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谁都能听出刘士端话语中的轻蔑。
可事实不容人质疑,皇上,很少有能征善战的。
就连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论起打仗,徐达、汤和、冯胜……甚至蓝玉都比自己勇武。
刘士端继续道:
“现如今的大小官员都是从科举中选拔而来,就连武将也是如此。”
“长此以往,国内必然是一片歌舞生平。”
“但是,”
“这片歌舞升平的背后,是徐达等武将驻守边疆的结果。”
“数十年后,这一代的武将全都死去。”
“异族再度入侵大明,那又当如何处理?”
“指望朝堂里指点江山的儒臣?”
“这些人治国尚且不行,打仗得话……恐怕还没等异族打进城,这些人就率先弃城而降了吧?”
听到此处,朱标断然喝道:“不可能!”
“文臣多有清风傲骨,就算不能打仗,他们也断然不会投降!”
“是么?”
刘士端淡然笑道:“那在下倒想问问太子,如今朝堂中,有多少是前元旧臣?”
这……
朱标哑口无言,事实胜于雄辩。
如今大明建国方才十年,朝中前朝旧臣,少说也有三成。
而这些人,大多都是城破之后率先投降的一批。
就连自己的太子妃吕氏,同样是前元旧臣的女儿。
一旁燕王朱棣深以为然的点点头:“刘卿这话,本王深表赞同!”
“这些儒官平日里一幅铮铮铁骨的模样,只要看到苗头不对,第一个投降的就是他们!”
“他们都是一群自诩聪明的糊涂蛋。”
朱棣自幼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见到了太多的降臣,这才有此一说。
“燕王殿下说错了,他们并非糊涂,相反,这群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刘士端道。
“为何?”
刘士端负手感慨道:“你想想看,无论谁当皇帝,总归是少不了这群人来治理国家。”
“改朝换代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天子换了个姓而已。”
“跟着谁都差不多,他们根本就不需要为之拼命。”
这话刘士端有感而发。
想想明末,李自成眼看就要打到京城,百官见到大势已去,惶恐的大开城门迎李自成入京。
按照以往的惯例,李自成应该会安抚群臣,可这家伙不是崇儒的滥好人。
几乎将百官屠戮殆尽,收缴白银如山。
这也算是真正的秀才遇到兵了。
他在这思索的时候,几位皇子早就被这惊世骇俗的言论吓到了。
照这么说的话,这些官员投降也是情理之中的?
而隔壁朱元璋却是无力的靠在椅子上。
刘士端的话字字戳到了他的心窝子上。
这不是什么国策之论,而是直戳人心深处的人性!
百官拉帮结派屡禁不止,正是为了对抗皇帝!
但凡率先迎敌入城的,似乎文臣都占大多数……
这仿佛就是一个怪圈,只要大势已去,这些世家大臣必然就会开门迎接敌人。
然后新皇继位,这些世家仍旧屹立不倒。
换言之——
这天下,或许是这些世家的!
“嘶!”
朱元璋倒吸一口凉气,他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赶忙看向透过小孔看向厅堂,想要听听接下来会说什么。
此时,
朱标为首的皇子们已经不知该说什么了。
见状,刘士端知道目的已经达到了,轻笑着坐回椅子上喝了一口茶水。
有些凉了。
“扯得有些远了,咱们继续说回科举。”
刘士端轻声说道。
众皇子再也不敢小觑,纷纷竖耳详听。
“八股取士,选拔出来的大多都是呆板的酸儒,当然,也不排除有真正的敢想敢干之士。”
“只是,这个概率太小了。”
“如此长久看去,朝堂上的人才只会越来越少。”
“一旦强敌来犯,则大明危矣!”
有了方才的文臣投降一说,众皇子顿时深感忧虑。
满朝都是文官,说大明危矣丝毫不过分。
太子朱标犹豫了一下道:“那如果再添加武举,科考兵法、勇武等项。”
“这样一来,武将源源不绝,刘卿以为如何?”
不知不觉间,朱标说话的语气已经带了些许尊敬。
刘士端却是摇摇头:
“当今皇上是以武建国,深知武将的利害。”
“效仿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事,又不是没干过。”
“所以,武举之事,他绝对不会答应!”
听到这,隔壁的朱元璋无奈一笑。
没想到最了解自己的,不是朱标,不是朱棣,竟是这个刘士端。
兵权是重中之重,绝对不能流落到旁人之手。
【这个刘士端,眼睛毒辣的很。】
【也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刘伯温的教导。】
这时,刘士端的声音再度响起:
“况且,太子好像还没有明白我的意思。”
“八股取士,真正的弊端不是重文轻武。”
“而是其中心思想——独尊儒学!”
PS:【求花花,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