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家兄朱由校全部章节 后记(终章)太阳照常升起
    “这里就是齐文王的陵墓,虽然齐文王只是藩王,但太宗破格让其以帝王之礼下葬。”

    正午,在北方炎热无比的时候,朱观楼他们正在安静听着一个青年导游的讲述。

    青年导游的身高不是很高,长的不算英俊,但是很精神,脸上带着笑意,很容易让人亲近,所以四周的旅客都围在了他的身边。

    “文王陵墓里有什么?”

    忽的,一个穿着圆领袍的小孩子提出了问题。

    这个问题在朱观楼听来有些大不敬,但对于爱看热闹的百姓来说,他们却都十分好奇。

    不过对于这个问题,青年却笑了笑:“几具战马的骸骨,还有一身甲胄,一些家具和兵器。”

    “文王下葬的时候是简葬,当年“武狩之变”的时候,叛军势大,逆太子无法节制,因此有人来天寿山把地表明楼的许多礼器都偷走了。”

    “到世祖武皇帝这里的时候,有的人也想来拿,结果被人拦住了。”

    “拦住的人说了,世祖武皇帝旁边是齐文王的陵墓,齐文王对百姓和我们当兵的很好,我们要是拿了就是对不起良心,所以这两个陵墓地表明楼的礼器才幸免于难。”

    “大家现在看到的文王陵礼器,都是从二百多年前传下来的。”

    说到这里,青年导游带着众人走到了文王陵前的一块石碑前介绍道:“这是太宗年间立下的圣德碑,记载了齐文王的一生。”

    说着,青年导游从齐文王的一生开始讲述,例如十岁扶兄继位,十二岁率军平叛,十五岁组织复辽之役,十六岁北伐河套,十七岁……

    这一切的一切让人听着感觉是天方夜谭,而朱观楼交好的同窗也不免啧舌:

    “我十二岁的时候还在和我娘要生活费呢……”

    “你怎么敢拿自己和文王比?”朱观楼哭笑不得,旁边的同窗也咧嘴一笑:“那倒也是。”

    二人说话间,他们的教习上前和青年导游讨论了片刻,随后带着青年导游走了过来:

    “同学们,咏芝导游接下来会带我们去天阁和长城游览。”

    “诸位好,鄙人咏芝……”咏芝作揖行礼,齐国学子也纷纷作揖回礼。

    进入武宁年间,伴随着电脑、网络、网络实名制出现,大明宗藩境内掀起了称字称号不称姓名的风气,因此外出往往报自号和表字,只有在工作读书的地方才会直呼其名。

    因此对于咏芝的称呼,朱观楼他们也没有多想。

    他们在咏芝的带领下走过了天寿山的所有皇陵,随后乘坐景区门口租借的大巴车前往北边的长城。

    在车上,咏芝将自己的电脑连接了客车的电视,用文字和图片介绍着大明的风土人情和物价。

    这样万全的准备让朱观楼不免好奇道:“咏芝导游已经毕业了?”

    “没有……”咏芝笑了笑,对众人解释道:

    “我家里时代务农,虽然算是富农,但供我读书也比较困难,因此我大一来到北京开始,每个假期就来兼职导游。”

    “咏芝导游是哪里人?”有人冒昧询问,咏芝也不生气,心平气和的解释:“湖广的。”

    说话间,咏芝又开始介绍起了大明的风土人情,以及学子们所去景区的正常物价。

    “在长城景区,一瓶矿泉水是五文,正常城市购买是两文,吃的东西也偏贵,所以等会去了长城之后,在去天阁的路上,我们可以在开原县吃点东西。”

    “好贵……”听到咏芝的话,朱观楼的同窗忍不住开口,而咏芝也解释道:

    “国朝和齐国不一样,我记得齐国是房屋包分配,工作包分配,翰林与博士包学费对吧?”

