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645章秦使突至诉秦意
    明明自己这边才刚刚要派出使者往秦国那儿示弱,秦国却主动找上了门来,难道秦国也要向自己示弱?

    赵括和平原君商量了足足一日,也没能得出任何的结论。

    这种情况并没有掌握在手中的感觉显然并不好受,赵括这只小蝴蝶不断成长的同时,终于将这熟悉的战国变成了新的历史。

    赵括知道,再想要未卜先知,恐怕没有那么简单了。

    当即,在安慰了平原君一番,让其归家休息之后,赵括随即唤来了孙崮。

    这样不受控制的情况,赵括可不想再经历了,而想要摆脱这样的窘况,情报至关重要。只有足够多的情报,才有可能做出最为准确的判断。

    成立羽林卫已经数年,如流水一般的钱帛投入进去,也是时候要发挥出些作用了。

    这边赵括还在细细交代着孙崮关于羽林卫未来的发展,那边才刚刚入城的秦使,却已经迫不及待地递上了国书,并请求单独觐见赵括。

    单独二字,倒是令赵括很是有些意外。

    毕竟秦赵这样的大国,互相出使,极少会在私下进行,除非是故人之交。但显然,赵括在秦国可没啥沾亲带故的。

    要求「单独」见面的可能性不多,要么就是要玩什么「图穷匕见」,要么就是秦王真的有什么秘密需要私下达成协议。

    当然,秦国如今依旧还是天下一地的国家,而秦军更是先有败绩,再如何也不至于玩「图穷匕见」这么低档次的东西。因此,根据赵括的判断,大体秦国还真有什么事情要跟自己商议。

    不过具体是什么事情,赵括却是根本想象不到。

    既然猜不到秦王想要做什么,那就先见了再说。

    当即,赵括大手一挥就同意了秦使单独觐见的要求。

    秦使来的也倒也很快,确切地说,秦使笃定着赵王一定会很快接见自己,一直就等候在宫门之外,等候着赵王的召唤。

    很快,在宦者的带领下,秦使来到了赵括所在的偏殿之中。

    一番见礼,将宫人屏退之后,秦使也是当即递上了秦王亲笔所写的国书,并道明了此行的目的:「我王有感于秦赵之争,令诸国震动,生灵涂炭,秦赵皆为所累而无所得。故,特遣下臣使于赵,说于王,以求秦赵化干戈为玉帛,定互不侵犯、干涉之盟约。」

    闻言,赵括眉头略略皱起,却是不曾答话。一边翻阅着秦王的国书,一边在心中掀起了波澜:什么情况,秦国这是打不动了,跟自己求和吗?

    可是通篇看这国书,也没有求和的诚意啊!

    说的除了两军的损失之外,就是他国之所得。的确站在秦国的角度来看,这几年的确是损失惨重又一无所获,可赵国不是啊!

    从长平之战的损失惨重,却收获颇丰;

    到抗燕之战的损失一般,却有一郡之得;

    再到刚刚结束不久的洛城之战,赵国兵力损失不过五万,却是拿下了九原和淮泗两个大郡。

    可以说,赵国在与秦国的战争之中,一直是占到了便宜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国的损失是越来越少,而便宜越占越多的。

    这样的情况下,我赵国为什么要跟你秦国修好?

    还什么互不侵犯、互不干涉?

    要是你打周地的主意,难道我还能不出兵?

    赵括在心中有些不屑地想着,忽然间,就是一惊。

    对呀,我为什么一定要出兵?自己本身把周地给魏国,就是想要让魏国给自己挡住秦国的啊!

    若是秦国进攻周地之时,自己不出

    兵周地抗秦,反而率卒北上灭燕?

    即便秦国得之周王畿之地,赵国也能拿下燕国之地。

    秦国得到的不过是一块四战之地,而赵国可是扫平了自己的大后方,彻底地根除了被拖后腿的可能啊。

    两相比较下来,赵国是绝对能够接受的。

    或许,这才是秦国所谓的「互不干涉」的全部意思——各自攻伐所需。

    好像有点儿意思啊!

