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六百四十九章:饭桌闲聊
    “那还真不错,多少人想要这种机会都没有呢。”

    “也是他在那边跟那边医院的领导关系不错的原因,然后就被举荐过去了。”沈安茹解释说道。

    说到底,这种事情还是看个人的能耐,如果说林业的其他两个同事也有这样的能耐的话,那么现在留在国外就是他们俩了。

    在国内的话,在医院里工作,有论资排辈一说,这一下子到了国外,三个人不管在国内是什么样的,到了国外,一切都是从头开始,大家都是在同一起跑线上,至于能跑出去多远,就看个人的本事了。

    沈安茹一边跟母亲聊着天,一边安置好三个孩子,老大老二睡在床上,让老三睡在旁边的婴儿床上。

    而沈安茹的母亲看到屋子里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也不跟沈安茹聊天了,嘱咐她好好休息,等吃饭的时候再叫他们。

    说完之后就出了房间,顺手还给沈安茹把房间门给关上了。

    沈安茹一路风尘仆仆,也去拉上窗帘,换上一套新的衣裳,上床睡觉去了。

    这一睡,就直接睡到了晚上。

    老两口生怕家里有点什么动静再吵着闺女和外孙们,所以,连在厨房洗菜做饭都是小心翼翼的,更别说两口子低声聊天,都说悄悄话了。

    等到沈安茹被叫醒的时候,外面的饭桌上已经准备好了饭菜。

    沈崇文从外面回来的时候,直接去买了菜,提前回家一小时,跟爱人一块在厨房里忙活。

    总之,只要是女儿和外孙他们回来,老两口就很高兴。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这次林业没有跟着一块过来。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女婿在国外忙。

    忙,都忙,忙点好。

    沈安茹睡醒之后也叫醒了三个孩子,让他们清醒一下,准备吃饭。

    晚饭,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坐在一块。

    “爹,三哥三嫂什么时候带着孩子到这边啊。”沈安茹问道。

    “得过两天,孩子们是放假了,但是他们两口子跟厂子里请假,厂子里也得批准啊,越是到了这个时候,假期反而越难批准。”沈崇文说道:“你想咱们老家那个地方,能生产的季节就是这么一轱辘,等到了入冬之后,那天寒地冻的,人在外面站一会儿,就是刀子拉脸,整个人都冻透了,就别说干活了。”

    老东北工业基地条件实在是太艰苦了,夏天还好说,熬一熬总能过去,热了还能找个凉快的地方,但是大冬天可不行,冻死了可不是一个形容词。

    过去那时候,在那片土地上,一冬天哪儿能不冻死几个人,只是外人不知道罢了。

    一到冬天,恨不得裹着棉被外出,身上就算是穿着四五斤棉花的军大衣,在外面也站不了多久。

    所以,在那边,夏天是最忙活的季节了,这个季节想要请假可不容易。

    但是入了冬,带孩子来这边,请假是容易了,就是出门在外,得遭多少罪?

    沈安茹的母亲照料着三个孩子落座,给他们盛好米饭,放在他们面前。

    “尝尝,这是南方的粳米。”沈安茹的母亲说道:“说起来,还是不如咱们老家的大米香啊,不过这边的人都爱吃这种,家里种的也是这种,咱们吃东北大米是从小时候就开始,也是吃习惯了。”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也不能说南方的大米不好,可是对于沈安茹一家来说,东北大米所散发出来的,是家乡的味道。

    老两口可有好些年没回去了,从东北那边背井离乡到这边来支援建设,来了多少年就有多少年没回老家了。

    这里就是他们第二个家乡,将来说不定就要在这里扎根,等老了也是在这边养老。

    至于死了之后骨灰回不回得去,就得看儿女了。

    如果儿子也是在这边落地生根的话,那将来他们老两口死了都会埋在这儿,继续看着这片土地的经济发展繁荣。

    “以前在村里,一年到头吃不了几次米饭,日子过的好了,都是馒头,以前都是饼子,窝头。”沈安茹笑道:“野菜团子。”

