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狂野北美1846全部章节 第840章 新的问题凸显出来
    已处于瓦解状态中的奥斯曼帝国遭此重创,已经对赢得战争胜利不抱希望。

    10月27日,奥斯曼帝国代表在停泊于摩德洛斯港的唐国“新夏威夷公爵”号战列舰上,与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

    第13次伊佐河战役空前惨败的消息传来,简直就是一场空前的政治地震,从而导致奥匈帝国统治全面瓦解,这一分崩离析的进程已经无法挽救。

    奥匈帝国内部积压的矛盾彻底爆发,已经呈现处处烽火的形势。

    捷克斯洛伐克人、波兰人、南斯拉夫人纷纷起来反抗,这些民族分别宣告国家统一和独立,摆脱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

    处于绝望的奥匈帝国统帅部,亦于1918年10月26日,在帕多瓦同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宣布战败投降。

    这个时间点,比原来历史上提前了整整一周。

    同样失败的阴云笼罩着德意志帝国,在盟友纷纷缴械投降后,德国人也扛不住了。

    第13次伊佐河战役惨败的消息传来,德军已经无力弥补南线战场的兵力短缺,从粮食,武器到弹药全都极度匮乏,战争已经无以为继。

    11月27日,德军最高统帅部兴登堡元帅、鲁登道夫将军以及德国首相、外交大臣等政府要员,为采取紧急措施而举行会议。

    鲁登道夫在会上表示道:

    “德军无力在前线展开攻势去摧毁敌军,凭借防御行动求得和平也不可能,胜利也无指望了。

    唐国的空中优势非常明显,他们几乎拥有无穷无尽的物资和兵力来源。这将摧毁我们的一切努力,应当通过外交途径结束战争。”

    在西线战场

    9月3日,德军被迫从亚眠突出地带撤退,德军在这片战场损失惨重。

    协约国方面,集中了英法唐三国的两个装甲师,三十二个步、骑兵师,利用空中优势的打击,迅速突破了德国军队的前沿阵地。

    几天内,德国就把1918年3月开始进攻时所占领的地区丢得一干二净。

    9月12日至9月15日,德军在圣米耶尔突出地带又遭到了惨败。

    在这一战役中,被协约国俘获的德军就有十六万多人,再度遭到重创。

    协约国军队以优势兵力在玛恩河、亚眠和圣米耶尔等三个突出地带,对德军及其同盟国军队实施打击,彻底奠定西线战场的优势地位。

    从1918年夏季至今,德军损失的兵力已达七十多万,由于后备兵力已消耗殆尽,无法补充,使得西线德军的兵力处于很大的劣势。

    南线战场的失败犹如丧钟一般,彻底击垮了德军抵抗的意志。

    鲁登道夫将军不禁哀叹道;“10月25日是德国军事史上的最黑暗日子。”

    西线战场上

    早在九月初,协约国军队开始在兰斯和凡尔登之间发起总攻,并很快地突破了兴登堡防线。

    比利时军队也大举反攻,开始收复本国领土,德国失败已成定局。

    大唐帝国军队在巴尔干战场的反攻也取得很大胜利,9月29日,保加利亚向协约国投降。

    西线战场和南线战场先后崩溃,战线向德国本土推移,已经成为难以避免的灾难前景。

    此时国内的矛盾总爆发,令德意志帝国焦头烂额。

    11月27日的内阁紧急军事会议上,兴登堡元帅向德国政府提出:

    “立即向我们的敌人呼吁媾和……形势日益吃紧,可能迫使最高统帅部作出沉痛的决定。”

    德国将军们一致认为,签订停战协定是挽救帝国的唯一办法。

    实际上

    早在10月4日,德皇威廉二世就任命具有自由主义色彩的马克斯·巴登亲王为总理,主持媾和事宜。

    只不过在这个时候,德皇威廉二世尚心存侥幸,希望以保留德意志帝国体制的情况下,能够体面的退出战争。

    德国新政府在瑞士政府的协助下,向唐国首相提出:

    倘若以“十五点”为基础媾和,德国愿意签订停战协定并开始和谈。

    “十五点”是唐国首相胡永堂勋爵于1918年1月8日,在唐国下议院的演说中提出来的和平政策,旨在以此为核心结束战争。

    胡永堂勋爵的“十五点”政策,是在国际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的形势下,提出的瓜分世界“和平纲领”,并且着重提出了“沙俄威胁”问题。

