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华走后,国际化事业部就四零五落了。
产品、运营分别由彼时抖乐对应的负责人接管,算法、技术汇报回各自中台。
再后来,周晶锦上位,全面接受海外业务。
抖乐首个国际事业部走向了尾声,独立王国宣告解散。
从来没有人见过愠怒之色爬上顾允的脸,在工作中的他,彷佛一个情绪绝缘体。
但与会人士都能够清晰地听见他说了什么。
“我现在不会有什么生气的情绪,我对一个人最大的负面情绪,就是失望”。
......
“如果你们足够关注竞品的话,应该也能注意到一家名为y的公司。”
会上一片沉默过后,顾允再次发了话,给整个团队指明了方向。
y,它的前世就为某音献上了第二个产品躯壳和海量内容燃料,与算法融合后,爆发了顽强生命力。
不过,在两家公司顺利会师前夜,都陷入了一段时期的挣扎。
此刻的顾允完全不需要等待y慢慢发育,他打算直接收购。
音乐短视频产品y诞生于沪城。
两位创始人犹如宿华的反面:感性、英文流利、艺术气息浓郁。
阳陆育烫小卷发,酷爱骑行,单只耳朵戴耳钉,朱骏留一头灰白长发,像个道士。
二人宛若互联网界的艺术家,产品洞察犀利,但缺乏算法和高阶技术研发能力。
y的诞生故事是一场误打误撞的游戏。
很难想象,这两位“艺术家”曾共事于做保险的企业服务公司易宝软件。
这种赛道曾经处于互联网圈的鄙视链底端。
理所当然,站在始发点上,他们脑子里没有一丝娱乐的想法。他们创业预备做的是教育。
公司发起者和实际控制人是阳陆育。
他认为短视频赛道有机会,出路就是教育。
朱骏那时身赴美国,跳槽到企业服务商SAP研究未来的教育形态。
一次回沪城探亲,阳陆育对他进行了一番游说。
没多久,朱骏作为联合创始人加盟,二人开始探索一个叫“知了”的视频互教互学社区。
但教育视频制作门槛太高,再加上教育领域早有一家巨头公司乐园科技横亘在前,两人跌跌撞撞、融资烧了一半,了无希冀。
乐园集团在教育领域的护城河太高太宽广,产品也更加前沿,更加受欢迎。
他们无法突破,迫于形势,只能转型其他方向。
经过一次失败的创业,他们对什么是优秀的社区产品此时积淀了一定认知,认为“优秀社区是一种生活态度的集合”,“是自我表达的工具”。
于是两人想到一个新点子,要向年轻人宣扬:“像音乐一样生活。”
2012年,他们上线了这款应用,并且取了个很生硬的中文名:“音乐地”。
结果,是第二次失败的开端。
这一年互联网行业现状是,4G还没完全普及。
同时期创业的快手,在国内积攒用户熬着漫漫等待期,像一只蝴蝶正在努力挣脱厚厚的茧。
而有国际化工作经验的阳陆育、朱骏,选了另一条路。
他们打算到4G和wifi覆盖广的国家去碰碰运气,重新把短视频行业做起来。
回到那个时间节点,全球只有美国、韩国公共场合有wifi。
终于,在国内两次挫败并遭受了两次绝望的心情后,他们把创业下一站定在美国。
这一年,他们的颓唐之势突然逆转。
y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受到美国青少年疯狂追捧。
短短一年,该产品做到美国市场月活2000万、日活500万,被誉为“白人小孩的玩具”。
“会后,去联系一下这个软件的创始团队,问问打包出售是什么价格。”
会议结束后,短短两天,亲自飞往美国的宿华,便在大洋彼岸反馈给到了顾允新的消息。
抖乐并不是y出售的首选。
两名创始人曾经专程飞往美国加州的Facebook总部,会见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商谈此事。
扎克伯格是有力竞购人选,他在2012年,曾耗资10亿美元收购20人团队的Instagram。
承蒙Facebook巨大的流量加持,Instagram迅速吸纳巨量用户,成长为图片社区巨头。
扎克伯格对占领青少年市场很感兴趣。在他看来,y就是“视频版的Instagram”。
最后,Facebook口头开出纯现金16亿美元的收购offer。
不过到了谈判后期,由于不确定短视频的天花板到底有多高,Facebook态度变得犹豫,生怕这是一次赌博。
第二位伸出橄榄枝的,是同样有着出海意愿的短视频鼻祖,快手。
不像其他两家竞争者,苦于现金流不充裕,快手给出了一个最大程度表达诚意的投资方桉。
y保有独立权,变成快手子公司,后者持股40%以上。
而最后入局的才是抖乐。
但是令宿华没想到的是,创始团队一听是来自乐园集团旗下的抖乐,他们没有迟疑太久,只是经过了一段时间讨论,同意在有条件的基础上接受收购。
y创始团队提出了三个条件:
为y改名,扭转作为青少年App的用户心智;
接入抖乐赖以生存的核心算法;
投入巨资做市场营销。
顾允全部答应了,他的报价比Facebook低,只有10亿美元,但是可以以现金+股票的方式进行收购。
经历了几轮反复磋商,y和抖乐海外版双剑合璧。
这时连局中人宿华都未曾想到,这将是互联网史上最成功的收购桉之一,二者联合爆发的力量超乎所有人想象。
抖乐一面收编y的海外400多人团队,一面将算法接入y,横盘数据重启增长,只是没那么快。
同时,顾允如约启动改名计划。
这时有一个备选方桉,y团队向顾允提议,延续“ly”传统,改名成y。
但A/B测试下来,数据比较一般,最终改名成为TikTok。
看重投资回报率、偏实用主义的顾允,不会为一个名字的寓意殚精竭虑,数据涨得好就行了。
不过,抖乐海外版之所以叫TikTok,还是顾允亲自拍的板。
为了满足改名计划,团队取了许多英文名,也做了A/B测试,但都没敲定。
TikTok是一首发行于2009年的欧美流行歌的歌名,发音取自tick tock(滴嗒声),描述了极致的夜店狂欢。
起初,他们险些把TikTok从众多很酷的英文单词中踢出去。
让人犹豫不决的是,这首歌虽然大火,但极似口水歌,美国文化里显得粗俗。
它为数不多的优势是:发音好念。
当然,选名掺杂了偶然。
抖乐在收购之初更改策略,重点侧重日本、韩国,在这两个国度,TikTok不仅朗朗上口,而且带了几分俏皮。
“大老板一口敲定,就是这个名字,好念,好记,能火。”
早期团队想,既然没有更好的,就暂且先用吧,反正随时可以改。
谁也没料到,这个没有任何涵义的拟声词传播力那么强。
“全世界、各个语言都能念出来,而且念得都一样。”
于是,抖乐海外版统一名称为TikTok。
收购结束,抖乐大张旗鼓宣布y和TikTok全面整合。
接下来,为了抖乐国内外的攻城略地,背靠乐园集团的巨额资金输入,一场绚丽的金钱狂欢登场了。
出海小组是帮初生牛犊的年轻人,连招兵买马都是难事,全凭一腔热血。
这次,抖乐将烧钱推广的战火引向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