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百六十章:老婆孩子到京城
    躺在床上的林业叹息一声,不知道靠着这辈子的努力,能否改变一些中医的处境。

    至少,不要那么艰难,也不要一提起来,被学医的说那是玄学。

    民间的老百姓是相信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的,但是......

    想到将来很多汉方药的制作公司竟然是国外的,甚至是进口的汉方药,林业就倍感心痛。

    不过,眼前有很多事情要做,而且,这事儿也不是林业一个人能做的,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做成的。

    虽然有肖志成在,能够改变许多现状,但这是需要长久努力的,不是说今天提出来了,明天就能落实了。

    还要研究,开会,报告,申请,批准。

    这活儿慢慢弄,眼下,还是要先做好自己的事情。

    医院那边的工作刚刚上手,困难肯定是有的,得克服,白天想着工作的事情,晚上回来还要去四合院那边看着点,现在四合院里的东西都在院子里放着,也就是如今天气好,搬出来晾晒,要是有个阴天什么的,林业还要找人一块帮忙把东西都搬进屋子里。

    四合院到了林业手里之后,林业也请了人过来帮忙翻新屋子和家具,好一阵忙活,周围的邻居看四合院也换了人了,也都很友善的过来打招呼,说是有什么事招呼一声,会过来帮忙。

    这年头这一点是极好的,邻里之间,谁家有事,招呼一声,大家都是出人出力的。

    因为四合院这边装修的热闹,所以林业很快就跟周围的邻居熟络起来了,并没有因为林业是外地来的,就对林业有别的什么看法。

    这年头,没有什么地域歧视,也没有说老京城人看不起外来的,现在京城很多人才,都是全国各地汇集到这边来的,就算是住四合院的,也不一定是京城当地的人。

    很多四合院都是房管所当初收上来,然后分发给工人住的,住在里面的,虽然还是京城人多吧,但是有外来的,也不新鲜。

    折腾了将近一个半月,四合院这边才彻底收拾完了,托邻居打听了弹棉花做被子的,林业按照地址去了。

    家里东西都准备齐全了,等老婆孩子来了总不至于连睡觉的被褥都没有吧?

    家属院那边,林业还是从医院的仓库弄了一套被褥暂时先用着呢。

    至于肖继兵给他带来的,他也都拆下来洗干净,然后晾晒好了给人家还回去了。

    做被褥,得用布票,棉花票。

    冬天的被子要五斤棉花,弹得松软,被子也做的厚实。

    这年头屋子里就只有火炕或者是炉子,四合院这边搭炉子,跟村里烧块煤不同,用的都是蜂窝煤或者是煤球。

    到了冬天晚上睡觉不盖厚被子还是冷。

    京城这边的寒冬腊月要比林业老家村里要冷一些。

    越往北越冷。

    而秋天的薄被,基本上用个一斤左右的棉花就成,至于夏天,热的巴不得开着风扇光着膀子躺在床上。

    为了不让肚子受凉,最多也是弄个床单毛巾被什么的搭在肚子上。

    林业估摸着,这会儿自己写的信应该已经到家里了,到时候还是由卫东护送着自己的老婆孩子来京城。

    四合院的位置,卫东也知道,到时候出了火车站,林业如果没空去接人的话,就只能让卫东带着他们过来了。

    毕竟医院这边的工作,还真不是说请了假,就能说脱身就脱身的。

    而且,具体的时间,林业也不知道,毕竟信送过去得有个几天的时间,他们在路上也得耽搁一两天,而什么时候出发,林业也不知道,说不定信到了之后,家里的事情安排好,也需要一两天的工夫呢。