    “以前条件不好,厂子里有时候做忆苦饭,也是野菜团子,不过,厂子里食堂里的野菜团子,应该是比家里的好吃的。”沈崇文说道:“当初你和林业俩毕业了,就应该回家看看,就算是学医的,没有好的相关的工作,至少你们回家来了,我这边能给你们安排,别的不敢说,让我闺女和女婿端个铁饭碗,我这个厂长还是能做得到的。”

    “爹,那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了,就不说了,再说了,现在我们家过的不是也挺好的嘛。”沈安茹笑道:“林业虽然人在国外,但是一年到头也不少挣,养得起我和三个孩子,吃的方面也没亏着啥,京城那边也挺好,环境好,教育也好,孩子在京城那边上学,我也放心不少。”

    “那是,京城那地方毕竟是祖国的首都,能不好吗?国内最好的东西都在京城。”沈崇文说道:“当初你们两口子到京城安家落户这一步,算是走对了,就算是不为了自己,也得为了孩子想想,那小山村里,就算是去上学,能学到什么东西。

    林家沟那俩厂子,就是小打小闹。”

    “爹,您现在可别看不上我们那小打小闹,跟之前可是一点都不一样了。”沈安茹说道。

    “有啥不一样的,再大能大得过这边二厂?”沈崇文笑道。

    “那不一样,没有可比性,您这可是国企工厂,我们那私人小厂子,能经营得红红火火就已经是顶好了。”沈安茹说道:“现在俩厂子都在扩建,等到扩建好之后,规模就是之前的好几倍,现在县里市里的领导们都关注着林家沟的俩厂子,指望着这俩厂子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呢。”

    “那弄那么多,得挣不少钱吧?”沈安茹的母亲问道。

    “现在其实说起来纯利润真没挣钱,因为扩建厂子太费钱了,先前赚的,都投资进去了。”沈安茹回应道。

    事实也的确是如同沈安茹说的那样,厂子里挣的那些钱,不仅仅都留在了村里扩建厂子,还额外贷款了不少钱,去投资到里面去。

    所以说,严格说起来,他们家还欠着债呢。

    欠着普通人可能想都不敢想的债。

    国内这边欠债,国外同样也是欠着银行的钱,只不过区别是国外的是资产抵押,如果将来还不上,公司破产,银行也只是查封资产而已。大风小说

    再有一点就是,国外欠银行的钱,林业现如今是百分之百能还上,只不过是他现在愿意不愿意还的问题。

    肯定不愿意啊,那些钱目前在股市里,依旧是钱生钱的状态,要是把银行的本金还了,那他在股市里的本金也就大打折扣了,上哪儿挣大钱去?

    所以只是按时还利息就够了。

    “扩建厂子可得花不少钱啊,尤其是你们这还是私人厂子。”沈崇文说道。

    他作为一个大厂的厂长,自然是知道里面的门道,国营工厂有上面的资金支持,到时候上头一开会,讨论讨论,说要扩建,或者是改制,也不过是一句话的事儿,至于花销,全都是上头拨款下来,专款专用。

    但是私人厂子,说白了,不都还是自己掏腰包吗?

    那花销可就海了去了。

    “谁说不是呢?厂子规模一扩大,且不说生意接了有多少,前期投入就是一大笔钱,人多了,各项安排也要跟得上,甚至还要有自己的运输队,买辆货车也不便宜。”沈安茹说道。

    “那你们那里钱够用吗?”沈安茹的母亲问道。

    她现在就怕自己的闺女过苦日子,当初跟闺女没联络上的那些日子,天晓得她是怎样熬过来的。

    闺女家现在困难,她手里多少还有些钱,能帮上忙就尽量帮一帮。

    沈崇文也想到了,看着自己的闺女。

    他手里还有不少继积蓄,先给女儿拿着用。

    “够用够用,家里的钱足够。”沈安茹说道:“扩建厂子的事情,我们是跟银行贷款了,有县里做担保,一路绿灯,不要紧,也不用担心钱还不上,等到新厂子建起来之后,光是服装厂给的生意就够还债的了,更别说厂子里还有业务员专门出去拉生意。”

    “这样啊。”沈安茹的母亲说道:“那你们平日里生活什么的呢?”

