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与赵括想象中的差不多,不仅仅是赵国的朝臣贵族们,新附的燕韩的世家贵族们,也相继打起了「外戚」的主意。
既然选了一名夫人,自然不可能只选一名夫人。
短短数日之间,便有无数人向平原君打听选妃的事宜。
这倒是着实有些忙坏了平原君。
也没办法,平原君除了是赵国的内阁首辅之外,还更是赵国宗室的宗正,还是如今的赵王的父亲马服君的好友,于公于私,平原君都必须把这个责任给担当起来。
好在的是,自从平阳君赵豹谋逆之事发了后,平原君身上大半的事情已经挪到了吕不韦的身上,事情虽繁,倒也不至于把平原君给累垮了。
更何况,平原君似乎也有些乐在其中的意思。
当然,也因为有平原君的掌总,赵括的轰轰烈烈的选妃活动却是被控制在了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既没有给赵国带来多少的负累,相反还给冬日的赵国带来了一抹热闹。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的选妃,赵括也着实拉拢了几个诸如乐间一般的能臣,更是将两国之间的同化工作,向前狠狠地推进了一大步。
与此同时,渐渐顶替了平原君的吕不韦,也适时地开始了行动。
悄悄地将韩、燕两地的吏员与赵地内的吏员开始了调换。
有道是流水的官铁打的吏,显然,吕不韦对此也深有体会,想要真正地将两地融合,互换吏员便是最为重要的一步。
当然,赵括的这一次选妃,也不是完全没有坏处。
最大的坏处就是,秦、魏、齐、楚四国,纷纷发来国书,想要与赵国联姻。
这着实有些愁坏了负责外交的虞卿。
拒绝?
怎么拒绝,拒绝谁?
秦国?虽然秦赵必有一战,可秦国毕竟还是除了赵国之外唯一的强国,万一被拒绝后的秦国恼羞成怒地发兵而来怎么办?这可是严重的外交事件!
虽然赵国也并不怕秦国,但显然也没有必要送给秦国一个发兵的借口吧。
楚国?那就更别说了,才刚刚给王上送了一份重礼,楚国还更是唯一一个与赵国没有领土接触的国家,也是赵国必须拉拢的盟友,拒绝他,这不是在自己找麻烦。
魏国?虽然赵魏已经随着韩地的陷落而貌合神离了,魏国也一定害怕赵括起一统三晋的念头,但只要还没有到兵戎相见的那一刻,赵国就不可能把魏国往外推不是。
齐国?那更不必说了,难得一直中立的齐国进行表态,不管出于怎样的想法,都不该拒绝齐国的好意才是。
可问题是,都要了,那就跟都没要也没啥区别啊!
你说让虞卿怎么办?
万般无奈的虞卿,也只能把这个难题交到了赵括的手中。
赵括对此倒是显得很淡定,虽然是送上门的东西,但赵括却知道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饭,几乎没有任何的思考便回绝了全部的联姻请求。
理由很简单,却也很充分:赵国的朝堂还容不下这么多的势力。
一直跟随着平原君的虞卿当然明白赵括这话的意思,有了赵括的答复,虞卿也就毫不客气地回绝了所有的联姻。
不过,为了安抚楚国这个未来唯一的盟友,赵括还是让吕不韦组织了一批武器,秘密随着使团一起送到了楚国如今的国都寿春之中。
赵括的拒绝自然是刺痛了所有请求联姻的国家,但在知道了赵国拒绝了全部的联姻之后,几个国家反而冷静了下来。
人嘛,往往都是这样。
要是只有自己一个人吃亏了,那是要怨天尤地的,可当他知道吃亏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时候,他反而能够冷静下来了,反而不哭不闹了。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如今赵国的实力,已经不容许除了秦国之外的任何一个国家放肆了。
而秦国倒是想放肆,却还没有准备好。
是的,也就在赵国风风火火地为他们的王上选妃之时,西陲的秦国却是偃旗息鼓地默默积蓄着力量——组建重骑兵。
作为秦军下一代的主将,蒙骜被当仁不让地指定为重骑兵的指挥官。
而作为指挥官的蒙骜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和马的问题。
人的问题,倒是好解决。
趁着冬日里没有农事的耽搁,一场浩大的选锋之战悄然在秦军之中拉开了帷幕。
「选锋」,顾名思义,选兵之锋锐者也。