    所以,林业这边就算是想请假,也没办法跟医院里头说,因为不知道具体要调休到哪天。

    约么有个八九天左右的时间,卫东带着沈安茹和三哥孩子来到了京城,出了火车站,就直接雇了三轮车奔着四合院这边来了。

    当年林晴是被带着来过京城的,但是那时候她还太小了,一点印象都没有,只是看过家里的照片,才知道自己小时候被爸妈带着来了京城,还在广场上拍了照片。

    当时看到照片她还说呢,以后一定要去京城看看,毕竟小时候错过了,长大了要弥补回来。

    而老二老三就没来过了,老二老三出生到成长,林业一直都是在村里开诊所,忙活着厂子的事儿。

    如今,是他们第一回来京城。

    “京城跟村里一点都不一样,街道都宽敞整洁。”林晴好奇的目光不断的打量着四周。

    “当然不一样了,京城是咱们的首都,是祖国的心脏。”沈安茹耐心的回应着孩子各种各样的问题。

    “哇,妈妈你看,汽车。”

    对于村里出来的孩子来说,看到路上的汽车,都兴奋的不行。

    这跟刘伯伯开过来的汽车不一样,刘伯伯的汽车前面是车头,后面是车斗。【1】

    【6】

    【6】

    【小】

    【说】

    而这时候路上行驶的汽车,小小的一个,模样就跟秦伯伯来的时候开的车是一样的。

    只不过,秦伯伯就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来家里一趟。

    一年到头,也就是见到这两种车了。

    每当过年那会儿,秦天阔让司机开车带着而他们家里人来林家沟走动的时候,门口停着的小轿车就成了林晴他们姐弟眼里的稀罕物了。

    秦天阔就会让司机开着车带俩孩子出去绕一圈。

    孩子也喜欢过坐车的瘾。

    这跟平常坐在爸爸自行车的后座上感觉可不一样,跟李伯伯队里的马车也不一样。

    其实在刚刚出火车站的时候,孩子们就已经看得非常兴奋了。

    京城的火车站,比老家县城最漂亮的百货大楼都气派。

    虽然在大人眼里,这两个不是一个量级的,根本没法比,但是在孩子眼里,看到的就只是漂不漂亮,气不气派。

    三轮车走在路上,能够看到不少汽车在路上行驶,有公交车,更多的是军绿色的解放卡车,后面车斗里拉着货物,有的后车斗里还站着人呢。

    偶尔还能看到骑着挎斗摩托车的人,看上去甚是潇洒自在,旁边那挎斗后面,还载着备用轮胎呢,后面挂着白色的牌。

    京城的31开头,如果是从津门那边来的,就是59开头。

    来到林业购买的四合院附近,就能明显得感受的到生活气息变的浓厚起来了。

    巷子里老人坐在墙根底下,身边摆着个白色的搪瓷茶缸,里面泡着茶叶,旁边是修鞋匠的摊子,一人一摊一马扎,摊子也是简易的木架子支撑起来的,身后挂个白布条,上面红字写着修理皮鞋。

    关键是这白布条还不能是自家做的,上面的字,都是印上去的,底下一行小字,写着京城个体多少多少号。

    修鞋匠的毯子上还摆着好几双皮鞋,他马扎旁边就是他要用到的各种工具。

    这时候,他身边的小马扎上坐着一位打扮靓丽的女同志,手里提着布袋子,穿着蓝色的运动裤,还戴了一副时尚的大墨镜,正静静的等待着修鞋匠给自己修理不小心穿坏的皮鞋。

    胡同里偶尔有来往的人,有的步行,有的是骑着自行车。

    往里走,还能看见在路边坐着遛鸟的大爷,旁边树杈子上挂着的就是他的几个鸟笼子,叽叽喳喳的鸟叫,瞬间就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

    而且,老大爷的身边,已经围了几个孩子了,都是胡同里的娃娃。

    真是提笼架鸟要从娃娃抓起了。

    巷子拐弯,又看到一年长的老太,在石墩子上摆着木头牌子,下面放着小黑板。

    上面写着手工水饺,狮子头,回锅肉,锅里香气四溢,闻着让人食指大动。

    “妈,我要吃那个。”老二林弘毅一手指着锅里的肉,一手拽着沈安茹。

    三轮车的速度可赶不上孩子的眼尖,也绕不过肉香的笼罩。

    三轮还在继续往前走着,老二哭闹着非要吃。

    沈安茹没办法,便让三轮车师傅停下来。

    “同志你好,这狮子头和回锅肉怎么卖的?”沈安茹问道。

    “狮子头三块钱,回锅肉六块。”

