于唐,没于宋!
存活千载,就是皇权也受他们的掣肘!
朱允炆一脸不信,道:“就凭他们?”
“今天不行?明天呢?
就以浙东学派来说,他们起于宋朝!
发展到今天,他们已经不是一批崇尚某个学术理念的群体,而是一群有着相似政治主张的团体!
将来若是这群人成长起来,发现他们联合在一起,一样可以像世家一样掣肘皇帝,主导国家!
那他们是什么?”
朱允熥的话,让老朱的眼中闪过一抹寒光!
这点上他是深有感触!
人的欲望是随着自身的强大而更大的!
尤其是这帮读书人,会因为一个观点的不合,大打出手!
偏偏,治理国家还离不开这帮人!
朱允炆也沉默了,就算自身也算浙东派的学生。
但毕竟是皇家,屁股决定脑袋,他的思维也是从皇家的角度考虑的。
至于夏原吉三人,这种事其实听到了也无妨。
何况他们难道不清楚,走进了这御书房,他们就和朱允熥绑在了一起!
哦!还真有个人不太清楚,就是方孝孺,而且他还就是浙东学派的杰出代表。
不过他自诩忠臣,不屑党派!
“这件事咱认同允熥的看法!”朱元璋出言赞同。
随后让兄弟俩各自拿出相应的处理方案!
朱允炆的想法是,既然朝廷需要态度,那么首先是明令申斥那些官宦子弟,同时缩紧国子监每年官生的名额,用来充实民生的数量!
而朱允熥则面向弹幕,嘴角翘起一点微不可查的弧度!
这事在弹幕群情激奋之中,弹幕智囊团们就已经有人在发泄怨气的间隙里,告知朱允熥这事是一次培养亲信的机会!
“爷爷,孙儿想在京中再开一所学校!
国子监之事,究其根本是如今大明朝学子已经远胜开国之初!
仅仅一所国子监,已经不能满足天下学子,有限的资源争抢的人多了,自然会激发矛盾!
所以孙儿觉得解决矛盾的根本办法还是解决资源问题!”
朱允熥站起来对朱元璋提到。
朱元璋虽然对于其中说的“资源”一词,觉得新鲜,但是大体是明白朱允熥的意思的。
申斥也要,缩紧名额也好,都是治标不治本的!
或许会令官生最近一段时间乖上一阵!
但下一次时,势必会爆发更大的矛盾!
新建学校,确实一定程度上可以让这种矛盾消减。
同时他也发现,完全可以通过朱允熥的提议,提升这个孙子在文人心中的地位!
“好,那就以你的名义在京中择地办学吧!”朱元璋爽快答应。
朱允炆从旁看着,也反应过来这办学一事会让朱允熥不出三年,就会在文人心中地位提升不止一个档次!
但很快他给了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
皇爷爷当晚出题,虽然只考了如何对叔叔,但如何对兄弟在那晚吃饺子时便有交代!
但皇爷爷到底还是不放心的,所以要培养允熥在文人心中的地位,以此来保证他在将来能够自保?
皇爷爷还真是用心深远啊!
不过朱允炆对此是不在意的!毕竟,一所新办的学校,估计连先生的问题,都解决不了!
以后就算在朝堂有些许席位,但又能有多大的影响力呢?
他这边正想着,扭头正好看见朱允熥在纸上写什么!
出于好奇,便踱步到朱允熥身侧,探头去看。
开头一句:《告大明学子书》
这是打算配合办学,顺道刷一波声望?
朱允炆这边正想着,那边朱允熥已经写完了一句。
竟然是诗?
朱允炆险些没笑出声来!
自己自幼熟读四书五经,通晓儒家经典,但在诗词一道上仍然难有建树!
而朱允熥自小便读书不精!就不说写诗了,就连他的书法,都是难登大雅!
他能写出什么能给天下人看的诗来?
于是出于为天家荣辱的角度考虑,出言说道。
“允熥啊!你学业不精,就不要写诗让天下学子耻笑咱天家了!还是让为兄替你写一篇文章吧!”
其余四人,听说朱允熥是在写诗!
纷纷走到近前来,去看朱允熥会写出什么东西。
朱元璋算是半赞成朱允炆的话的!朱允熥不精儒学这事,是满朝皆知的!
不然那些哪怕不站队的文臣为何也不赞成立朱允熥为储是为啥?
固然朱允熥这些年的表现有很大关系。
其次就是文人们实在接受不了,大明皇帝的文化水平一代更比一代差!
朱元璋虽然小时候没什么条件读书,但是自从在义军有了地位以后,他便勤于学习!
如今不说举人水平,至少也是个秀才的文化!
而朱允熥据说比朱元璋的程度还差!
这要是当了皇帝,大明文官的脸以后在史书上往哪放?
这说明什么?说明明初的两朝文臣,文脉不兴啊!
但老朱并不认为朱允熥不能写诗,写不好,就不要发吗?有什么关系的呢?
快步走到近前,看着朱允熥写在纸上的字,原本想激励两句的话,却在嘴巴张开的时候,卡在了喉咙里!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喃喃念出纸上的文字,朱元璋,包括方孝孺他们都有些不可置信!
这是传说中的朱允熥写出来的诗?
这诗当然是在弹幕智囊团的帮助下选出来的,原作者的意思肯定和现在朱允熥的用意是不一样的。
但是却正正合适!
他用这首诗正好可以告诉那些民生和官生们:
时代在变!那些瞧不起人的官生们也不要得意,你能有今天的地位,不是你厉害,是你家祖上是“李杜”,到你身上就不“新鲜”了!
那些现在普普通通的民生们,也不要气馁,“江山代有才人出”,你只要有才,你也可以引领“风骚”,你并不比那些官生低贱!你只要够努力,你就是他们父亲、爷爷辈的人物!
他们只配给你当孙子,当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