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515章 荀(智)氏的隐忧
    荀跞听到鲁侯稠的这一番毒咒,不由也是大吃一惊。

    他径直是呆在原地,过得好一会儿,一阵慌乱之间,只见他是急忙双手捂耳,亦是高声喊着急忙跑出屋外:

    “不不不,这绝非我晋国有意在此挑起事端!如此也绝非寡君之意,我们无意干涉鲁国之事,待跞还是先回绛城禀明寡君再说吧。”

    荀跞的这一通模棱两可,不置可否的话,显然是在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

    你发你的疯,我可不陪你玩了。

    这大概就是荀跞真实的内心独白。

    但是,他又不能明着说。所以,他只能是以这样的方式来让自己“装聋作哑”,让自己是置身事外。

    而李然在看到荀跞捂着耳朵跑出来,并是口中念念有词,知道鲁侯稠这回定是又闯下大祸,便是连忙进入。

    只见鲁侯稠正在乱砸屋内的东西,李然顾不得被鲁侯稠误伤,一把将其抱住。

    鲁侯稠察觉到有人抱着自己,本能的挣脱,李然一把没有抱住,鲁侯稠倒在地上,卷曲着咳嗽起来,咳嗽的越来越厉害,一口气没上来,竟是直接晕了过去。

    李然见他气急攻心陷入了昏迷,连忙唤来医者前来查看,而等到医者进来的时候,子家羁和孔丘也一起是着急入内,并表示荀跞此刻已经去找季孙意如了。

    荀跞眼看这件事没法办成,“无奈”之下,他便也只得是让季孙意如先行回去。

    毕竟,他们君臣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消除,若是在乾侯发生流血事件,那么无论是鲁侯还是季孙意如,乃至对他这个和事老而言,那都是极其丢面子的。

    鲁侯稠倒也并无大碍,医者替他用砭石顺气之后,便是醒了过来。待看到李然此刻正关切的看着自己,回想起自己方才的一时冲动,也是不禁感到后悔。

    而这时,一直在外的子路则又是径直冲了进来,并喊道:

    “大事不好!那季孙意如已经架着马车往鲁国方向跑了!”

    李然当机立断,将鲁侯稠扶起。

    “君上!赶紧去追季孙意如,只要是追上他,便还有机会回国!”

    鲁侯稠身子一晃,苦笑一声,轻轻推开李然。

    “寡人受人挑唆,说出那样的话,恐怕晋国也不会再管寡人了吧?寡人又何必是自寻其辱?若是这般回到了鲁国,届时不还是要受那季氏的压制?哎……罢了罢了……”

    李然见鲁侯稠心灰意冷,而且他如今那副羸弱不堪的身体。也不足以支撑他马车奔波追赶,所以李然也只得是就此作罢。只是一番苦心却最终是功亏一篑,也是一个跺脚,走了出去。

    他不忍心责备鲁侯稠,只是如今这么一闹,归国之事恐怕是遥遥无期了。

    没想到,鲁侯稠这么多年,也还是没有什么改变。他依旧是那么容易冲动,而正是他的这个致命的缺点,最终还是被季孙意如和范鞅抓住了机会。

    ……

    荀跞在让季孙意如回去之后,他亦是准备辞行回晋国,与鲁侯辞行之后,他又碰到了李然。

    荀跞也是不由长长叹息了口气:

    “跞已经尽力,实是鲁侯此语太过惊世骇俗,说见得季孙意如他就要去死。这……跞又如何能担待得起?毕竟,跞也是奉寡君之命来此,鲁侯如此行事,岂不是陷寡君于不义?”

    李然拱手道:

    “荀下军业已算得尽心尽力,李然亦是自知。只可惜有人不希望此事能成,却枉费了荀下军的一番心意。”

    荀跞闻言,不由四下张望了一番,见左右无人,便是侧目道:

    “哦?子明先生何出此言?”

    而李然则亦是摇了摇头:

    “乃是有人在鲁侯面前,言说季孙意如接他回国之后,定会清算于他。即便是不伤得鲁侯的性命,也定会将他身边之人尽数给害了,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鲁侯不能明辨其真伪,故而受激上当。”

    “哎……只怕此事,其背后还是另有他人从中作祟啊。”

    李然并没有明说,但是其暗指范鞅之意。荀跞倒是也能听得明白。

    “可惜,可惜啊!”

    “确实可惜,此事弄巧成拙,还反让荀下军白跑了一趟,却不知道晋侯那边……”

    荀跞沉默了一会儿,随后说道:

    “跞会在寡君面前好言相劝,太史放心便是。”

    李然叹道:

    “如此,便有劳荀下军了。”

    荀跞看着面前的李然,也是不由作得一声苦笑。

    不过,说来也是奇怪,要说为何这荀跞,此时居然能与李然这般平心静气的说话?

