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察儿率军五万,浩浩荡荡,旗帜飘扬,战马欢腾,方阵如墙,直达樊城城下。
看到蒙古军大至,驻襄樊守宋军自赵范打下,个个冷汗直冒。
控扼汉水,进退皆可,襄樊是南宋的咽喉之地
在古代南北一统的朝代,襄樊作为内腹之地谈不上什么战略地位。可是每逢南北对峙,襄樊就会成为南朝的咽喉之地。
《钱塘遗事》中写道:“襄者,东南之脊,无襄则不可以立国。吕祉尝谓得襄阳则可以通蜀汉而缀关辅,失襄阳则江表之业可忧。”
南宋时期,朝廷在荆湖地区置京湖宣抚使,汉水横贯京湖,是长江最大的支流,而襄阳、樊城两座城池夹汉水而立,彼此之间隔江相望,互为犄角,襄樊一词也由此而来。
民间早有俗语——“铁打的襄阳,纸糊的樊城。”樊城位于汉水以北,并且周边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襄阳则在汉水的南面,并且北方和东方都紧靠着汉水,西面和南面又环绕着群山,地势非常险要,再加上和樊城互为犄角,进可攻,退可守,是兵家必争之地。
汉水自西向东流过襄樊二城,东北方向的白河在此注入汉水,此后汉水流向便弯折向南,直到郑州(湖北钟祥)才转向东南,并在鄂州(武昌)注入长江。汉水沿岸,过了襄樊之后便都是平原,无险可守,北国的步骑和水师可以水陆协同沿江南下。
因此襄樊就成为了南宋抵御蒙元沿着汉水进犯长江流域的重要据点,这也是当时襄樊在军事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关键原因。
樊城虽险,如若是孟家军来守,绝对是孟之祥去守樊城,孟珙守襄阳,铁桶也似,二万人守城,十万敌军都破不下。
如今蒙古军才五万人,却敢进攻襄樊,根本没把宋军放在眼里。
赵范听闻敌情报告,知道鞑军数量,暗骂晦气。
要是敌军人多,他就可以向临安行在求援。
可是他现在襄樊聚众十万,二倍于敌,敌军是人少攻人多,他哪好意思求援。
有了援兵,方便他丢卸责任。
但,不求援,貌似打不过啊!
塔察儿筑起长围,把樊城围了l,然后打造攻城器械,驱使二万签军去攻打,间杂张柔的汉军与苫彻拔都儿的钦察人参与攻城。
投石车飞射石头轰击城墙,力道十足的石头砸得城墙龟裂,投掷的火油坛拖着长长的烟雾射进城墙里,立即打出大滩火焰,有次点燃房屋,引发火灾,闹得城内军民一片惊惶。
蒙古军猛攻樊城,守军拼死抵抗,但蒙古军日夜不停地攻击,宋军在多处城墙据守时失而复得,樊城变得岌岌可危。
对方攻城还没五天,樊城就顶不住了?
此时樊城是全子才,这倒霉孩子先遇狼后遭狼,去到哪里都不得安生,只得遣人过江到襄阳求援。【1】
【6】
【6】
【小】
【说】
接到樊城的告急,赵范遂派王旻、李伯渊率本部“克敌军”五千人渡过汉水,前往樊城解围并增援,军令的意思就是进入樊城助全子才防守。
王旻和李伯渊均认为:“樊城难守,不如命令樊城守军打出来,我军接应,弃了樊城,与鞑军隔河对峙!”
王旻和李伯渊都是归正人,李伯渊更是在汴京袭杀伪郑王崔立的勇者,素来胆气粗壮,但他实在不看好救援樊城。
这是实在的主意,赵范心中认为很恰当,然而最近他因唐州、蔡州、均州、邓州诸地失守受到朝廷的训斥,如果樊城失守,“襄樊”两字无从谈起,那他会被朝廷降罪了。
此时他越战越害怕,先前克胜制胜,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到现在只留下守城保命的软弱想法了。
赵范的父亲赵方,是抗金名臣,官至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阳府,封长沙县男,累赠太师,谥号“忠肃”。
赵方帅边十年,以战为守,使京西一境免遭金人蹂躏。金人不敢犯边,呼其为“赵爷爷”。
孟之祥的便宜祖父孟宗政就是在赵方手下讨生活,得赵方支持,召来当时金国的唐州、蔡州、邓州二万壮士成立了“忠顺军”,成为孟氏起家的血本,孟之祥四叔孟珙也是得赵方的推荐才升官。
赵忠肃公方,开阃荆襄日久,军民知其威声。端平甲午冬,朝廷以其子范武仲为荆湖制置大使,镇襄阳,盖欲其绍世勋,作藩屏也。
如今看来,人家说“虎父无犬子”,他老赵家则老子是虎儿子是猪矣!
在赵范强令下,王旻和李伯渊领命出战。
呆在襄阳的赵范天天盼望着胜利的消息,结果出兵后二天,王旻和李伯渊回来了,他们沿汉水逆流而上,塔察儿以骁将刘亨安领先锋数百人直前冲其阵,塔察儿率军继进,宋兵急退!
刘亨安,蒙古汉军将领,曾在洛阳龙门处击破入洛的宋军杨谊部。
他手执一把大槊,骑在一匹健壮的黄骠大马上,当年龙门的悍将风采依旧,打得王旻和李伯渊招架不来,狼狈而逃。
回报给赵范,赵范叹了口气,并未怪责两将。
而王旻和李伯渊出了制置司署,暗暗松了口气。
此战他们并没有使出全力,而是全身而退,五千克敌军还有四千多人。
他们才没这么傻,拼光了军队,岂不是任由南军处置了!
这时战况又有了变化,樊城守军在全子才的率领下表现神勇,让蒙古军攻城部队一天损失二千人,以前不过损失一千人而已。
原来樊城守军见到援军败阵,绝了望,反倒激发了斗志,轮到蒙古军郁闷了。
见急切间难下樊城,塔察儿率军至襄阳江北边安营扎寨,营盘严整,旗帜高挂,襄阳守军、民众隔江相望,无不惊惶!
十多年了,从金军到鞑军,还是首次见他们大军在江北出现过。
塔察儿吓得他们够了,就派出俘自邓州的教谕李师古过汉江,持书信求见赵方。
赵方接见李师古,知道塔察儿的书信无好意,遂不接书信,不启封,而是焚之,至于李师古则送后方。
塔察儿左等右等不见李师古回报,亦不着急,传令兵马渡过汉水,攻击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