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三章
闹出这么大的乌龙,吴靖夫妻很是尴尬。
吴正义非常生气。
他第一次揍了儿子,而且是拎着皮带揍的那种。
吴靖被撵的抱头鼠窜。
为了让他长记性,吴正义直接把儿子赶去了天竺。
天竺的事情不结束,不准吴靖回琼州!
面对严厉的惩罚,吴靖有没有受到教训不知道,反正吴正义这下是连小青的房间都进不去了。
吴靖也是满肚子气,跟着程处默和秦怀道就去了宋光那里。
程处默劝他看开点。
人上了年纪,难免变得执拗,忍几年就过去了。
吴靖听得相当无语,问程处默:“师兄,你有多久没见过阿耶了?”
程处默想了想:“说起来时间可不短了,自大食之战开始,我就没再见过恩师。”
“哎,这几年太忙了,也没有顾得上。”
“不过听青雀说,恩师这几年好像不愿意见我们这些人呢,师弟可知是为何?”
吴靖道:“还是不见的好,这是阿耶去年过年的时候抱着镛儿的合影,师兄看一下就知道了。”
接过照片,程处默端详了半天,挠头道:“师弟,你确定这是恩师,不是小吴源?”
“当然是阿耶。”
吴靖叹气:“哎,程伯伯和你一样,上次也把阿耶当成了小七。”
“你不知道,前几天阿耶追着我打了一个多小时,我都累的气喘吁吁,阿耶愣是汗都不带流的。”
“这么夸张吗?”程处默满脸的不可置信:“恩师还比我小一些吧?”
“我坚持训练这么多年,现在训练那些小年轻都不能亲自上阵了,恩师早就不带兵了,还能追着你打一个多小时?”
“师兄,这大概就是阿耶不想见你们的原因了。”
吴靖无奈道:“都是当爷爷的年纪,阿耶越活越年轻,您和其他师兄师姐却越来越衰老,阿耶是怕你们接受不了。”
“皇帝和青雀师兄他们每年到琼州看望太上皇,阿耶都不见他们的。”
“是这样呀?”程处默摸摸自己风尘满面的脸庞,若有所思道:“怪不得都说恩师的脾气变得特别古怪。”
“要是换成我,估计早就疯了吧?”
吴靖肯定的点点头:“阿耶还好了,至少他老人家很少露面,师兄有多少时间没见过小五了?”
“吴闵师妹?”程处默道:“是有好几年没见了,她怎么了?”
吴靖又掏出一张照片,是他们兄妹七人的合影。
“这是今年年初阿娘生日时我们兄妹的合影。”
程处默看了看,问道:“你别告诉我这个小姑娘就是吴闵。”
照片后排,吴忧和吴姝中间站着一个看起来十七八岁的小姑娘,和吴闵的年纪完全对不上。
吴靖点头:“没错,这小妮子现在看起来就和大姐家的闺女差不多,看起来一点都不像与我同年。”
“师兄这几年不在朝堂,大概不知道,吴闵每次上朝都要带着面具来隐藏自己的面容。”
“我也是最近几年才明白阿耶为什么指定她当琼崖学派的继承人,而不是大兄或是大姐。”
“小七只是和阿耶长得象,小五是与阿耶完全一样。”
程处默消化了好久,才笑道:“这是好事呀,有吴闵师妹在,琼崖侯府可保百年无虞。”
吴靖摇头:“对吴家来说,阿耶和小五的情况是好事,但是对于他们本身来说就不一定了。”
程处默不解:“这话怎么讲?寿命长还成坏事了?”
“阿耶最近几年和阿娘她们的关系很紧张,小五到现在都没有成亲,师兄说这些算是好事吗?”
“那有什么,吴姝不也没成亲吗?”
“她是自己作,小五是不想变得和阿耶一样……哎,说不清楚了,还是说说这次的任务吧?”
