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42章 周人的历史
    淳维恭恭敬敬地说:回禀父王,儿臣觉得父王出巡,应该来为父王护驾。

    夏桀知道淳维参军并担任左军司马的事情,因为太师耕跟他汇报过,但是他不喜欢这个世子,尤其是在二玉进宫以后,对淳维有点过敏,不过考虑了一下,也没说什么。

    夏后出巡,动静不小,军卒们前呼后拥的,一大队人马迤逦而行,一直向北,渡过了烟波浩渺的西海(巨野泽),没多久就到了黑水(古济水)边上,渡过济水,沿着济水北岸西行,沿途各国纷纷接待贡献,干辛赵梁等人免不了又对各国敲诈一番。

    后来,到了建木这里,夏桀和二玉观赏建木。

    建木是一颗高到不知道顶的大树,四周有九个丘围和一条叫姑繇之水的河水围绕着,所以建木也被称为姑繇之木,向北不远就是黄河,建木之下就是因国,《山海经》里称为因民国,又称为因夷。

    到了周朝的时候,周穆王曾经来过这里,在黄河钓鱼,到姑繇之水来观赏姑繇之木,也就是建木。

    据说这树本来一直伸到天上,以前古帝王们就是从这里上下于天地之间,是通向天的梯子。

    但到了帝颛顼之时,让重黎兄弟一个把天举高,一个把地按低,所谓绝地天通,这棵树就到不了天上了,可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奇观,被认为是神木。

    过了建木,向西就来到了黑水分叉的地方,这里黑水分出一条支流就泺水,向北流入黄河,也有人把这条泺水称为黑水或北黑水。

    就在这两条黑水之间,有块百里沃野——都广之野,这里有个不小的国家,就是后稷不窋的国——西周国。

    夏桀等人是第一次到西周来,吃惊地看到这里的城邑村庄之外都是一望无际的每每田野,阡陌俨然,陇界整齐,而且各种灌溉设施齐备,沟渠纵横,贯通着星罗棋布的沼泽湖泊河流水道。

    农田之外,到处绿树如荫,芳草鲜美,不过比较奇怪的是,这里没有山,也没有广袤的原始森林,成片的树林都是很低矮小乔木和灌木,却到处繁花似锦,莺歌燕舞。

    现在刚刚过了秋收,是秋种时节,农田里到处都是人在忙碌。

    干辛对夏桀说:君上,都说周人善于农作,现在一见,果然不虚。

    夏桀点头:嗯嗯,爱卿之言甚是,所以周人在我有夏世代后稷,干得都不错。

    琬妃说:这里景色不错啊。

    赵梁说:琬妃大人,这里景色是次要的,主要是气候温暖,四季如春,所以这里无论冬夏,都可以播种收获,再加上周人祖传的手艺,善于农作,天下再怎么饥饿,唯独周人这里不缺饭吃。

    这里好这里好,琰妃说:要能在这里盖个行宫,岂非大乐。

    夏桀说:好好,等到了周邑,我找周侯商量一下。

    西周国的先人,本是在东方青州的莱人,商代以后称莱夷,是个靠畜牧为生的东夷国家,《尚书·禹贡》里说莱夷作牧,就是这个国。

    莱国是个姜姓国,也是夏人的祖先野蛮民族建立的东夷国,靠近扶桑,这个国的宗庙称为閟宫,是祭祀的地方。

    夏人的先人开始西征的时候,莱国人一部分想跟着西征,一部分故土难离不想走,国家就分裂了,一部分莱国人跟着西迁,最后定居在豫州境内的黑水上游(夏朝灭亡后迁徙到了今天的陕西省武功境内),在这里建立国家,设立了宗庙閟宫。

    留在东方原地的国家仍叫莱,西迁的这部分就叫邰,其实莱邰在古音里是相同的,是通假字,古书里还有个更复杂写法是写作斄,都是一个国。

    邰国的女首领姜嫄到閟宫去祭祀的时候,踩到了巨人的足迹的大拇指(其实是男根的表征物),据说这是上帝留下的脚印,就怀孕了,足月顺产,生下了一个孩子,所谓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以为不祥,把他扔掉了,没想到扔在隘巷里,牛羊给他哺乳;扔在丛林里,遇到人们砍伐丛林;扔在寒冰上,飞鸟用翅膀遮蔽他,总之无论如何是扔不掉死不了。