    “国朝这边不是,房屋需要自己购买,工作需要自己找,国家只负责十五年义务教育和每个学期的补助津贴。”

    “加上人口需求大,紧邻诸国,因此物价比起齐国略高些。”

    “咏芝学兄去过齐国吗?”朱观楼好奇询问,咏芝却摇了摇头:

    “想去看看文王待过地方的风采,但一直无缘。”

    “国朝的学期补贴和齐国一样吗?是多少?”一些学子好奇询问。

    “小学一两,中学二两,大学每学期三千文,也就是三明两,差不多够一个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

    咏芝解释着,随后也反问:“齐国呢?”

    “我们?”学子们看了看,然后挠了挠头:“我们是小学二两,中学四两,大学六两。”

    “而且我们物价好像比你们的便宜,教习说这是均产制的好处,可以让齐国百姓享受高福利。”

    “嗯……”咏芝沉默了片刻,点了点头:“均产制度确实不错,至少少了许多争斗。”

    咏芝的话让车上的人不知道说些什么,因为他们都清楚,大明由于分配问题,社会上的民怨不在少数。

    相比较之下,齐国虽然也有过多次分配问题,但都能被齐王发动百姓及时纠正。

    除了齐哲王朱简烬因为肠癌壮年而逝,没有及时纠正外,历代齐王都会在任内对权贵阶级进行一轮轮的清理。

    在齐武王朱靖琨时期,齐国甚至颁布了“一人为官,三代不得参军、政”的制度。

    这场制度导致了齐国当时遭受了很大的国际舆论,国内也引起了不小的动荡,“三年政乱”让齐国经济倒退了五年,但在现在的齐国君民看来,当时的做法是无比正确的。

    在遏制了官商军勾结后,齐国在武宁十六年推行“四时辰工作制”,然后又在隆武十年推行了“三时辰工作制”。

    之所以能进行这些制度,是因为齐国大部分都是国营机构,少部分的民营机构也会获得国家财政补贴所致。

    好在齐国从武狩年间开始就禁止移民,不然恐怕齐国现在能挤满十几亿人。

    思考间,客车已经抵达了长城,咏芝也为大家介绍了关于长城的一些小故事。

    至于传统的故事,由于各国教材都大差不差,因此没有必要讲解。

    看了差不多后,众人在长城脚下的高铁站乘车前往了开原县,在开原县吃了一顿便饭后,便继续坐高铁前往哈剌温山的天阁。

    虽然天阁建设的很高,但由于有缆车可以乘坐,众人倒也不觉得疲惫,反而觉得挺有趣的。

    隔着老远,他们就看到了那占地数亩,经过多次修葺重建后,高达百余丈的天阁。

    “天阁始建于天启年间,之后经过太宗、高宗、成宗和平、康五位帝王的修葺和重建,规模已经比一开始大了数倍。”

    “不过即便这样,里面也仅加修到十二层,而里面由上往下摆放的是太祖、成祖、世祖、宪宗、太宗、高宗、成宗、平宗、康宗九位先帝。”

    “武狩末年,玄宗曾经向百官隐晦的暗示,想在自己百年之后进入天阁,但在其驾崩后,哲宗认为玄宗的功绩不能进入天阁,因此将此事作废。”

