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9章 你们就知道欺负我爹老实
    “竖子!你居然敢直呼皇上的名讳,可见你燕王府早有反意!”

    “名字而已!”朱高燨高声道,“朱允炆与我乃是至亲骨肉,他欺负我爹,欺负我,我为何不能直呼他的名讳?我爹是他的长辈,嫡亲的叔叔,他居然听外人挑唆,对我爹举起屠刀,我不但今天要直呼他的名字,将来到了应天府,我也要问他一句,皇爷爷定下的国策,到底哪里不好?既然不好,当初皇爷爷活着的时候,他为什么不提?等皇爷爷不在了,尸骨未寒,他便将皇爷爷的国策全部都改了,将来,他又如何面对皇爷爷?”

    “君子可欺之以方,你们一个两个,看着我爹老实,人仗义,勇猛刚直,就觉得我爹好欺负,都来指责我爹。你们扪心自问,这件事到底是谁错了?”

    燕王老实吗?耿炳文盯着朱棣,难道这么多年,他认识的是个假的燕王不成?

    战场上,朱高燨的声音甚至盖过了炮火的声音,一声声如鼓点,敲打在朱棣的心上,让他舒服极了。

    儿子啊,果然只有儿子,才是血脉相连,一些事才能感同身受。

    “你们为何不去质问朱允炆?难道就因为他是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不讲道理吗?我知道,你们都是贪生怕死之辈,你们明知道朱允炆做得不地道,听信奸人挑唆,重用方孝孺、黄子澄和齐泰这帮酸儒,不修内政,不与民休养生息,非要和几个为他屏藩的叔叔过不去,你们不谏言,居然助纣为虐!“

    “耿老侯爷,您乃是武将,我且问一句,没了我爹,宁王叔他们这些人,满朝文武,谁能抵挡北元余孽的马蹄践踏?谁能抵挡住他们的屠刀挥砍?谁能护得住大明的百姓?”

    耿炳文竟无言以对!

    他何尝不知道,如今朝中已经没有足以抗衡朱棣的将领了,曾经那个名将如百花般齐放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若是没有了朱棣,将来,一旦北元余孽的铁骑南下,大明便如同手无寸铁,浑身**的美女,任人蹂躏了。

    但,朝堂上的事,不是他能说了算。

    耿炳文活了一把年纪,也知道,这的确是朱家的家务事,但也是国事。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只是,他不敢对朱棣下诛杀令,就算下了,也没人敢真的诛杀朱棣。

    朱棣不是当年的韩林儿。

    当年,廖永忠奉朱元璋之命,迎韩林儿至滁州,正好朱元璋的两个死对头张士诚和陈友谅均被朱元璋干掉了。

    朱元璋迎韩林儿是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迎到半路,诸侯都死了,还要天子做什么?

    廖永忠将韩林儿沉在了瓜洲。

    洪武八年,廖永忠在鄱阳死战、平定两广、西灭明夏,又北征和林,南敌倭寇之后,被朱元璋以僭用龙凤等违法之事赐死。

    廖永忠死的真相是什么?洪武年间的武将们无一不知。僭越只是一个借口,太祖皇帝的私德才是关键。

    没有朱元璋的授意,廖永忠敢私自将韩林儿沉水溺死?

    朱允炆特意嘱托过,他不想担弑叔的恶名,既然如此,谁还敢让他担上?

    好不容易熬过了洪武朝,耿炳文不想把自己的命丢在建文年间。朱棣比韩林儿更加有分量,他是太祖皇帝的亲儿子,是朱允炆的亲叔叔。

    更何况,他未必干得过朱棣。

    耿炳文拍马就朝真定城中跑去,这一仗他是输了,但只要他守住真定城,拦住朱棣南下的脚步,就能反败为胜。

    朱棣如何不懂?他看着耿炳文逃跑的背影,缓缓地抬起了手,枪口对准了耿炳文的后背心,扣动了扳机。

    砰!

    身后传来一声枪响,耿炳文扭头朝后看了一眼,朱棣手中不知道握着一个什么,炮火中,只看到一个黑洞洞的口,正对着他,还在冒烟。

    一枚金色的子弹朝他飞了过来,他来不及看,便只觉得后背被什么穿透,心脏在这一瞬间停止了跳动,他的身体软得如面条一样,从马背上摔落下来。

    主将已经死了,南军丢弃了武器,纷纷举起了双手。

    朱棣朝枪口吹了吹,冷冷地看了耿炳文一眼,勒马朝外走去。

    耿炳文大败,消息传来,满朝震动。

    朱允炆坐在谨身殿的龙椅上,望着满朝文武,他简直不敢相信前方传来的战报,一直在问,“怎么可能?怎么可能?耿炳文乃是一员老将啊!”

    三十万大军还没有集结完,只有十三万大军,刚刚到达真定,竟然就全军覆没了。

    十三万大军扔到水里,也能投鞭断流了,送到北地去,响儿都没有一个,就没了。

    朱允炆浑身开始冒冷汗,这一刻,他意识到,削藩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了,若是再等两年,恐怕,他这个好四叔要主动打到应天府来了。

    只眼下,满朝武将中,朱允炆已经找不出一个能够打仗的人了。

    朱允炆的目光不知不觉地落在了黄子澄的身上,黄子澄浑身一震,激动不已。

    他的才华又能得以施展了,这是属于他的时代啊!

    果然,散朝后,朱允炆将黄子澄留下来了,他带着黄子澄朝东角门走去,在东角门下,朱允炆袖手而立,说了他的第一句话,“还记得当年在这里,朕曾经问过你的话吗?”

    当年,朱允炆还是皇太孙,站在这里唉声叹气,被黄子澄看到了,黄子澄问他,他说了自己的苦恼。

    “诸位皇叔拥兵自重,将来孤坐江山将如何是好?”

    眼下,正是到了藩王作乱的时候,只不过,比起当年汉初的七国之乱稍微好一点的是,眼下不是七国叛乱,叛乱的只有燕王一人。

    黄子澄如何不记得?

    黄子澄乃是江西人,是洪武十八年的会元,后以伴读身份入侍东宫。

    但当时的东宫伴读可不是黄子澄一人,而就是那一次东角门下的谈话,让他一下子成为了朱允炆的心腹。

    当时,黄子澄是怎么说的?

    “藩王的兵力只够自保而已,一旦他们叛乱,朝廷发兵前往讨伐,他们必败无疑。”

    这句话,很大程度上安慰了朱允炆。

    眼下,情况似乎并不像黄子澄说得这般容易,一个不慎,他那个战无不胜的四叔,就有可能打进应天府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