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六十三章 科学家们(3)
    艾森斯坦,1823年4月16日出生。而就是这样一位年仅22岁的小伙子,成功在弗兰茨的《科学》杂志上将整个欧洲的数学界震惊到哑口无言。

    他用一共二十五篇文章,讨论了二次和三次型、二次剩余的互逆定理、双二次剩余的基本定理及关于椭圆函数和阿贝尔函数的注记等。

    尤其是双二次特征互反性定理和三次反转定律的证明,并发现了二元三次方程的最简二次协变量是它的黑塞行列式,直接驳倒了整个欧洲数学界。

    不过虽然艾森斯坦的发现很伟大,但是维也纳皇家科学会却有些犯难了。因为这个家伙的成分实在太有问题了,犹太人、新教徒,并且来自普鲁士。

    他几乎是把奥地利帝国讨厌的BUFF全都叠满了,不过弗兰茨倒是觉得无所谓,伟大的科学发现不该被政治成分所埋没。

    而且把这位艾森斯坦列为《科学》杂志的数学奖获奖人毫无疑问会引起巨大争议,这种争议会带来巨大的传播效应。

    它可比弗兰茨设立的百万弗罗林大奖的宣传效果要好得多。

    它既能体现《科学》杂志评奖的公平、公开、公正,同时还能宣传一下奥地利帝国的学术环境,毕竟奥地利帝国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都是专制和落后的代名词。

    这种名声通常不会带来直接的优势或者是劣势,但是它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本国国民,甚至是中立方与敌对势力的认知。

    同时也是对奥地利国内学术界的一种反向激励,虽然科技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已经有不少人有了“奥地利的科学技术世界第一”的离谱想法。

    弗兰茨还是觉得让这帮人清醒一下比较好,毕竟固步自封和目空一切可要不得。弗兰茨相信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而不是靠资本剥削。

    虽然此时弗兰茨就是奥地利帝国,乃至整个德意志地区最大的资本家、地主、以后还可能是官僚和皇权代言人。

    另外所谓的“百万大奖”不过是个噱头,实际上是有多个奖项总奖金为一百万弗罗林。

    但这种文字游戏还是挺好用的,毕竟哪怕到今天也是博眼球的利器。

    即便是十万弗罗林对着那些大学教授来说也有着非凡的吸引力,历史上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教授年薪通常也不会超过600弗罗林,一些知名教授的年薪也只有1000弗罗林。

    一位普通教授想要赚十万弗罗林,哪怕是不吃不喝也需要166年时间。

    其实同一时期法国教授的年薪也差不多,通常在1000到2000法郎之间(这里用的是书中的兑换比,1弗罗林=2法郎。)

    相比之下普鲁士和美国的教授待遇要好得多,前者的年薪通常在800到1200塔勒之间(这里用的是书中的兑换比,1塔勒=1.5弗罗林。)

    后者理论上讲年薪可以达到600-2000美元(1200-4000弗罗林),不过可能会有一些克扣,或者是欠薪的现象发生,实际收入会不及预期。

    这个时代教授待遇最好的是英国,通常在300-1000英镑之间(3000-10000弗罗林),而部分名校的知名教授甚至会突破这一界限。

    不过即便是一位英国的知名教授,十万弗罗林的奖金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顺带提一句,这个时代待遇最差的是亚平宁地区的教授们,他们的收入仅比熟练工人高一些。

    撒丁王国的顶级物理学教授也仅有500弗罗林的年薪,而教皇国最有名的水利和建筑学专家只有300弗罗林的年薪。

    两西西里王国的教授们甚至不得不去兼职干农活和手工业才能养活自己的家人,不过两西西里王国的情况和奥地利差不多很多教授本身就是有钱人并不靠薪水过活。

    至于俄国也与法国和奥地利差不多,只不过收入可能会相对较少一点,但社会地位远不及在奥地利和法国的同行们,这主要是他们遇到了一个尚武的皇帝。

    艾蒂安·勒努瓦,第一个发明可实用内燃机的发明家。

    实际上他除了内燃机以外,还有很多发明,只不过这些往往都是半成品,所以最终导致这位伟大的发明家饿死街头。

    历史上艾蒂安·勒努瓦是比利时人,只不过由于一场卢森堡危机,他所生活的西卢森堡省已经划归到卢森堡大公国境内了,所以他此时便成了一名德意志人。

    这位老兄的经历可谓是倒霉至极,父母都是小镇城乡结合部老实巴交的手工艺人。

    但艾蒂安·勒努瓦不甘心一辈子就当个“踩缝纫机的”,于是乎在十六岁时不辞而别前往当时的世界之都——巴黎。

    然而一个没钱,没学历,没经验,更没人脉,未成年的乡下小子能在巴黎混出名堂就怪了。

    彼时那个声称“混不好就不回来了”的艾蒂安·勒努瓦只能从“bus boy”混起,但即便用了四年时间也没被允许学习任何技术。

    “bus boy”指最低级的搬运工,连学徒工都算不上,非常遭人鄙视的一种行当,通常由那些“黑户”来担任。

    到了1842年艾蒂安·勒努瓦响应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一世的号召,想要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只不过他还没走到烈日要塞就被路过的德意志联军俘虏了,于是乎后者就进了普鲁士的战俘营。

    然后法国人就打了过来,普鲁士军队慌忙逃跑,艾蒂安·勒努瓦和其他战俘被放出了战俘营。

    本以为这次终于得救了,结果又被法国的让·杜尔德将军强征入伍,并称要带他们打到莫斯科去。

    不过由于阿尔布雷希特的军队回援,在其先头部队的骚扰下法军很快就陷入了劣势,最后让·杜尔德决定孤注一掷正面硬刚由阿尔布雷希特率领的德意志联军的主力。

    结果艾蒂安·勒努瓦再次成了战俘,他觉得自己没有混好所以不打算回家便自称是法国人。

    结果在“血腥归途”之中差点被路上的卢森堡人和列日公国居民杀死,好在已经加入德意志邦联军队的父亲认出了他才免于被活活打死的命运。

    艾蒂安·勒努瓦再次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小镇,本想着继续家传的手工业。

    但卢森堡作为整个德意志邦联中最富有的公国之一,对教育一向是非常重视的。

    于是乎艾蒂安·勒努瓦又从手工作坊回到了学校之中,在用三年时间完成全部学业之后,他以优异的成绩得到了卢森堡政府的推荐进入了维也纳大学学习化学。

    弗兰茨自然是知道其大名的,所以便动用了一点小手段,让其进入了机械工程学院。

    艾蒂安·勒努瓦对此只能表示认命,毕竟他这短短的二十年间经历的无奈之事实在太多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