    “也足够,在京城的诊所也挣钱,林业在国外也挣钱,两边的买卖已经互通了,生活什么的一点问题都没有。”沈安茹说道。

    她不想让自己的父母担心,但是家里的具体情况也不能多说。

    在村里,沈安茹见贯了家长里短,所以说话也是挑着说。

    再过几天,三哥三嫂就要带着孩子过来,万一到时候聊起来,自己跟父母说的太多,父母没注意给说出来,怎么看都不是好事。

    在亲戚眼里,生活的好和生活的不好,那是不一样的。

    所以,沈安茹要让所有人觉得,自己家的生活也就那样,不好不坏。

    这样才是最好的。

    不管是什么时候,恨人有,笑人无的人太多了,毕竟人心隔肚皮。

    不仅仅是三个三嫂,到时候一大家子都齐聚一堂,大哥二哥,大嫂二嫂,也会带着孩子过来。

    沈安茹心里很明白,各自成家之前,一母同胞,是兄弟姐妹。

    成家之后,有了各自的小家庭,那相互之间就是亲戚了。

    各自的小家之间,是非也多。

    就像是小时候,都在爹娘家的时候,三个兄弟和和睦睦的,什么都好说,但是成家之后,小家之间的麻烦也就多起来了,处理的好了还好,要是处理不好,兄弟之间关系弄僵了的还少吗?

    看看自家公公跟三叔家,这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吗?

    “这样一来,你们家的压力可就大了,现在林业又在国外,你自己带着孩子在国内,没问题吗?”沈崇文担忧的看着自己的女儿。

    “没问题,村里好多人照看着呢,现在林业不管村里的厂子,原先是卫东管着,后来卫东被林业调到京城去做事情了,厂子就让村里的另外一个人给看管着。”

    “靠谱吗?”

    “放心吧,他跟林业是从小玩到大的兄弟,当初厂子起来,他在里面也没少帮忙,他家里的人也在厂子干活,绝对能信得过。”沈安茹回应道。

    “话还是不要说太满啊,凡事都要留后手,留个心眼,不然到时候吃亏就是吃大亏,你们两口子,以前从来没弄过这事儿,都是正儿八经本本分分的大学生,厂子里事和人,也有得你们摸索的,我是个过来人,太明白了,所以才希望你们留心,别到最后,忙活半天,好处都是别人的,饥荒都是自己的。”沈崇文说道:“私人厂子和国营工厂到底还是不一样的。”

    别人看着家里有两个厂子,现在红红火火的,可风光了,但是沈崇文知道,经营两个厂子,身上要说一点压力都没有,那肯定是说胡话。

    这玩意儿有盈亏,厂子越大,关系着的人就越多,那都是十里八村乡亲父老的饭碗,不是说哪天觉得不行了,该撂挑子就撂挑子的。

    真要是那样,你在老家还混不混了,不是得被人戳着脊梁骨骂吗?

    “现在就先经营着看吧,都知道是这样,包括村里现在管厂子的那个人,他心里也有数,所以厂子不会有什么问题的。”沈安茹说道:“大家都是知根知底的人,厂子好了,大家都好,厂子不好了,大家也都丢饭碗。

    目前村子里的厂子,我回去看的时候,还挺不错的,甚至我都没想到,我们两口子去了京城之后,这一放开,厂子的效益会这么好,直接大规模扩建,这要是搁在以前,反正我是不敢想的。”

    沈安茹怎么说也是“厂长夫人”,且不说上过大学,受过高等教育,就算是在村里长起来,这么多年了,思想,文化,本事,那也会进步,对于家里的产业经营这一方面,也会了解许多。