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作贾时贾亦甄!
……
相传女娲娘娘补天之时,从洪荒各地采集风雷水火土等玉石,熔炼成天壁,足足用去三万六千五百块,唯独剩下一块儿,置于大荒山青埂峰下。
虽无人于石上铭刻女娲娘娘的救世功德,但天地却早有烙印。
也是定数使然,留下的那块天壁玉石经娘娘熔炼之后,得天地功德相助通了灵性,它见众玉石纷纷完成补天使命,唯独自己材质不堪而落选,便终日里自怨自艾。
忽有一日,一僧一道联袂而来,坐于峰下谈天说地,提到了红尘富贵之事,听得天璧凡心大炽。
“两位上仙,弟子有礼了!”
“听得红尘诸般好,弟子愿往那名利场、温柔乡走上一遭,也不枉混沌一生。”
“还望两位上仙大发慈悲之心,送弟子一程。”
它只好口吐人言,向一僧一道请愿。
“你可曾想好了?”
“红尘中虽有些乐事,但好事多磨,到头来终是一场空,不如不去的好!”
僧道开口劝道,却显得十分虚伪。
可是天壁早已被蒙蔽了心智,哪里能想明白这些,直言不会后悔。
顽石生心思凡,正应了那无中生有,静极生动之意。
二仙便应了它的请求,施展法力将其缩成扇坠大小的玉佩,带它投向了茫茫苦海。
……
姑苏城内,最是风流之所。
在这城中有座葫芦庙,庙里突然来了个老和尚,还有个老道士。
庙的旁边住着一户乡绅,姓甄字士隐,家中虽不富裕,却也被乡里乡亲推举为望族,称得上有名有姓的人家。
一日,他在屋中少憩,朦朦胧胧间听到了老和尚和老道士在交谈。
“你携了这物,欲送往何处?”
“道友放心,如今正有一段风流公案也该了结,就放此物前去投胎经历一番!”
“哦?此劫又源自何处,落于何地?”
老和尚遂开口道:“说来也稀奇。”
“盖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生有绛珠草,得赤暇宫神瑛侍者每日以甘露浇灌,脱去草木之体修成女身,终日游于离恨天外,渴饮灌愁海水为汤,故而五内郁结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恰逢神瑛侍者凡心偶炽,趁此太平盛世,意欲下凡历劫,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
“那绛珠仙草为报灌溉之情,遂向警幻仙子请求,以一生之泪还他甘露之水,也随之下界去了。”
道人听后大为惊奇,“果真罕见,从未听闻还有还泪之说。趁此良机,你我二人也下界去度化几个,也算一场功德。”
“道友此言,正合贫僧之意。”
一僧一道拔腿便走。
这些话恰被甄士隐听了个明白,但不知二人口中的“此物”究竟是哪个,好奇心一起,急忙追赶过去上前见礼。
“两位仙师在上,恕弟子愚钝,不能了悟个中因果,还望二位开示。”
“弟子当洗耳恭听,以作警醒,免受沉沦之苦。”
“哈哈,天机不可泄露也!”
僧道笑着回应,如忽悠玉璧一般奸诈。
“天机不可泄露乃正理。但此物究竟为何物,可否令弟子一见?”
好奇心不止,如猫儿挠心,他只好再度请求。
“罢了,你们当有一面之缘。”
老和尚将无暇美玉取出交予他的手上,甄士隐接来一看,上面刻着“通灵宝玉”四个字,旁边还有许多蚊蝇小字。
正待细看时,美玉却又被夺了去。
他随即抬起头来,不见了二人身影,只是前面出现一座石牌楼,上书“太虚幻境”。
原来不知不觉间,他竟随着一僧一道来到了某个神秘之所。
“太虚幻境?既来之,我也去看看!”
他迈开脚步来到牌楼之下,正要进入时,忽有晴天霹雳落下,一下子将其震醒。
醒来之后,梦中之事已忘却大半。
此时奶娘正抱着女儿英莲走来,他见女儿生得粉妆玉琢,越发宝贝得很,伸手接来抱在怀中,带至街上玩耍。
不多时,却见一位癞头僧和蓬头道人,由远及近来至他门前。
谁知那癞头僧来了便指着莲英大哭道:“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里作甚?”
“舍给我吧,舍给我吧!”
见他说了一堆疯癫话,甄士隐根本不去理会,抱了女儿转回门中。
癞头僧见状却又大笑一番,留下了四句偈子。
甄士隐也是个聪慧之人,正欲问个明白,却听蓬头道人说道:“你我就此分开,三劫之后北邙山见,同去太虚幻境交差!”
“妙极,妙极!”
言毕,二人混入人群不见了踪影。
“太虚幻境?好耳熟的名字!”
蓬头道人的话,顿时激起了甄士隐的回忆。可惜那两个早已离开,再想挽留悔之晚矣。
后来之事,确实应了两人的话。
劫数当头,先是莲英被人拐了去,随后葫芦庙走水连累他家,转去田庄又逢大旱颗粒无收,各地盗贼四起抢夺口粮,无奈之下只得携了妻子投奔岳丈家。
然而家道中落却不受待见,贫苦交加之下,甄士隐整个人越发苍老。
说巧不巧,这日他正拄着拐杖散心时,再度碰到了那个蓬头道人。
道人口中念念有词: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甄士隐听后当即大彻大悟,与那道人一同去了。
唯独留下发妻,大哭不止。
……
时隔不知多少载,有个空空道人寻仙求道,来到大荒山青埂峰下。
他见到一块大石字迹分明,记述了一番荒诞故事,从上到下看了一遍,顿时沉迷其中。
“呀,这不是抛妻弃子的隐士嘛!”
大石突然开口,认出了道人的身份
“抛妻弃子?石兄,你难道见过小道的前世?”
空空道人一脸不解。
“哈哈,或许吧!话说你来这里,所为何事?”
“我奉师命来此找寻机缘,见石兄你的故事精彩万分,欲誊录在册传之后世,不知可否?”
“哈哈哈,”大石一阵狂笑,“我这一段故事,不愿世人称奇,也不要科举解读,只希望他们在闲暇之时,能够打发一些时光便好!”
空空道人听后,思忖大石的话中之意,将文字再度检阅一遍,从头到尾抄录下来,凝成一篇文字。
后人题上一句诗曰: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