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565章 撤卫所合州府以调兵遣将,培英才知忠魂令志士无憾!
    待军务院众臣在武英殿站好(此次与会人多,不方便坐),朱媺娖便回到御座上,用清脆明朗的声音道“今日军务院会议,是为了商讨西北边防之事。”

    说完,朱媺娖让人将准备好的一摞册子分发下去。

    册子上内容主要是西北诸多势力的情况,以及过去两三年,西北一些事情变化,等等。

    主要是为了避免与会众臣对西北情况两眼一抹黑,没有想法。

    这样的开会方式,以前大明是没有的,因此第一次参加这种层次会议的张煌言等人既觉得新鲜,又难免激动。

    因为军务院众臣此前对西北的了解很少,故而此番军务会议上并没有什么争论。

    李岩、朱大典等人主要是对朱媺娖的决定进行完善,其他人则做一些细枝末节上的补充。

    即便如此,会议也长达两个小时。

    最终,军务院最初作如下决定——

    新组建四镇边防军,初拟以李过为第十五镇总兵,以辛思忠为第十六镇总兵,以李仁为第十七镇镇总兵,以王复臣为第十八镇总兵。

    令四镇边防军尽快完成换装与加训,接到军务院调令后立即开拔,克期抵达各自驻地。

    至于各镇驻地所在,则与此前朱媺娖所推行的边镇入省府制有关了。

    在省府制中,朱媺娖明确将原陕西行都司(主要指肃州、甘州、山丹、永昌、凉州、镇番、西宁、镇浪等诸卫所),以及原属于陕西布政司辖下的临洮府、巩昌府、洮州卫、岷州卫、靖虏卫,正式划分为甘肃省。

    另外,甘肃省还兼管归附大明的青海部分土司。

    因卫所皆在此番改制中废除,故实际上,如今大明的甘肃省由西北向东南下辖诸州府如下

    肃州(原肃州卫、镇夷所、高台所)、甘州(原甘州卫、山丹卫)、凉州(原凉州卫、镇番卫)、西宁府(西宁卫)、庄浪府(原镇浪卫、古浪所、碾伯所及内外长城间的大小松山区域)。