    而且,在鲁侯归国之事上,起码是明面上做到了“不偏不倚”。

    要知道,荀氏长期作为中行氏的“附庸”,显然是应该与范氏更为亲近一些的。

    而这一切,却还得从那一晚说起。

    ……

    也就是在他们出发前来乾侯的那天夜里,他和李然于帐内对饮时,竟突然是责难起李然来。

    然而,当时的李然并不慌乱,言辞之间犀利而不失道义。

    故而他现在在心中,也是对这个大名鼎鼎的李然,增加了几分敬佩之心。

    当时李然面对荀跞的诘问,言及楚灵王和王子朝之旧事,他一时停杯投箸,随后是不动声色道:

    “呵呵,只因之前李然所辅左的楚灵王、王子朝,身边并无像荀下军这般的明理之人呐。而此番鲁侯归国,便要一切皆要仰仗荀下军了。李然不过区区一局外之人,于此间可谓是微不足道。却不知荀下军,对这件事可有把握?”

    荀跞被李然这么一说,稍显有些尴尬,愣了好一会儿,然后才很不自然的笑了笑。

    “呵呵,李太史过谦了,此事既是由先生而起,先生这般奔走,跞见了亦觉先生甚是辛苦。此事若是能成,先生才该是这最大的功臣啊。不过……事若不成……李太史想必也是难辞其咎吧!”

    所谓“听话听声”,荀跞的这一番言辞,李然明白其中不无推脱之意。

    奇怪的是,如今这事还没个一撇,荀跞又何以要在此时便推脱起责任来?

    显然,这荀跞在出发之前,定是受了范鞅之意的。

    而这其中的关窍,李然也不可谓不清楚。

    于是,李然便又澹然言道:

    “敢问荀下军……昔日晋国先君顷公,待下军亦是不薄吧?”

    其实,就如之前所说的,他荀跞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地位,完全是由当年的中行吴所扶持起来的。

    而中行吴在扶立荀氏的同时,其中也不乏是有以同门宗主以代摄荀氏之意。

    所以,在中行吴病逝之后,荀跞业已成年,自然不想再受制于人,故而便转而是积极侍奉起了晋顷公。

    所为的,就是能够让他们荀氏不再受制于中行氏。

    一直是到后来范鞅开始渐渐掌控大权之后,考虑到范氏又与中行氏结为了同盟,而荀氏此时则又开始是左右逢源,积极向范氏靠拢。

    荀跞微微一笑。

    “先君待跞自是很好,这一点是母庸置疑的。只不过……此事和先君又有何关系?”

    “下军明鉴,想大人荀氏一族,之所以能有今日,乃是因当年中行穆子怜其同门之谊而有意扶之。然则,自从中行穆子离世之后,尤其是自从荀下军是平白得了涂水邑之后,你们荀氏与中行氏的关系……下军恐怕也是心知肚明的吧?”

    荀跞闻言,不由是微微一怔。

    他知道,李然所言及的“涂水县邑”,乃是他们荀氏又不久前所陷入的另一场六卿纠葛之中。

    】

    而他们的这一场矛盾的焦点,就是在于这涂水县邑上!

    话说当年,祁氏和羊舌氏被灭之后,这两家的封邑,祁氏之田分为七县,羊舌氏之田分为三县。

    而魏舒仗着自己是中军将的身份,故意是耍了心眼。将这十处封邑,只分别分给了韩、赵、魏、荀四家,以及晋顷公身边的近臣六人,却独独就是没有范氏和中行氏的份。

    而范鞅和中行寅,虽然对此是极为不满,但也是无可奈何。

    只因他们两家的封邑都是集中在晋东,而韩、赵、魏、荀四家则是都在晋西。而被分派的这十个县邑,又全部是在晋西。

    所以,与之相邻的四家各分得一邑,也算得是合情合理。

    而其余的,则皆封给了晋顷公所宠信的近臣——贾辛、司马弥牟、司马督、孟丙、乐霄、僚安,这六人。

    也就是说,晋侯身边的人得六邑,韩、赵、魏、荀各得其一。

    而他们荀家所得的,正是这涂水县邑。

    显然,魏舒之所以要如此分派,其意义有二:

    其一、便是他这种分法,显然是尽可能的保留了公室对于这些私邑的掌控。从而使这一方案,能够得到晋侯的支持。

    毕竟,晋侯身边的人还是分得了大半。这于情于理也都是应该的。

    这其二嘛,其实就不无是有拉拢荀氏之意。

    毕竟此事说到底,还是因他荀跞而起的,能分得一邑也是理所应当的。

    但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中行氏和荀氏毕竟是同出一门。而荀氏作为范氏的跟班,更妄论他早年毕竟亦是受了中行氏的恩惠。

    而如今魏舒如此“偏袒”于荀氏,这其中就不免是让范氏和中行氏,隐隐之中是有了被叛之意。

    而荀氏或许也就是从这时候起,便与他们是渐行渐远了。

    所以,荀跞听得李然此言,却一时面无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