    唐国此举的目的,就在于把对德谈判的外交主动权抓到自己手里。

    10月8日,唐国复照德国,要求它的政府确认接受“十五点”以及胡永堂勋爵后来历次声明中所提出的要求。

    到10月23日,唐国政府才把德国政府停战媾和的要求通知给协约国,并提出以首相胡永堂勋爵“十五点”作为未来“和平条约”的基础。

    大唐帝国政府表示;

    若不以“十五点”为谈判基础,大唐就单独和德国媾和。

    在这种逼宫情况下,英、法、意等国经过多日的闭门磋商,代表协约国集团于10月27日通知唐国,同意以“十五点”为基础开始与德国谈判。

    此时,威廉二世皇帝已被迫退位逃往国外,巴登亲王的内阁也宣布辞职。

    1918年11月1日,以德国不管部大臣马提阿斯·艾尔兹贝格尔为首的德国代表团,在巴黎东北部康边森林的车厢里接受了停战条件,正式签署了停战协定。

    当日中午11时,正式宣布停战。

    这个时间,比原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提前了整整10天。

    康边协定的签署,意味着历时五十一个月零四天的列强瓜分世界的大战的结束。

    这次战争,其规模之大在历史上是空前的,三十四个国家近十亿人口被卷入了战争。

    战火蔓延的面积达四百万平方公里,各国直接参战的人数达七千万人之多,战争波及的人口达到3.5亿。

    在战争中,有一千万余人战死、二千万人受伤。仅参战国的直接军费就达二千零八十亿唐元。

    战争使各国人民陷于更加困苦的境地。而唐国垄断资产阶级却大发横财。

    唐国垄断资本1916—1918年的三年间,每年平均收入比大战前的三年增加了六十九亿美元,成为最大的赢家。

    仅“灭菌王”(磺胺)一项,每年就带来十数亿唐元的巨额利润。

    12月初

    帝都朝歌城(费城)迎来了一场飘飘扬扬的大雪,将偌大的都市装扮的银装素裹,被所有人都增添了一份好心情。

    战争胜利的消息传来,举国一片沸腾。

    大唐帝国的民众依然以华人传统的方式,敲锣打鼓,舞龙舞狮来欢庆这一喜讯,从此世界恢复期待已久的和平。

    仙寿宫里

    宫殿里一片喜气洋洋的氛围,大唐帝国首相胡永堂勋爵即将率团前往巴黎,参加关于战后国际格局划分的战后会议,并且与盟国商讨对战败国相关的惩治举措,包括战后赔偿问题。

    首相胡永堂勋爵提出的“十五点”政策,是“战后巴黎和平条约”的基础,他当然不让的要出席这一重要国际会议。

    宫殿里的众人笑语盈盈,都是一副轻松的神色,战争胜利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好消息。

    大唐帝国方面行动非常快,在德国投降的第一时间,便组织了有230余艘大型客货轮船组成的大型船团,通过奥斯曼帝国掌控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黑海。

    先遣兵团5.2万余人顺利接收了德国占领的乌克兰南部敖德萨沿海地区,乌克兰东部生产煤铁矿产地区和克里米亚半岛,对该地区实施军事占领。

    与此同时

    大规模驱逐在该地区的乌克兰人和沙俄白人,强令其搬迁到乌克兰中部地区安置,给后续大唐帝国退伍士兵安置腾地方。

    大唐帝国先后向欧洲输送了高达276万远征军官兵,将在半年以后陆续展开复转退役工作,主要的安置地区就在克里米亚半岛和乌克兰南部敖德萨沿海地区。

    预计在今后的两~三年内,上述地区将安置80~85万退役官兵,远期达到100万规模。

    现在趁着局势混乱的时机,将上述地区都腾空了,也便于今后的治理和统治。

    跨洋输送军队可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在总计两百七十六万远征军官兵中,伤亡共计38.2万余人。

    除了赴欧远征军中的中高级军官将陆续返回帝国本土外,大部分官兵将就地安置,主要的去向就是克里米亚半岛和南乌克兰地区。

    法国也希望留下尽可能多的大唐帝国远征军官兵,以弥补巨大的人口损失,数字大概在70~80万人之间。

    还有部分退役官兵愿意去英国,这部分人数正在统计中,将在退役后陆续安排,约莫三十几万至四十万人之间。

    还有少部分人会流向其他欧洲各国,真正返回帝国本土的不会超过二十万人,其中以军官为主。

    回顾克里米亚半岛和乌克兰南部主权问题

    大唐帝国并不是从沙俄接手上述地区,而是从战败的德国接受上述地区,这关系到重要的法理依据,这一点必须要厘清。

    在《布列斯特和约》签订后,德国和奥匈帝国军队根据条约,先后占领了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波罗的海沿岸地区。