    咏芝讲述着自己对天阁的了解,而齐国学子们听到玄宗想要进天阁,表情比吃了清道夫还难受。

    玄宗当年摇摆在逆太子和哲宗之间,不给哲宗名份,又让其监国,这才导致了武狩内乱。

    之后他昏招齐出,让天下军民都迷糊,就连齐国都得派楚丘郡王来亲自面见他,确定他没有被挟持才敢让齐国下场。

    武狩内乱,足足让哲宗、平宗连续为其擦了几十年屁股,大明和齐国本来可以隐藏几代人的军备一下子被拿了出来。

    诸藩都有自己的科学院,因此这些军备亮相后,大家有了研究方向,不到五十年就将军备提升到了永昌年间。

    欧洲略慢,也基本摸到乾圣年间的军备门槛。

    可以说如果不是玄宗,这样的优势,齐国和大明可以保持数百年,结果最后只保持了一百多年。

    现在诸藩和欧洲都已经摸到了弘光年间的军备门槛,而大明和齐国只保持了两代优势。

    一想到这里,齐国学子就忍不住来气。

    在他们气愤之余,咏芝也带着他们来到了天阁的电梯口排队。

    朱观楼看了看,来天阁的游客,基本都是去上三层,也就是太祖、成祖、世祖的上三阁,然后才会去中三阁和中下三阁。

    目前下三阁还没有皇帝入主,以现在的情况来看,隆武帝应该是可以入主天阁的。

    “到我们了。”咏芝提醒了一句,随后带着朱观楼他们走进了电梯。

    由于朱观楼他们都是齐国学子,因此咏芝先带他们去了第十层的世祖武皇帝阁。

    当电梯打开门,呈现在众人眼前的是一个深二十余丈,宽六丈,高七丈的巨大展厅。

    殿内有君王铜像两尊,文武七十二尊,铜像头顶还高挂着他们的投影画像,旁边树立着他们各自的功德碑。

    在殿内,数百名旅客都在查看这些文武大臣,但更多的人停留在了君王铜像面前。

    咏芝见状也介绍道:“这些铜像是康宗年间加修的,世祖武皇帝铜像高三丈,文王殿下高两丈九尺,其余文武铜像则是一丈三尺。”

    说着,咏芝带着他们走到了君王像面前,不过齐国学子的目光都停留在了齐文王像和他头顶的投影画像上。

    “我发现齐藩这一脉,从文王开始就长得很帅。”

    几个齐国的学子带着尊敬,羡慕的看着齐文王的铜像和上方的投影画像。

    “我感觉还是襄王长得最好看……”几个大明的女游客开口说着,她们并不太喜欢齐文王这种比较英毅的长相。

    不过相比较他们,男的大部分都觉得齐文王长得更为英俊。

    至于旁边的世祖武皇帝……众人都说长得很平易近人。

    听到这些话,朱观楼忍不住笑了笑,而后他们又在咏芝的带领下参观了鲁国公颜胤绍,代国公孙传庭等人的铜像,看了他们的事迹。

    不过这些事迹,基本上都在历史课上有记载,因此他们也只是简单看了看,随后便前往了太祖、成祖及其它帝王的天阁。

    至黄昏,他们已经逛完了天阁,而咏芝则是带着他们乘坐高铁返回了北京城区。

    眼下的北京城有人口三千余万,但经济格局与几百年前并没有什么不同。

    内城和东城依旧还是最繁华的地方,咏芝为他们订的酒店在百王坊附近。

    到了眼下的这个时代,百王坊的数百座亲王府、郡王府除了各国藩王、世子前来外交的时候会停止游览外,其它时候都是付费开放。

    朱观楼他们来到酒店住下,简单休息了片刻后,咏芝就带着他们去百王坊旁边的集宁坊夜市逛了逛。

    不过由于宗藩交流频繁,其实各国的美食都大差不差,而齐国和大明的美食更是直接的复制粘贴,因此随便朱观楼他们随便点了些东西吃。

    只是到付费的时候,朱观楼有些肉疼。

    相比较齐国的低物价,大明算是高物价的代表了。

    同样的二百文钱可以让朱观楼他们在齐国吃两顿,但在大明只能一顿。

    “国朝消费那么高,普通薪资是多少?”

    饭桌上,朱观楼看着桌上的饭菜,不免肉疼的询问咏芝,咏芝见状也笑着回应:

    “两京的最低工资是每周两千三百文,省会是一千五百文,府治和县基本是一千文到一千二百文,比齐国低一两成。”

    “低那么多?”朱观楼有些不敢相信,但咏芝却苦笑道:

    “国朝人口多,能做到这样的收入和物价已经不错了,据我所知,印度厮当的诸藩百姓收入只有齐国一半,物价则是齐国的八成左右,昆仑诸藩则是收入只有齐国的六成,物价和齐国差不多。”

    “欧洲诸藩则是拿着齐国一半的工资,物价和国朝差不多。”

    “所以最近的新闻,欧洲百姓都在游行,希望各国上涨工资,压低物价。”