    邰国人明白这是神之子,不好扔的,拾回来养着,因为被抛弃过,所以给取名叫弃,就是周人的祖先后稷。

    周朝的时候,鲁国人为祭祀姜嫄后稷建立的宗庙也叫閟宫,就是这个原因。

    后来,姜嫄又生了个孩子,叫台玺,即后稷的弟弟。

    弃和台玺兄弟都不喜欢放牧,却喜欢农业种植,他们种的作物不仅种类多,而且总会大丰收。

    大家看看后稷的弟弟叫台玺,其实台就是邰,是以国为氏的。

    根据当时游牧民族的野蛮风俗,男孩子到了成年,是要单独建立族氏,独立生活。

    弃和台玺兄弟不想跟着邰人过游牧的生活,决定自己出去混混,他们先到了西北的天柱之山不周山下,在这里建了一个国,就以周为名,生活了几年,觉得这里不太好,又开始迁徙,上古时代的国族部落迁徙是家常便饭,到了昆仑虚(泰山)西南部黑水之间的都广之野。

    这里沃野几百里,不仅土地肥沃,而且物产丰富,《山海经·海内经》里说都广之野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啬)。鸾鸟自歌,凤鸟自儛,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是块极其肥美的乐土,适合发展农业。

    弃台玺兄弟二人就在这里安顿下来,仍然称为周,因为他们位置处于虞夏疆域的西部,所以被称为西周,和后来历史上周武王建立的西周不是一回事,虽然它的确是周国的前身。

    弃和台玺在这里带着族人靠播植百谷过日子,成了赫赫有名的农业专家,有虞氏知道了,就封了弃为后稷,主管农业的官,还赐姓为姬,所以西周国就是个姬姓国。

    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到了帝丹朱时期,后稷和大禹联合造有虞氏的反,他领头把帝丹朱抓起来流放了,大禹许诺他世世代代都是后稷,所以周人的头领在夏朝大部分当农业部部长,后来夏人迁到东夏,中间断了几代,到夏桀又迁回西夏,不窋去朝见夏桀,仍被封为后稷。

    后稷死后,葬在都广之野,这里有后稷垄,垄就是坟墓的意思。《山海经·海内经》里说: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淮南子·地形训》说后稷垄在建木西,都是指这里。

    后稷没有后人,根据兄终弟及制度,把西周国君的位子传给了弟弟台玺,台玺又传给儿子叔均,就这么传下来周人的一支。

    叔均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农业技术比后稷台玺还高,他不仅发明了沟渠灌溉排涝,还发明了牛耕,这可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发明。

    另外就是发明了用巫术驱逐旱魃的方法,所以被尊为田祖,所以古代的农业神有两位,一位是后稷弃,一位就是田祖叔均。

    《世本》和《史记·周本纪》里说周人是后稷之后,还说不窋是后稷之子,其实是错的,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里就辩驳说:

    《帝王世纪》云:‘后稷纳姞氏,生不窋’,而谯周按《国语》云:‘世后稷以服事虞夏’,言世稷官,是失其代数也。若以不窋亲弃之子,至文王千余岁唯十四代,实亦不合事情。

    这个看法是很正确的。后稷是周的开国先君,但他是旁系先王,直系先王的第一代是台玺,第二代是叔均,从叔均到不窋,不知道又过了多少代,因为周人直到周文王时期还没有祭祀祖先的习惯,所以这些世代统统都失传。

    到了周武王灭了商,也学着商人那样开始祭祀祖先了,可祖先的名儿多想不起来,大家看看《逸周书·世俘》里的记载,他们祭祀的祖先是大王大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就这么几位,以前的统统没有。

    到了战国时代的人为了编排谱系,搜罗了一些周人的先王名儿给串起来,可从后稷到文王,经历了虞夏商三朝一千多年才只有十四个人,而且还没有台玺和叔均,说出来谁都不信!因为那本来就是零碎拼凑的一个世系,并不完整。

    周人和夏人一直互通婚姻,关系密切,所以周人是夏人的铁杆同盟。

    夏朝灭亡后,周人还自认为是夏人的正宗流派,自称为夏,一直到灭了商建立了周朝,还是自称为夏,其同姓国都称为诸夏,又称诸姬(周人姬姓),他们文化礼仪制度称为华,华夏这个词汇就是这么来的,它是周代才有的一个词汇和观念,以前没有。现在有些书或影视作品说黄帝尧舜时期就称华夏或华夏族,那纯粹是不懂历史的瞎扯淡!

    在夏代的西周国还是个中不溜的国家,不大也不小,在诸侯中并没有太高地位和太大的影响,但他们农业发达,国家比较富裕,有三千人的常备军队,比较有势力。

    夏桀时期周的国君是不窋,就是夏桀的后稷,农业部长,在夏邑供职,西周国这里,是不窋的儿子伯鞠搭理,他是西周国的世子,也是代理周侯。

    伯鞠一听是夏后巡省到此,十分吃惊,急忙带领全体族人和官员把夏桀一行人迎接进周邑,好生贡献,设宴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