程处默摇摇头:“也是,跟恩师和吴闵师妹比起来,我等就是凡夫俗子,能过好自己的人生就不错了。”
两人不再讨论有关吴正义和吴闵的事情,说起了这次去天竺的计划。
其实这次两人去天竺就是个陪衬。
程处默是去压阵,吴靖是去当后勤官,顺便反省。
真正的主角是宋光和秦怀道。
宋光在天竺经营多年,占据的地盘和人口不少,手里囤了一支装备精良的大军,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地盘上养着五十多万人。
以宋光手里的力量,早就可以扫平天竺的其他势力,将这块可耕地接近整个大唐的土地纳入大唐的版图。
不过能打下来是一回事,能消化掉又是另一回事。
还是那句话,大唐的主体人口数量太少,打下来的地盘越大,未来的风险也越大。
只能慢慢的蚕食吸收。
这些年大唐稳步前进,人口数量有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增长,才有了拿下这块膏腴之地的实力。
李承乾想要在自己退休前完成对天竺的统治,也过一把开疆拓土的瘾。
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实在太辉煌,李承乾想要做到他老子的那种程度几乎不可能。
别看在他在位期间,先后搞定了吐谷浑、西域各国与西突厥,还从大食身上咬下来一块肉,但这些功绩中,除了大食之战是天元朝真正的成绩,其他都是贞观朝就打下的基础。
所以,李承乾要想证明自己,除了在内政上用功,拿下天竺就成了他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时机成熟,他就迫不及待的动手了。
宋光在天竺海外军团的控制区基本上是照搬了大唐的管理方式,治下的人都要学习大唐文字、官话,多年的习惯养成,让治下的百姓除了外貌上与汉人不同,基本与大唐百姓无异了。
当然,宋光在这其中用了多少手段不值一提,反正这么多年过去,他治下的五十多万人口基本都是年纪在三十五岁以下的青壮。
多年的文化教育让这些人对于大唐有着很强的认同感。
大唐朝廷接受了宋光的请求,向当地派出了官员,并给宋光治下赐名大河县。
哪怕只是一个县级区划,也意味着这块土地正式归属大唐所有。
而当地的人也自动获得了大唐的户籍,日后再来往于大唐各地就不必以海外军团成员的名义了。
得到户籍,当地人都很高兴。
宋光趁机发布了新的海外军团招募令,一下子就招收了一支多达四万的新兵部队。
加上海外军团本来就有的兵力,宋光手下的兵力一下子就接近了十万。
新兵交给秦怀道和程处默训练,他就带着已经成军多年的雇佣军向天竺各势力发动了进攻。
无论是天竺海外军团还是东海郡海外军团都是纯纯的冷兵器部队。
对上唐军的火器部队,他们什么都不是,但是对上其他国家的军队,他们算是武装到了牙齿。
琼崖兵工厂的冷兵器生产厂设计了很多新式的冷兵器。
轻质铠甲、盾牌、长枪、钢弩、马刀、攻城车、炸药抛射机等轻重装备几乎是无限量供应。
在其他国家的军队还把精钢武器当成宝贝的时候,箭只都要省着用的时候,海外军团的士兵已经到了所有的装备只换不修的程度。
海外军团的士兵又是以打仗为主业,战斗力比起贞观巅峰时期的唐军冷兵器部队都不差。
天竺中部广阔的平原几乎就是为海外军团打造的战场。
海外军团的铁骑在平原上呼啸而过,天竺各个势力的城池在装备了炸药抛射机和大型工程车的海外军团面前和纸糊的的差不多。
当然,冷兵器部队攻城不可能太快,但是有皇帝和吴正义的面子在,从空军调来的飞艇却可以轻易压制城头的守军,蒸汽推土机和其他工程车辆,让海外军团可以从容的将护城河填平,然后用爆破的防止撕开守军的防线。
碰到难啃的骨头,还有特战队的支持。
可以说,人类最朴实的防御方式——城池,在这个时代来说还挡不住海外军团的脚步。
至少在天竺是这样的......你能指望群租房里的人对房东有什么感情?
