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18章:这个后续,有点神奇啊!
    为什么智瑶要选“唐”来做国号?看看楚君章、秦君刺以及其余诸侯的反应就知道了呀!

    他们猜测唐国接下来会以灭掉晋国为首要目标,好让国号的选择具有法理性,要么是一下子情绪就会得到放松,不然就会从一开始就敌视新生的唐国。

    某方面来讲,诸侯在接收智瑶释放的信号之后,他们必定会进行权衡,会做什么选择,看的其实还是所在国家当前的状况。

    能够牵头国家不多,一圈看下来就一个楚国。

    而楚国自己的麻烦还没有解决,更有吴国灭亡之后的肥肉等着,哪怕知道唐国会取代晋国成为中原一霸,他们最大的可能性还是会选择当前的利益。

    智瑶很早之前就在楚国进行部署,控制楚国没可能办到,令一些楚国贵族帮忙讲话还是能够办到。

    现在看的是那些被收买的贵族能发挥的作用,到底是有多么大了。

    另外再讲一遍,国号重复就是认爹,姬唐是怎么一回事?难道是认祁唐当爹吗?

    其余的时代,比如曹魏,他们也是在认姬魏为爹?

    诸夏历史上重复的国号太多,有些是想要获得法统上的继承,更多是因为地理位置,少数则是没读书瞎胡闹。

    同样国号就是认爹,显然这种说法……有点那什么了。

    在脑回路这一方面,一直以来智瑶跟很多人都不相同,他也是废了一番功夫才想出一个别人能够“意会”的处理方式。

    天幸,楚君章的选择不是立刻对抗,他或许会在后面转过弯来,但也是以后的事了。

    有了楚君章和秦君刺带头想要跟唐国展开合作,起码短时间诸侯围攻新生唐国的危机也就得到了解除。这一点对唐国很重要,换作立国就遭到围攻,哪怕能够扛住,智瑶又要花多少年才能回过气来?

    所以了,一些莫名其妙的举动或选择,它其实带着极为明显的针对性!

    做成了一件事情或许带有侥幸色彩,更多的则是看有没有抓住机会。

    智瑶选择的时机就挺好,目前诸侯都有各自无法无视的麻烦,哪怕有心联合剿灭新生的唐国,打从事实上也无力去组建联军。

    在接下来,智瑶跟楚君章有许多需要聊的事情,比如各自在南和北发展,互相之间不找麻烦,致力于吞并南、北的各国之类?

    当然了,事情不会那么简单,同时也不可能真的没有破坏行动,智瑶就是想给楚君章知道一点,唐国短时间内不会南下,一旦楚国拒绝提议,事情也不会有多少改变,无非就是展开对抗而已。

    智瑶认为楚君章接受提议的几率更大。

    毕竟,有了吴国的教训在前,楚国不会想看到越国在吴国的基础上崛起。

    那么,有灭掉晋国的诱惑在前,同时又让唐国和楚国有了一起针对越国的这一个目标。

    现在就看楚国君臣的选择,是选择跟唐国合作,或是联合诸侯讨伐唐国。

    智瑶还是坚信楚国会抓紧时间赶紧吞并南方诸国,以便在南北对立形成之前优势,比唐国的南下,更早发起北上之战。

    “我现在就是处在最危险的时刻。如果诸侯没有马上组建联军,直接在宋国地界攻击,危机也就暂时得到解除,接下来才能够分化拉拢……”智瑶想道。

    认真讲,智瑶从不觉得诸侯愚蠢。

    即便有些诸侯真蠢,他们也有聪明的臣子。

    最怕的其实是一个有足够实力又愚蠢的家伙,不管不顾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比如不管其它就是要打死新生的唐国。

    真有那样的诸侯?他们那些臣子的存在就是智瑶……或者说唐国的幸运了。

    智瑶当然还有另外的保险,也就是一再展现出智氏的强大。

    关于智氏是怎么个强大的模样,早几年智瑶就一再展示,为的就是让诸侯保持理智。

    一旦诸侯思考想打死唐国会出现多少损失,乃至于极可能反而被唐国打死,他们做出选项之前就要慎重再慎重了。

    现在有一个问题,新生唐国的疆域范围有多大呢?

    原有的卫国全面被智氏吞并。

    齐国的东来还是陈国的地盘。

    晋国则是缺了西边半角以及腹心的一小片。

    从现代的行政单位来算,唐国掌握着山西的十分之八,享有河北全境,占据河南北部,控制山东约三分之二,侵入内蒙南部,用面积计算约是五十五万平方公里左右。

    只有五十五万平方公里?看着是挺小,但现在是战国初期啊!

    从疆域面积来算,唐国略输于楚国。

    要是从开发度来计算的话,没有任何疑问的地方就是唐国的精华地带是当前各诸侯国中最多的一个。

    拿产粮地来讲,晋国原先的“温”和“原”都变成了唐国持有,智氏之前还在“邯郸”以东开垦了七八万顷农田,后来增加到十三万顷。

    以为十三万顷的农田很少?确实有点少,还是那个说法,目前是战国初期,许多诸侯国的疆域面积未必有十三万顷。

    智瑶觉得自己接下来需要搞清楚的是唐国到底有多少农田,心里则是知道想有个精确数据会很难、很难、很难!