    “各一份吧。”沈安茹说道。

    狮子头也叫四喜丸子,一份四个。

    生意上门,做生意的人也利落了起来,别看年纪大,但是干起活来还是相当麻利的。

    “同志,水饺要不要来点。”

    “来三斤好了。”沈安茹说道。

    今晚住在这里,对于周围的情况一点都不熟悉,吃饭的问题还是要解决的,而且,今天林业也要回这边住,三斤水饺足够他们吃了。”

    沈安茹掏钱结账,然后提着东西重新上了三轮车。

    来到四合院门口,卫东说道:“嫂子,我之前给你的钥匙,就是这房子的钥匙。”

    沈安茹点点头,而后将手里的东西先交给了卫东,自己则是掏出钥匙,打开了大门上的锁。

    这时候,旁边院子里正好有人出来,见这男女老少的站在院子门口,心下也好奇。

    “您这是新搬来的?”旁边邻居对着沈安茹问道。

    “是,我丈夫在京城工作,这不安定下来了,我带着孩子就过来了。”沈安茹说道。

    邻居有些狐疑的看着沈安茹。

    主要是旁边站着一个夏卫东。

    这四合院的房主,也就是林业,他们见过啊。

    这老婆孩子来没问题,可是旁边这男的是谁呀?

    难道是亲戚?

    虽然好奇,但是也没问出口,万一猜错了呢?多尴尬。

    沈安茹用钥匙打开了大门。

    邻居见状,也就相信了沈安茹的话。

    “哎哟,以后咱们可都街坊邻居了,有事儿您说话。”

    沈安茹回以礼貌的一笑。

    院子里已经是焕然一新,跟当初卫东走的时候又不一样了,柱子,门窗,都是新上的油漆,连带着墙面也都重新拾掇了。

    这四合院相当大了,不然当初也不能住下四大家子人。

    北边上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南房三间,进来的这块,叫叫门口,两边有小面积的耳房。

    “这房子,以前绝对是达官显贵住的宅子。”沈安茹笑道。

    “对,当时大哥说,卖房子的人也是这么说的,不过看这房子的大小面积,肯定是了。”卫东应和着。

    “倒不是看面积,而是看这房子的布局。”沈安茹说道:“往前倒腾个百十来年,住在这里的,肯定是满族人,说不定还是个八旗子弟呢。”

    沈安茹老家在东北,众所周知关外那是前朝的发源地,那边盖房子也是有讲究的,房子不盖四间或者六间,忌讳四六不上线,其他的则是能圈院墙的就圈,盖上门楼子,不能圈院墙的,比如说在她老家那块也有年头久的传下来的四合院,周围是山区,林区,就用木材栅起栅栏院,栅栏门。

    比方说那边有杨木栅子,邓家栅子,这些村的名字起源就是因为这种房子的建筑形势而得名的。

    进了屋里,布置的格局倒是没有以前那么讲究了,这四合院里的万字炕也没能保留下来,而是按照住户的需求,早就已经改造过了。

    要是老一代的万字炕,那进了屋子,西、南、北都是炕,而且也有讲究,西炕为贵,南炕为长,北炕为小。

    一般来说,家里的老人长辈住在西间,逢年过节,来了宾客,也住会安排到西间,长着睡南炕。

    很多老讲究,京城这边也有人传承下来了,但是林业和沈安茹都不是少数民族,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家里一切都是怎么舒服怎么来。

    “哇,这个院子好大啊,这就是咱们以后的家吗?”林晴欢快的跑到院子中间。

    而林弘毅则是每个屋子都去看看,好奇心比较重。

    至于老三林博文,刚学会走路,大多数时间还是得人抱着,所以,沈安茹一直抱着小老三。

    “慢点跑,别摔着,还有啊,在院子里闹腾会儿就得了,别出门去,这初来乍到的,对周围也不熟悉,你们跑丢了都没法找。”沈安茹大声叮嘱着。

    卫东找到了厨房,将买好的东西都放到厨房里,而后就赶紧到院子里,看着孩子们,不让他们离开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