    咏芝的话让朱观楼的一些同窗点头:“这几年诸藩百姓游行的次数是多了不少。”

    “呵呵……”咏芝苦笑道:“这样的矛盾应该还会继续加深,除非能解决能源问题,不然……”

    话说三分,咏芝没有继续再说,而朱观楼则是深深的看着咏芝,似乎在思考什么问题。

    一顿饭上,涉及政治的话题并不多,毕竟大部分齐国学子来大明,都只是来完成自己的毕业旅游,因此在吃饱喝足之后,众人便回到了酒店。

    这一夜,朱观楼想了许多,直到半夜才沉沉睡去。

    第二日一早,咏芝就叫醒了他们,带着他们前往了附近的百王坊,并直接了当的前往了曾经的齐王府。

    齐王府作为大明与齐国友好关系的代表地点,历代皇帝都对此地多加修葺,对于内部的布置更是丝毫未改,与当年齐文王离去时无二异。

    走上承运殿,走进勖勤宫,朱观楼他们望着那摆满的四面书架,以及高挂桌案背后的《大明宗藩坤舆总图》,似乎在这里,他们可以感受到曾经的历史,以及流逝的时间。

    咏芝手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对着众人讲解曾经齐王在齐王府内的事迹。

    “齐王府营造于天启三年,天启五年九月齐文王入住其中,其规模是百王坊诸多王府之最,仅次紫禁城。”

    “文王在此地居住十八年,直到天启二十三年就藩为止。”

    “根据齐藩起居注官记载,文王每日卯时起床来勖勤宫处理政务,中间只有午时会休息一个时辰,然后继续处理政务,直至子时才休息。”

    “在这处殿内,文王一共处理了一百六十二万五千四百三十七本奏疏,平均每日二百四十七本,每日回批所写字数平均一万七千六百四十五字。”

    “也因此,现如今库存的天启年间奏疏中,有近四分之一是文王处理的,所以保留了大量的文王笔迹。”

    “在起居注官的记载中,文王闲暇时喜欢绘画,习武,练习马术和武术,平均每日睡眠时间不足三个时辰。”

    “一直等去到齐国之后,文王才得到休息,这也是文王的寿命比较之前帝王较高的原因。”

    “不过,这当然也有文王自己的身体原因,这原因就在王府的演武场上。”

    说罢,咏芝带着众人前往了齐王府的演武场,而这里放着许多与近代练习健身相似的器械,不过大多都是铁质和石质的。

    咏芝走到一块练功石面前,对着众人介绍道:

    “这是齐王府的练功石,起居注官记载,文王每日闲暇时会来到这里使用练功石锻炼身体,之后练习马术和刀枪。”

    “这块练功石的重量是三百斤,史载文王单手可以拎起一块,上下提动六十余次……”

    “多少?!”听到咏芝的话,朱观楼的同窗们忍不住再次询问,但却得到了咏芝的肯定回答:“三百斤,六十余次”

    听到咏芝的话,几个齐国学子上前摸了摸练功石,只是这一摸,他们就心虚了不少。

    显然,他们对自己的力量有清楚的认知,而朱观楼也不免感叹了一会儿。

    之后,咏芝又带着他们前往了齐王府的其它地方,直到黄昏时分,他们才将齐王府的各地给逛完。

    不过,伴随着齐王府的逛完,这也宣布咏芝将和朱观楼他们分开了。

    朱观楼他们接下来的目的地是西北和河中地区,而这些地方咏芝并不熟悉。

    况且,大明的社会福利不如齐国,咏芝还需要继续在北京做导游来为自己新学期积攒生活费。

    因此,当他们回到酒店后,所有人都开始收起了自己的行李。

    朱观楼的行李很少,因此他简单收拾过后,便不自觉的走到了咏芝的房间。

    房门是开着的,朱观楼看了一眼,只看到了咏芝收拾东西的背影。

    “不住最后一晚?”