基本上只要城破,城中的重要人物一死或是被俘,也就意味着攻城战的结束。
野战对于海外军团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城里的巷战会严重拖慢大军的进攻速度,野战不会。
高速机动的铁骑可以轻易冲垮天竺土王的军阵。
至于那些天竺人引以为豪的象兵......海外军团的士兵对他们坐下的战象的兴趣远大于其他敌军。
海外军团的士兵执行的可不是大唐的军法,而是有一套自己的规则。
简单来说就是战利品与军团二八开。
虽然军团占大头,但是富饶的天竺几乎到处都是财富,打下一座城池基本就能让这些士兵吃到撑。m.166xs.cc
如果能打下某个富裕的土王王城,破城的军队立刻就能人人成为有钱人,在大唐的新城镇里买一所房子都不算难事。
海外军团的士兵虽然凶狠,喜欢抢夺,但不是没有军纪的纯粹雇佣兵。
他们和宋光、黑齿常之一样,都是大唐的刀锋,有着自己的底线,他们只会对敢于反抗的人出手,绝对不会主动攻击和掠夺底层平民。
天竺那一套雅利安人创造的制度给了海外军团士兵清理当地所有中上层的理由。
接受大唐文化教育的人对天竺流行的那一套东西非常的反感。
这就注定了那些高等级人群的命运。
宋光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毕竟只有彻底清理掉这些虫豸,才更方便大唐的管理。
有些事情只能做,不能说。
所以第一阶段的作战才会由雇佣军团来完成,而后续的接收任务则是由兵部派出的三线部队接手。
海外军团的进攻速度很快,不到半年,天竺东部的土王势力就被一扫而空,大批的天竺人被驱赶到西部的山区和高原。
大唐的官员和兵力逐步接收这些地区,进展顺利到李承乾和朝中大佬都怀疑前线到底有没有在打仗。
这不怪他们大惊小怪。
主要是作为群租房,天竺又有那一套堪称终极脑残的统治方式,天竺底层民众的抵抗意识几乎没有。
被奇葩思想洗脑的天竺人不介意换一个统治者。
土王也好,大唐也罢,似乎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完全不报任何希望。
而且主动投靠海外军团的当地豪族极多,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军团的作战压力。
只不过他们不会想到,他们舔错人了。
海外军团的主体虽然也是天竺人构成,但是他们从小就接受大唐的文化熏陶,对那些昔日高高在上的大老爷一点都不感冒。
那些当地的大家族主动找上海外军团,就和小羊羔主动把自己送到了老虎面前差不多,会被第一时间吃干抹净......
宋光麾下的进军速度太快,快到了朝廷都来不及跟上接收的速度。
无奈,李承乾只好给他下令,让他暂停攻势,好让朝廷有时间调集足够的管理力量进入占领区。
兵部派出王方翼和刘仁轨作为督察前往前线视察实际的作战情况,想要搞清楚为什么宋光的进军速度会那么快。
当二人在飞艇上观摩了一场在一处峡谷爆发的野战和一场攻城战之后,他们得出了结论:
天竺军不是菜,是菜的没边了!
和天竺军相比,大唐地方训练营训练一个月的新兵都算是训练有素......
用刘仁轨的话说就是:“某打过高句丽军,打过倭国人,打过突厥人,如果说这些国家的军队算是软柿子,那天竺军的军事素养就是在玷污柿子这种水果......”
“某私以为,长安的青皮打群架时都比天竺士兵更有作战意志与组织力,至少那些青皮还知道与同伴打配合,天竺军之间的配合只能说是随心所欲......”
“当然,天竺那见鬼的上百种语言也严重限制了他们之间的沟通。”
“一道军令至少要经过两个翻译才能传达到下级军官耳中,有这个时间,我们的骑兵和箭雨已经贴到他们脸上了......某建议加强军中士兵的官话普及,某可不想军令因为方言的问题出现什么歧义......”
听过刘仁轨和王方翼的汇报,李承乾突然觉得自己这么多年好像错过了无数个小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