    随着第1次世界大战的落幕,德国为首同盟国战败,这片土地就换了新主人。

    大唐帝国占据了乌克兰黑海沿岸地区之后,整个乌克兰地区就变成内陆,不再拥有出海口。

    而这样的黑海地区新形势,也符合英法等国限制沙俄的初衷,符合欧洲国家的地缘战略利益,因而得到世界列强的支持。

    否则,想在欧洲咬下一块肥肉来,那真的是千难万难。

    谁都知道

    在沙俄这样的庞然大物门口放一个巴尔干小国,压根起不到隔离和阻挡作用。

    在打赢第1次世界战争后,世界列强的目光就转向了沙俄,这里已经成为令他们寝食难安的大问题。

    法国人自然不用说,福煦元帅希望从西线战场抽调出200万军队,组成多国联军干涉沙俄内政,一举消灭这个危险的源头。

    究其原因

    是因为沙俄新政权上台后,公然宣称不承认沙俄前政府在国际上欠下的600多亿法郎的巨额债务。

    这笔空前庞大的数字中,属于法国政府和私人高利贷者的债务就超过三分之一,总额超过200亿法郎。

    仅在1914年之前,沙俄欠下的法国各种名目贷款就高达140亿法郎,最早的甚至可以追溯到一百三十年前。

    战后的法国满目疮痍,背负着唐国的巨额战争债务,被称之为“躺在手术台上的泥足巨人”,又怎么能够忍受沙俄老毛子赖掉如此大一笔钱?

    所以,在多国联合武装干涉沙俄问题上,法国人非常积极。

    英国最积极的是现任陆军大臣丘吉尔,其在不久前与唐国代表商谈的会上宣称;“要在明年春组织14国军队联合武装干涉沙俄,英国为此已经做好了准备。”

    罗斯塔社(塔斯社的前身)援引了芬兰新闻局的一则消息,证明了丘吉尔所言非虚,具体入侵的14个国家都确定下来了。

    那就是;

    英、唐、法、意、日、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乌克兰、波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

    实际上这是个伪概念,名单中除了排名前5的世界列强之外,其他的都是原属于沙俄的地区。

    这些都是从沙俄帝国分离出来的,它们仇视沙俄百年压迫,想摆脱俄国控制成为独立国家,因此才联合反抗苏俄,属于民族和历史问题遗留问题。

    真正参与者,是英、唐、法、意、日五大国,这其中各国态度不同。

    法、日两国最积极,法国在今年8月于巴尔干地区已经组织军队入侵沙俄,展示了极为强硬的态度。

    扶桑在1918年4月5日,英、日两国军队在海参崴登陆,入侵沙俄。

    这其中,扶桑一出手就拿出了1.2万兵力,随后增长到三个陆军师团4.4万余人,并且计划进一步增强兵力,加大武装干涉的力度。

    英国的态度犹豫不决,沙俄赖帐之举,英国人当然也大为光火,因为他们也是最大受害者之一。

    乔治首相是头疼于战后英国的经济百废待兴,拿不出过多的资金发动新一场干涉战争,而且国内民众极为厌战,所以划水的成分居多。

    陆军部长丘吉尔虽然是强硬的好战派,但并非内阁首相,在内阁中也受到很大的制擎,难以影响到伦敦最终政策。

    英国现任财政大臣张伯伦强烈反对武装干涉沙俄,认为伦敦的财政已经不能够支持这样一场战争,需要足够的时间休养生息。

    他说道;“我们的小伙子已经牺牲足够多了,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让他们回家与家人团圆,享受难得的和平安宁。”

    这样的言论,在内阁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大唐帝国的态度暧昧,看起来一副积极性不高的样子,至今还没有向远东派遣兵力,也没有利用手中的筹码做文章。

    而意大利完全是墙头草,如果英法唐等国都大举出兵,那么意大利自然当仁不让,顺手捞一把。

    反之则旁观划水,这一点他们最擅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