    朱观楼对房间里的咏芝询问,而听到他声音的咏芝也愣了一下,随后将行李收拾好,背在了后背上。

    他转过身来,笑着摇了摇头:“刚才有一对唐国夫妇给我发消息说需要导游,我今年得搬去他们的酒店住,之后七天陪他们逛完北京。”

    “现在就走?”朱观楼愣了一下,看了一眼走廊窗外的夜幕。

    “现在就出发吧,日后你们要是大学毕业还来大明旅游,或者什么时候去到我老家,到时候我再和你把酒言欢。”

    咏芝笑着拿出手机,示意朱观楼加上自己的联系方式,朱观楼见状也拿出手机将联系方式加上,随后迟疑片刻,转而询问道:

    “你有没有兴趣去齐国读大学?我觉得以你的成绩,如果去到齐国,应该可以翰林、博士连读,之后可以在齐国从政为官。”

    “呵呵……”咏芝笑了笑:“齐国有那么多人才,世孙何必还需要招揽我一个普通的学生?”

    咏芝说出了朱观楼的身份,随后看了一眼走廊窗外的夜色。

    望着那满城的霓虹灯,咏芝摇了摇头:“齐国有自己的问题,但齐国自己能解决。”

    “我出生在大明,生长在大明,如果人人都和我一样,为了前途去齐国,那大明又有谁来解决问题?”

    “……”听着咏芝的话,朱观楼有些惋惜,咏芝是他想找的第一个帮手,只可惜对方不愿意和他离开大明。

    “以后我如果成了大明的官员,说不定还要去齐国,到时候世孙别为难我就是。”咏芝话语间透露着坦然,朱观楼见状也不再阻拦他,笑着摇了摇头:

    “很奇怪,我们明明没怎么聊过天,但我感觉我们好像见过。”

    “是吗?”咏芝还是一副笑脸,朱观楼见状却让开半个身子,同时拿出手机给咏芝的联系方式加上备注:

    “明年我还会来大明,到时候会去湖广看看,你老家是哪里的?”

    “你去到长沙给我发消息就行,我住在湘潭,离着长沙很近。”咏芝说着,同时整理了一下行李,转身向电梯走去。

    朱观楼送他走到了电梯口,然后亲眼看着他坐上电梯。

    电梯门要关上的时候,朱观楼突然伸手拦住了电梯:“要不喝一顿酒再走?”

    “我明天还得做导游呢……”咏芝哭笑不得,朱观楼也讪讪撤开了自己的手。

    他撤开手后,电梯门缓缓关上,咏芝最后还是没有选择他这个齐国世孙,而是选择了大明朝。

    朱观楼走到了走廊的窗户前,等了许久,然后才等到了咏芝从酒店门口走出。

    朱观楼以为他会坐出租车去目的地,但咏芝却走到了酒店一旁的公交车站。

    不久,一辆印刷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公交车驶来,许多工作了一天的工人拖着疲惫的身体走下了公交车。

    或许是末班车的缘故,车上的人都拖着疲惫走了下来,而上车的只有依旧朝气蓬勃的咏芝。

    见他离开,朱观楼也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第二天一早,他继续在教习的通知中走下了酒店,不同的是这次没有了咏芝作为导游。

    他上车坐下之后才有时间打开手机,而当手机打开,映入眼帘的是咏芝在清晨发来的一条短信。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还挺有才学……”瞧着这条短信,朱观楼笑了笑,随后收起了手机,靠在椅子上闭目养神了起来。

    一刻钟后,伴随着汽笛声响,朱观楼也离开了这繁华的北京城。

    他忍不住睁开眼睛看了一眼,恰好客车此刻驶到了紫禁城前的长安门广场上。

    他直勾勾的望着矗立在长安门广场上的旌旗,旁边的同窗瞧见他的模样,随着看了过去,却没看出个所以然,不免询问:

    “你在看什么?”

    “看日出……”朱观楼侧过头去,瞧了一眼被楼房遮挡的朝阳。

    “这能瞧得见?”同窗努力看了看,却看不到一点朝阳。

    “看不见”朱观楼回应的同时收回了目光,随之打开手机,瞧着咏芝发来的那条短信,情不自禁的笑道:

    “有的东西不一定要用眼睛去看,反正太阳照常升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