这对于秦军而言,倒也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
毕竟闻名天下的秦军锐士,便是从选锋中选出来的。
选拔秦军锐士,总共两关:
其一,体能关:需在魏武卒的基础之上外加全副甲胄,一口阔身短剑,一把精铁匕首和一面牛皮盾牌,总重约有八十余斤;(魏武卒的要求: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其二,较技关:不仅需要精通步战、骑战,对于刀枪剑戟等各式各样的武器装备也要耍得有模有样,既有单兵作战时的勇武,又能在团队协作中融入集体。
当然,这次选拔的是重骑兵,与锐士的选拔倒是有些不同。
其一的体能关,倒是相差无几。毕竟要能承受着重达数十斤的铠甲,没有过硬的体力显然是不行的;
其二的较技关,却是相差甚大。既然是骑兵,自然是偏重与骑战,更何况一旦下马,身披数十斤的战甲,也根本没有战斗的可能。除此之外,武器方面,也全都偏向与矛、戟等长兵器的使用。
因此,可以说着重骑兵的选拔要求上,实际上是要低于锐士的选拔不少的。
这当然也是正常的,毕竟重骑兵的数量秦王定下的数量可是三千上下,而秦军锐士,即便在其最为鼎盛时期,也不过堪堪千人而已。
以秦军数十万大军,筛选出来区区三千人,倒也不算是困难。
而且,因为秦军之中已经有了完整的一套选锋的流程,倒也并不需要蒙骜过多的参与。只是将要求下发,各军的将军自会组织进行选锋,待人员大致定下后,蒙骜再来二度确认和复选便是了。
人的问题好解决,可马的问题,就难了。
没办法,要能够驮负数百斤的重物,还要在这样的负重之下狂奔两刻钟以上,这已经算是极其优秀的战马了。
即便是秦军之中,这样的战马也并不多。
当然,这跟秦军中骑兵本就不多也有关系。
但既然军中选不出,那边只能另想其他的办法了,比如从马场直接筛选。
而如今的秦国之中,战马的来源几乎绝大部分都是出自义渠。
自然,蒙骜也是带着人来到了这片草原之上。
只是,能够满足蒙骜的要求的战马,即便在义渠草原之上也属于宝马的存在,义渠人岂能轻易让出。
即便是让出,一匹两匹也就算了,可秦人要的却是他们的全部。
不可避免地,秦人和义渠人再度产生了冲突,甚至爆发出了斗殴。
愈演愈烈的局势在赵国暗卫的推波助澜下,更是勾起了义渠人对秦人的憎恨,普通的斗殴很快便成了有组织有规模的械斗,而正当械斗
就要朝着反叛的道路疾驰之时,王龁带着手下的大军及时出现,瞬间压灭了各方的火苗。
结果自然不言而喻,掌握着整个国家机器的秦人几乎毫不费力地就镇压住了这场未遂的叛乱。
义渠人不仅损失了数十名汉子,更是失去了几乎全部的宝马。
甚至,秦人对义渠人的看管和压迫,也随着这次未遂的叛乱愈演愈烈了起来。
原本已经在不断融合中的两个民族,也在这次既遂的械斗之后,逐渐又变得泾渭分明了起来。
更要命的是,秦人诸如王龁等高级将领虽然也猜到了这里一定会有赵人推波助澜的情况,可偏偏,他们对此根本毫无办法。
仇恨的种子一旦种下,便不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了。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义渠草原的确是优良的放牧之地,三千战马很快便筹集完毕。
随即,在秦王的特批之下,秦人又在义渠草原之上划分出了最为肥美的一片草地,专供重骑兵战马的繁衍和饲养。
也不知是该称赞秦王的发展眼光,还是该怒斥秦王的目光狭窄。
说他目光狭窄吧,他连重骑兵的延续性都考虑到位了;可说他目光长远吧,这样划分草原的行为简直就是在对义渠草原竭泽而渔。
或许,在他的眼中,义渠人,从来都不是秦人吧!
也只有这样的说法,才可以理解秦王的这一系列操作。
也在这迷惑的操作之中,义渠的人心也渐渐疏离了起来。
这边赵国在想尽办法让新附之地归心,而那边的秦国,却是在毫不犹豫地剥削着他们曾经的国人。
高下立判之间,两国的差距也在逐渐拉开着差距。
当不管怎么样,秦国总算是有了合适的人和战马。
最后,人与战马的铠甲,自然也在打造之中......
而在这打造的过程中,蒙骜和他选出的重骑兵们也没有丝毫耽搁,仅仅依靠着石块便开始了重骑兵战术的演练。
只可惜的是,他们的演练似乎很快就遇到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