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以为是年轻人没见识好奇心重,于是打算好好给侄子讲讲打仗作战的事,顺便也表现一下自己优秀。
“就目前大都城的情况,蒙古即便来了五十万大军,那也别想打进来!”
“哦?这是为何?”朱允熥想听他详细分析一下,也算开开眼界。
朱棣扫了众人一眼,笑着说道:“蒙古人来去如风,若是野战,我们也许不是对手。”
“可是讲到攻城、守城,那可是咱们中原人的拿手好戏!”
“四叔,您给侄儿好好讲讲!”朱允熥满脸期待。
朱棣冲他笑了笑,说道:“你想啊,蒙古马多骑兵多,中原多是步兵,野战当然蒙古厉害!”
“但是骑兵可攻不了城啊,他们后勤体系也无法和中原相提并论。”
“没法携带大量的攻城器械,也没有足够的能工巧匠就地制造,那他们靠什么攻城?”
“总不能骑着马撞击城墙吧?只有挨打的份儿!”
事实确实如他所说,蒙古人长期混迹草原,哪有什么工匠啊!
顶多就是缝缝帐篷啥的,能造辆木车都算是高科技了。
云梯、投石机、冲车、木幔,这些攻城器械对他们来说难度太大。
就算费劲搜罗百八十个工匠也很难快速批量制作,毕竟大型攻城战中,各种器械也属于是消耗品。
最关键的是蒙古组织纪律性远不及汉人。
他们茹毛饮血来去如风看起来很凶悍,实际上在勇敢方面跟汉人差的远。
大规模作战靠的可不是单人的勇,而是集体和团队,在自己没有优势或优势不足的情况下仍然要勇,这才能保证战斗力。
这点儿蒙古人就不行,他们劫掠以强凌弱倒是很厉害,一但遇到强敌吃了亏,那就会瞬间溃败逃散。
攻城战这种明摆着对攻城一方是劣势的作战,他们根本没有勇气往上冲,做不到汉人围城持续攻击几个月甚至几年。
当年他们的祖先成吉思汗带着大军打遍了大半个世界,那是因为他们大肆搜罗汉人工匠和人才并且重用的结果。
成吉思汗那么痴迷屠城,但每攻下一城都得先把工匠给挑出来。
正是积累了数以万计的工匠,蒙古大军才能保证极高的战斗力,尤其是攻城的能力。
“四叔果然厉害,看问题一针见血!怪不得皇爷爷在诸多藩王中最器重您呢!”
朱允熥趁机先拍个马屁,让他兴奋放松警惕。
朱棣哈哈大笑道:“此乃常识!我跟蒙古大仗小仗打了几十场,总归是有些体会的!”
朱允熥一脸崇拜地问道:“四叔您这几年跟蒙元打的大仗多吗?”
朱棣捻着须髯平和地说道:“这几年确实没有大仗,规模都在十万一下,最多也就五六万而已,平时一般就是三两万的样子!”
朱允熥和徐辉祖对视一眼暗想,果然如我所料啊!
就蒙元目前这种熊样儿,只要保持少量兵力加大频率出击,不求歼敌多少,只要让他们东躲西藏疲于奔命就行了。
草原上以放羊牧牛为主,他们也只能以牛羊这些物资为基础。
中原人讲,家财万贯带毛儿的不算!
牛羊等牲畜很难短期扩大规模,不像汉人种地,只要风调雨顺两三年就能积攒下不少粮食。
牛羊规模增长可太难了,白灾、黑灾、瘟疫,随便一个灾难都能令其规模瞬间减半,后面好几年都恢复不过来。
中原人的思路无意之中恰好顺应了草原的规律。
农耕区汉人打仗非常注重后勤,一定是得积累足够多的粮草物资,然后才开始出动大军深入草原作战。
这就决定了,中原至少得五年才能组织起一场稍大规模的战争,草原正好就有了喘息之机。
若是中原十年以上都没有大规模进攻,那草原势必会积蓄很大的力量,搞不好就会打进关内肆虐几个州府。
朱棣刚才的话证明了朱允熥要搞一支精悍新军的正确性。
“四叔啊,您感觉怎样才能彻底解决问题呢?”
朱允熥并不想直接说出此行的目的,他想一点点顺理成章地引出自己的想法。
朱棣踌躇满志地说道:“想一绝后患,那当然得组织大军,深入草原找到蒙元主力,然后一举歼灭。”
“这样他们就无法组织起大军南下了,至少五十年内没有这个能力!”
朱允熥出其不意冷不丁地说道:“就像蓝玉大将军之前出征漠北那样吗?”
朱棣听了一怔,蓝玉即使算不上他的偶像,那也是他最近要超越的对象。
他一直在想着,自己要组织一支比蓝玉更大规模的大军,深入漠北一举荡平蒙元,让老爹对自己更加偏爱。
老大没了,那他这个老四就要做那个最受老爹喜爱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