    当然,赵括很清楚,这「互不干涉」之中,也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两国国力、军力相当,都无法进行两面作战;二则是两国所求相当,互相都有信心在对方结束战斗之前,拿下自己所需。

    国力、军力自不必多说,若是赵秦任何一方能有碾压的态势,也就根本不会有此议题,落后的一方早就去找盟友合纵连横去了。

    这所求相当,却需要两国的默契,甚至跟时间还有关系。

    比如这周王畿之地,若是明年或是后年秦国就派兵进攻,在没有赵国阻扰的情况下,魏国根本挡不住秦军,恐怕连一个月都坚持不下来。

    可要是等上个两三年,魏国的国力渐渐恢复,秦国想要拿下周王畿之地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同样的,赵括心心念念的燕国在今年的雪灾之后,势必人心惶惶,待明年,燕国青黄不接之时而攻之,或有奇效也。

    当然,从秦王的角度来看,赵国虽然或许能够血赚,但秦国也绝对不亏,这俨然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若是灭燕可行,推而广之,灭韩、灭齐、灭魏,皆如此效仿之,接着两国再共分楚国这一大块的蛋糕,最后再进行决战。

    似乎秦王所想,正是自己所想啊!甚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延后决战,显然不仅赵括对自己的推行的新政有信心,秦国也是对自己已经施行百年的变法充满着信心,毕竟,他们已经用这套办法称霸了太久的时间了。

    越想,赵括越是觉得秦王的想法可行。

    不过,表面上赵括却是颇为为难的样子看向了秦使,他必须尽可能地把秦王的底线以及下一步的打算给套出来。

    随即,赵括摇着头,对秦使说道:「秦王之虑我已知之,然我与魏、楚皆有盟约,不可轻毁也。」

    秦使笑道:「赵有信义于魏、楚,下臣欣而感佩之也。然,魏、楚岂有侍赵之心乎?」

    「若有之,今日周地之上,为何却是魏国、楚国之旗帜?」秦使也看向了赵国,颇有些不卑不亢地继续说道:「若有之,今日赵国蒙难于大雪,魏、楚之援何在?其他或许没有,粮秣之事,两国总还是有的吧。」

    「楚国粮草已在运途。」赵括淡淡地开口道。

    这个消息,秦使显然并没有掌握到,而此消息对于秦国来说,不可谓不重要。但秦使到底就是秦使,略微的错愕之后,秦使很快便冷静了下来。

    楚国的粮食在运,换言之,魏国呢?

    魏、楚之间,赵国难道偏向楚国。可在秦国的计划中,来年的进攻方向可是楚国啊!

    如果赵楚联盟如此牢固,来年的进攻计划,需不需要进行调整?

    眉头微皱之间,秦使的话语已经出口:「只是不知,为了这批粮秣,赵国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呢?」

    显然,这当然是秦使的试探之语。

    可这又何尝不是赵括的试探之言呢?

    秦国想要东出,无非三条路,攻赵、攻魏和攻楚。第一条路,赵括自然要把他赌得死死的,那么另外两条路,秦国会选哪条呢?

    赵括的话语看似是在说赵楚之间的事情,实际上却是对秦国的一次试探。

    秦使自然是看出了

    赵、楚、魏之间的联盟情况,而赵括却也从秦使的问话中得出了一个结论——相较于魏国,秦国似乎更加重视赵国对楚国的态度。

    很简单的道理,如果秦国在乎的是魏国,秦使的回答应该是「魏国如何如何」,即便要反驳楚国提供粮草的问题,也势必要把它放在更后面的位置。

    可是,秦使几乎不假思索地就对楚国提供粮秣的事情提出了疑问,对于魏国,却是只字未提。

    原因如何,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

    秦国之志,在楚,不在魏!

    这似乎也很能理解,毕竟秦国才刚刚在洛城一战中吃了大亏。

    虽然如今想要跟赵国共分诸国,却也不敢再继续打洛城的主意。一来秦国也需要看到赵国的诚意,二来,将洛城打下来,反而不利于共分诸国的进程,很简单,洛城一旦落入秦人之手,秦赵之间接壤之地将成倍地增加,这显然是不利于秦国下一步的行动的。

    不过,秦国想要攻楚国,这对于赵括而言,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别人不知,赵括还能不知道楚国的实力吗!

    别看他外战外行,可他内战却是绝对的内行。当然,这里说的「外战」指的不是对外作战,而是在外地(国)作战,而「内战」则是在国内作战。

    无他,守土之士,总归是有着一些buff加成的。

    历史上,始皇帝以一扫六合之势,在攻楚的过程中尚且屡屡吃瘪,最后还是靠着老将王翦,以疲兵之策,这才拖垮了项燕的楚军,将楚地纳入秦国的范围之内。

    如今的秦国国力,显然还远不如始皇帝的时候,这时候想要动楚国?不碰一鼻子的灰才怪了。

    当然,秦国的国力不如历史,可楚国的项燕也还没有崭露头角,真的打起来,鹿死谁手也尚未可知。

    但不管怎样,秦国进攻楚国,对于赵国而言绝对算得上是一件利好的消息。至少,赵国会有足够的时间对自己心心念念的燕国之地下手了。

    有了这个判断之后,赵括心中也随即有了底。

    并未理会秦使有些尖锐的问题,赵括却是笑着说道:「秦王之意,寡人已尽知之,秦赵相安,自也是寡人所愿也。」

    「不过......」话锋一转,赵括随即又看向了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