    其实,当下没有人任何一个国家能在什么事项上做到精确,有个不靠谱的数据都算不错,更多压根就是两眼摸黑。

    智氏……,以后应该说唐国了,一旦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能够增加二十多万顷的良田,必将会成为支撑智瑶一再发动国战的底蕴。

    当然不是只依靠“邯郸”以东或大河周边的农业区,肯定要将其它区域的产粮区算上。

    不能忽视原来的齐国有多少人口,他们不可能全部依靠向外购买粮食度日,维持将近两百万人口的口粮不是那么干的。

    在之前,智氏就已经在统计齐国到底有多少农田,一时半会很难搞得清楚,唯一弄明白的就是旧有齐国的桑麻田多到恐怖的程度。

    那是自然的事情,谁让齐国曾经是个纺织大国,想要获得足够原料,怎么可能少了桑麻田呢?

    原先的智氏也是那种情况,桑麻田的数量极多,后来才在智瑶的干涉下逐渐改为产粮用田,多少则是影响到了智氏对桑麻的获取,进而减低了智氏的纺织产业。

    没有什么是十全十美的事情,差别在于人怎么去选择和布置。

    智瑶后面将桑麻田部署到河北去了,事实证明则是一个绝佳的做法,原因在于那片区域的降水量太过充足,大量的桑麻田能够对改变地理环境起到作用。

    人口方面?唐国的人口约在四百七十万左右,以数量而言算是各诸侯国中的最多。

    能够有那么多的人口,自然是智氏接连吞并了那么多的国家以及家族,仅是灭掉魏氏就能增加五十万左右。

    战国初期的四百七十万人口,无疑是一个比较恐怖的数字,看就看智瑶能不能消除掉旧有各国在黎庶心中的地位了。

    想着事情的智瑶几乎没有在听钟全跟罕达进行会谈。

    现在智瑶已经是一国之君,该有的排场要整起来,怎么能够亲自与人商谈国事呢?

    负责跟罕达沟通的就是钟全。

    而钟全接下来会在唐国获得高位,却不是执政之类的玩意了。

    “姬周本就执行三公九卿制度,只不过是未完整版。唐国的建立还是有些仓促,只是不能延续当前各诸侯国的做法,必须做出一些改变。”智瑶在想的就是这个。

    三公九卿确实是出自姬周王朝,后来在西汉才全面完善。

    说这一次立国太仓促,主要是智瑶还在使用什么制度上犹豫不决,以至于国家是建立了起来,不确认使用什么制度,导致官职方面还没有任命,仅是给予了高规格的待遇。

    按照其余人看来,唐国除了继续走诸侯国的制度,还能是什么呢?

    “肯定不适合用三省六部,目前没有那么多的人才,哪怕凑数也凑不出所需要的人员,再则凑数还不如没有。”智瑶看到罕达站了起来,停止思考将注意力收回来。

    “如此,臣告退。”罕达对智瑶行礼。

    怎么罕达会对智瑶用“臣”自称?这样没错,不管郑君易还是唐君瑶,他们都是周天子的诸侯之一,等于各自的臣子不归对方管,该是“一家人”就是。

    另外,怎么变成了郑君易?那是郑君胜已经薨逝了。

    在当前的局势下,除非是极少数的国君,要不然薨逝很难引起列国的注意。

    郑国依旧是二流强国,然而郑君胜的薨逝时机有点不对,大家全被楚国的会盟以及智氏化家为国吸引,派个使节前往吊唁的流程会走,其余很难奢望了。

    在楚国没有牵头组建联军攻打唐国的这种背景之下,郑国更换了一国之君,并且迫切希望能够跟新生的唐国有一个不错的开始。

    “君上。”钟全用新称呼心里多少有些别扭,一定不会表现出来,顿了顿之后才继续说道“郑国愿以‘燕’地置换‘祭’地。”

    这个“燕”地指的是原先的南燕。

    智瑶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如此便好。”

    唐国有“虎牢”这个战略要地,有没有“祭”地并不重要。

    说得更明白一点,那个“祭”地没有难以攻打的山川险地,唐国不想过分刺激郑国的话,没有余力去重新恢复生产,开发了也可能毁于战火,置换“南燕”会是一个妥善的选择。

    对唐国来讲“祭”地无关紧要,但是对郑国来讲“祭”地是“新郑”的北面门户,进行置换有利于唐国接下来跟郑国的邦交关系。

    郑国这边的人离开。

    一直在等待的韩庚立刻求见了。

    韩庚行礼之后,说道“庚不为晋正卿。”

    一句话而已,说得智瑶很明显的愣住了。

    智瑶问道“如此,庚欲何为?”

    韩庚没有丝毫的犹豫,说道“入唐!”

    再讲一遍。

    什么玩意来着?

    老实说,智瑶有预料过这种情况,只是没有想到真的成了这样,一时间有点没能反应得过来,给愣在了原地。

    </p>

    <crpt>;</c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