    另外还有临洮府、巩昌府、洮州、岷州、靖州(原靖虏卫),及归附的若干青海土司。

    巡抚治所,即省城,定在原临洮府甘州中护卫之地,兰州。

    陕西这边,宁夏镇诸卫所被并为宁夏府,延绥镇(榆林镇)诸卫所则并为延绥府。

    但此次军事会议上,朱媺娖直接透露,以后大明将向北开阔疆域,宁夏、延绥都有可能由府变成省。

    此番,除宁夏、延绥由边镇变为边府,以及切割了部分府、卫给甘肃外,陕西下辖其他州府基本不变,省城依旧定在西安。

    不过,吕大器作为陕甘总督,却是带着其督标镇驻防于平凉府固原州这个原大明三遍总督的老治所。

    由此,此番军务会议,命辛思忠所领第十六镇驻守肃州,并整编甘肃旧官军为一镇卫戍军协防。

    令李过领第十五镇驻守甘州,令李仁所领第十七镇驻守西宁府。

    又令贺珍所领陕西卫戍军驻守庄浪府。

    再令王复臣所领第十八镇及陕西卫戍军罗岱部,驻守宁夏府。

    至于原来驻守宁夏府的牛成虎部,则被整编成一镇卫戍军,调往甘肃协防甘州。

    延绥府则有高一功、孙守法各领一镇陕西卫戍军驻守。

    原陕西卫戍军还剩下白广恩部及一镇新编卫戍军(主要由北伐之战中收降的陕西义军、绿营兵组成)。

    白广恩在北伐之战后便上奏,希望能告老还乡,解甲归田。

    朱媺娖自然是允了,并封了个骑都尉(非世袭)的爵位,以表示其并非刻薄寡恩之辈,而是宽宏大量——毕竟白广恩曾降李自成。

    正好成都军事学院那边原顺军降将刘汝魁、牛万才终于毕业,于是便被委任为这两镇陕西卫戍军的副总兵,代理总兵之职,有功劳后再转正。

    其他北伐时归属吕大器麾下的张广才、冯双礼、马元利部,都属于四川卫戍军,因为和硕特汗国对西康地区的入侵,使得四川西部边防形势紧张,这些四川卫戍军都被调回去了。

    当初归属于李定国麾下的王祥、白文选部重庆卫戍军,也被调回了重庆,负责镇守地方,毕竟重庆土司也不少,且地理位置重要。

    根据吕大器最近传来的奏章,其派刘汝魁部驻守洮州,派牛万才部驻守岷州。

    因为这两地都和青海接壤,虽然靠近大明的多是一些归附土司。

    但这些土司并不如四川、重庆那些土司一般听话,再加上固始汗势力如今在西部如日中天,这些土司究竟心向固始汗,还是心向大明,很难说。

    所以,与青海接壤的洮州、岷州还是很需要驻军的。

    为了令甘肃各军镇可以互相合作,此番军务会议还命李过代理提督甘肃军务之职。

    李过及甘肃、陕西各军镇总兵都受吕大器调遣。

    相较于以前的大明制度,减少了巡抚统兵这一节。

    但甘肃也是需要巡抚的——如今朱媺娖还在为甘肃巡抚人选发愁呢。

    ···

    这场军事会议结束后,张煌言等三位新科进士,以及参谋司参谋刘世勋被留下来谈话。

    张煌言就不必说了。

    陈邦彦是前年乡试中的举人,二月份在南京参加会试,虽然只名列三甲,得了个同进士出身。

    但朱媺娖通过后世历史知道这个人,便特旨将其掉入军务院实习。

    刘世勋则是原浙江舟山副将黄斌卿军中都督佥事。

    其人算是在崇祯年间弃文从武的典例之一,为崇祯十年武进士,兼通诗史,腹有韬略。只是仍有些书生气,实战经验有些欠缺。

    不过朱媺娖对此人倒是颇有期许,希望其能成长为卢象升那样文武双全的儒将。

    故黄斌卿部接受整编后,朱媺娖便让刘世勋进入南京军事学院将官进修班学习。

    至于阎尔梅,此人在后世历史中的经历就有些传奇了。

    其为徐州沛县人,十六岁中秀才,崇祯三年(27岁)中举人,为复社成员,与张傅、陈子龙齐名。

    因反对阉党,遭受陷害,不能参与会试,一时仕途断绝。

    但阎尔梅并没有如陈之遴那样就此痛恨整个大明,进而投清——在清军入关后,阎尔梅很早就到史可法麾下为幕僚。

    他提议让史可法趁顺军反攻清虏之机进军山东、河南,收复失地,却未被史可法采纳,于是失望离去。

    后徐州、扬州相继陷落,阎尔梅散尽家财,组织抗清活动。

    为了掩饰身份,他更是出家为僧,自称蹈东和尚。

    自1645年起,43岁的阎尔梅流亡于全国各地,矢志复明,虽倍受艰辛,却百折不挠,志不稍屈!

    一直到1673年,即康熙十二年,七十岁的阎尔梅见自己老朽,却复国无望,这才返回家乡。

    即便如此,他临终时仍叮嘱后人,要恪守大明习俗,不仕清国。

    至康熙十八年,77岁的阎尔梅才满眼不甘地与世长辞···

    ‘绝对的铁杆复明志士!’

    这是郝光明对阎尔梅的评价。

    朱媺娖也是认可的。

    此番召见阎尔梅,朱媺娖便是准备委以重任,令其能在此世无遗憾,并见证大明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

    第二更。

    晚安~

    本章完

    wp

    /

    </p>

    <crpt>;</c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